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許多人對大S逝去下筆為文,各由不同角度切入,其中吳若權先生這篇內容言簡意賅,寫入心坎裡!
▍看似無情的沉默
▍其實是最深情的陪伴
(點一下即可連結原文)
此文不僅寫出了我某些心聲,更讓我明白原來針對眾所週知事件也能以此角度呈現個人觀點,進而引發共鳴,發揮利他價值。
過去一年半,我遭遇極大苦難,經歷當下,絕非區區紙筆所能形容!.....他人關懷或不一定適用的建議,不僅讓我們需要費心說明,更讓原本不平靜心靈更加紛亂;即使漸入佳境,也無法言說,重複敘述對當事人而言其實是一種殘忍。
感謝在我週遭的知情親友,他們非常關心我及孩子,卻能真正做到了理解、尊重與包容,理解我的艱辛、尊重我無法說,甚至包容我已讀未回,或以種種形式表達「若有需要,我一直都在!」;也感謝自己足夠成熟到不任由負面能量蔓延,只針對情況尋求適合管道突破,以期走得下去!.....若權先生說「如果他想講,你就全然接納地傾聽;假使他不想說,你可以持續安靜陪伴就好。」
至於想講時該找何人訴說?以下是經驗談。
「接納、傾聽;安靜、陪伴。」看似簡單其實並不容易!如果所找訴說對象心有罣礙,這一類人通常無法淡定或具備同理心,甚至會以自己情況與求助者相較,「誰家沒有痛苦的情況?」可能讓求助者產生二度傷害。
另一種對象則出於關心,恨不得求助者馬上自低谷爬升,劈哩趴啦說了一堆該這樣不該那樣,直接以個人想法對他人所表達心情先下了應如何處理的結論。事實上,求助者需要的只是傾聽與情感支持,因為理智與感情是兩回事,「知道」不等於立即「做到」!需要寬容等待。
「深情陪伴」是一種理想狀態,端賴雙方的器度與成熟,換言之,深陷困境者須明白「別人沉默不是無情」,而週遭親友則須理解、尊重與包容,關心對方卻不過度介入,且讓我們一起學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