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淡蘭古道殘段。苧仔潭古道。石壁竹影相間。
2009/08/04 05:54:06瀏覽1374|回應1|推薦2
苧仔潭古道為淡蘭古道的一段,
根據道光9年 (1829) 台北道里記 姚瑩,
由艋舺北行,過錫口、南港、水返腳、一堵
山、五堵、七堵、八堵、暖暖、碇內,過溪、
楓仔瀨,復過溪,鯽魚坑、過渡、伽石、三
貂(爪)仔、茶仔潭過水、三貂嶺、嶺頂;
嶺路初開,窄徑懸磴甚險,肩輿不能進。牡
丹坑、粗坑口過渡,頂雙溪,有渡,魚行仔
有溪,下雙溪過渡、遠望坑民壯寮,轉東半
嶺、草嶺、下嶺,至大里簡民壯寮、番薯寮、
大溪、梗枋、北關,至烏石港,可得知。

據稱是板橋林家渡臺祖林平侯,
因必須藉由淡蘭古道運米,
所以修築苧仔潭至大里簡的三貂正道。
早期台灣堡圖上,也有苧仔潭之地名,也有登錄。
苧仔潭,往昔因為瀕臨基隆河凹岸深水處,
大多種植苧麻,因此稱為苧仔潭。
另有一說為該處為基隆河大彎道形成袋仔狀沖積原故,
台語「袋仔潭」,水深需要渡船,
故在淡蘭古道沿線上,
自五堵渡起、至苧仔潭渡止,共六渡;
均在水返腳以上一帶溪洲之內。
苧仔潭渡(三貂嶺腳):官渡。船一隻。
苧仔潭很早就開埠,清朝時還設有公所,管理船渡事務,
也找到當年修繕苧仔潭公所的公文,100多年前的公文哦,真神奇。

如想對苧仔潭古道更詳細的參考史實,
可參考lobo的文章,享樂的老礦工與苧仔潭古道 。

古道上,見到將整個石壁鑿成一階階的階梯,
前人的功力,百年後還是見到,
石階上一斧一鑿的鑿痕猶在,
只是被青苔所蓋。

苧仔潭古道初行,沿著石壁走,是泥土階,陡而難行,找到姚瑩的《臺北道里記》:
「暖暖,迎日東行二里許……三里至碇內……
更東行二里楓仔瀨,復過溪南岸,仍東行三里,至鯽魚坑,過渡沿山,
二里伽石路甚狹窄。土人白蘭,始開鑿之,奇其事,以為神使云。二里至三貂嶺下。」
姚瑩描述此段路為「過渡沿山,二里伽石路甚狹窄」,今日走來,
想必也是百年前姚瑩所走過的路,確實是窄而難行。

古道的好夥伴,土地公廟,
苧仔潭古道上的土地公廟﹣福安宮,
為傳統就地取材的岩石所成,
苧仔潭土地公向下望著下方的苧仔潭的渡客,
向上則保佑往來旅客。

古樸石造土地廟廟頂上,
佇立著少見的葫蘆造型石雕,
在此坐鎮,佐土佐民。

走在古道上,遇到小山口時,抬頭往上看,是藍天一片,
心情愉悅,因為不知過山口會遇到什麼景?
在草嶺古道上會看見藍天藍海一片,
在桃源谷則是大草原入目,
這小山口後面隱藏什麼美景呢?

走過山口,走入竹林,穿梭金黄一片的竹林間。

竹林光影隧道,光影加錯的幻界。

竹林幽徑,沿乾溪行。

厚厚的青苔長滿路倒筆筒木上,
這青苔的厚厚一層,
多少時光的痕跡。

走在古道上,抬頭向天望,從竹疏見藍天白雲,
頓時停下腳步,喝口冰涼檸檬水,心情輕鬆一下。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eeman588&aid=3193399

 回應文章

嘉農
這是我以乙未戰爭古戰場重新銓釋的苧仔潭古道
2009/08/21 14:28

這是我以乙未戰爭古戰場重新銓釋的苧仔潭古道http://talin5814.myweb.hinet.net/war/iwe_study/8/swifon/trail/trail.htm

配合2009年7月1日出版的拙作《乙未戰爭研究:你不知道的臺灣保衛戰》

請參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