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09 20:27:17瀏覽3224|回應1|推薦17 | |
(編按:裴彩雲修女已在4月10日17屆醫奉獎候選人審查會中,獲得逾半數委員投票同意,獲得醫奉個人獎。) 「全台灣還有很多修女默默奉獻著,為什麼只有表揚我?」關山聖十字架療養院第十七屆醫療奉獻獎受推薦人、奧地利籍修女裴彩雲,一聽到我要同她訪談,以及她被推薦醫奉獎一事後,她操著略帶外國腔調的中文,急切地表明她不想被曝光,只希望能默默做好「天父」派給她的責任的心願。 已經來台服務20餘年的裴彩雲修女,看著關山聖十字架療養院篳路藍縷的發展,點滴在心頭。原本聖十字架療養院是家醫院,從事醫療工作;後來隨著時代變遷,她們決定轉型為療養機構,照護離開醫院,但尚無法自理的病人。由於關山鎮位於台東、花蓮中間點,兩縣醫療資源無法觸及的尷尬地帶,因此轉型為療養院後,聖十字架便扛起照顧關山鎮殘疾老弱的重責大任。 轉型為療養院後,裴彩雲修女與其他醫護人員需要做的工作更為繁重。由於病患長期居於此,因此她們必須要隨時注意病患的狀況,並且照顧病患起居。舉凡餵食、盥洗、更衣、更換尿片、環境整理,甚至需協助聯絡親友;若病患有需要時,還必須候送至鄰近醫院就診;夜間有緊急情況時,他們也必須要處理。無怪乎當問到裴彩雲修女的「工作時間」時,她認為「這個問題一點也不重要」因為他們幾乎是24小時無休地照顧病患。 除此之外,對於需要移置醫院的病患,他們也隨時與院方保持聯絡,一旦聘患病情好轉,他們便會將病患接回;一到吃飯時間,裴彩雲修女除了張羅療養院內病患,她也要送飯到病患就診的醫院,因而常常看到她在療養院與醫院間穿梭,甚至與醫院的醫師都對相當熟識。 「因為我們有一位很好的天父!」來台服務已22年的裴彩雲修女,想起當年的選擇,還是覺得相當有意義。 SARS期間 急探病患 自己車禍重傷 民國92年5月,她為了要接回一位已經開刀完成的病患,在趕往醫院的路上,與路口疾駛而來的車輛迎面撞上,造成她左手掌韌帶斷裂、左腿骨折,手背嚴重擦傷,甚至需用大腿皮膚植皮;也為此,她離開療養院半年多,到花蓮慈濟醫院就診,所幸至今已康復;而手背上長長的植皮傷痕,默默地記錄了這一切。 「那時正逢SARS肆虐,醫院的看護都不敢照顧。這是我的責任,所以我必須把做好!」裴彩雲修女說。對於病患的關心之情,溢於言表。 病患院當自己家 5旬她成81歲病患媽 療養院內,多是中風或殘癱的老人家,因此裴彩雲修女除了要幫這些病患作日常的護理、清潔,更重要的,是要關懷到他們的心理需求,讓病患活的有尊嚴。平時,她常與病患談天,親切的態度、全然包容的精神,讓病患安心地把療養院當自己家。 因為裴修女這樣無私奉獻的態度,有位81歲的老婆婆把她當成媽媽,一看到裴彩雲修女就高興地喊著「媽媽」,讓她感到相當有趣,也很窩心。 病患脫序行為不為苦,無法與病患溝通才感挫敗 「最大的困擾,就是語言」雖然裴彩雲修女在台灣已經待了20餘年,但是她在照顧病患時,對於自己語言表達的精確度還是感到不甚滿意。她說,有時候她要傳達較細緻的情感給病患,但是無法找到精準的字彙,便會使她感到很挫折;但是她用肢體語言彌補的這項缺憾,她最常做的,就是給病患一個擁抱,直接表達她對病患的關懷。 由於關山鎮有1/5強為布農族和阿美族,為了與他們溝通,裴彩雲修女甚至還學了幾句布農族語和阿美族語,雖然不是很流利,但是已經成功拉近她與病患的距離;而裴彩雲修女的用心,讓人動容。 她說,由於療養機構性質所致,接觸到的大多是身心有殘疾的人士,因此難免有一些脫序的行為發生。「但是,」她說「這對我來說都不是甚麼困難。」她把這些情況視為理所當然、而非困難。 默默奉獻,「左手做好事,別讓右手知道」 「我希望你不要把我的報告寫得太好!」結束一天與裴彩雲修女的採訪行程後,她冒出這一句話。 其實,她一直是不希望被採訪的。根據聯絡人王鳳仙的說法,當初她要推薦裴彩雲修女參選醫療奉獻獎時,她相當不高興。「在台灣有那麼多修女做這麼多事,為什麼要推薦我?」裴彩雲修女說。由於天主教的教義,要她們「左手做好事,別讓右手知道」因此她們往往是做了7、8分,別人才知道1、2,甚至沒有人知道他們做了些甚麼。她們的愛,不是瞬間外放,而是溫和綿長的。 「無私奉獻」這個辭彙,對我來說是有點抽象的,但是親自與裴彩雲修女走進病房,親眼目睹她與每一位病人相處的情況,才讓我對這個抽象的辭彙有深刻的體悟。她與病患,不僅止於醫病關係,而已經有家人的情感元素。 「讓病人活得有尊嚴」是我看到裴彩雲修女在奉獻的過程中謹守的分際。她對每一位病患的眼神、所做的每一個動作,是有溫度的、也是發自內心的關心。為了要與原住民病患溝通,她甚至還學會了原住民語言,這讓身為台灣人的我們,不禁汗顏,心裡忖道:「當我們還在劃分省籍時,一位外國修女,卻早已打破這些藩籬,在素昧平生的台東,默默奉獻了她的一生。」 在台灣,這樣的故事肯定不在少數;但是裴彩雲修女的愛,著時點亮了較無人關心的東台灣,也點亮了關山人的心。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