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明天不是一九四九
2009/09/30 22:23:16瀏覽1306|回應6|推薦15

明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日子。在大陸,人們關注的是過去的60年間發生了什么,今天擁有什么,而不是1949年發生了什么事。而在臺灣,許多人想到的卻是——1949年發生了什么事。

60年前的勝敗,雖然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但是親身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已經不多了。正如“一九四九年:打破成王敗寇的迷思”這篇文章所說,1949年的勝敗,并不是兩種“主義”的勝敗。實際上,當時的民眾應該并沒有實際感受到共產黨將會怎樣來管理這個國家,但是卻認定不再想要國民黨來管理這個國家。

值得思考的是,不論是1949在大陸,還是2000和2008在臺灣,大多數人都是因為想換換國家、政府的管理者才投票的,而不是喜歡那個政黨而投票。只不過1949年投票用的是槍炮,而2000年后,臺灣可以真的不用槍炮而用紙做的選票了。相信從今以后大家都只用紙票——選票和鈔票來投票,不再用槍炮來投票了。這是我們最值得欣慰的進步。

今天,兩岸的格局,跟1949一樣,并不是兩種“主義”的對決,而是兩岸經過60年不同的分隔之后如何實現新的融合與交流。所以,我們才會看到MOU、ECFA這樣的熱門名詞。

看到大陸的轟轟烈烈、興高采烈,臺灣既不需要以“失敗者的后代為榮”,也不需要妄自菲薄。

我没有来台湾之前,从来没有把台湾和“悲情”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刚到台湾没多久,就和家人一起去了九份,坐在“悲情城市”里。那时候也没有想太多“悲情”跟台湾的联系。后来,慢慢感觉到,台湾这片土地真的背负了太多的“悲情”。在台湾不长的历史中,荷兰人、日本人、明朝、清朝、国民党......似乎永远都是被占领,永远都是面临着强大的对手。台湾人,什么时候当过胜利者?我也跟大陆的朋友说过,台湾人的悲情,是难以名状、外人难以理解的。

可是,我个人宁愿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正是这些外来的文化造就了台湾今天的多元与繁荣。一代又一代被战败的台湾人,都是牺牲者。反过来看,一代又一代的占领者、胜利者,在占领和取胜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牺牲者。我记得,有大陆的老共产党、老红军,看着幸福的下一代说:“想想我们当年,爬雪山、过草地,打日本、打国民党,吃了多少苦,牺牲了多少人。你们很多年轻人真的不知道幸福来之不易啊!”年轻人回答却说:“你们吃苦、牺牲,不就是为了咱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吗?如果咱们今天不幸福,还过着当年一样的苦日子,你们的牺牲不就白费了吗?”这就是两代人看问题的不同视角。

努力、牺牲,然后收获、享受,这是大众生活的轮回,缺了哪一个环节都不完整。在这种轮回中,台湾人比大陆人多走了好几次,这是事实。因此,台湾人比大陆人更懂得怎样努力,怎样享受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优势。这种优势奠定了台湾在消费、娱乐、服务业的优势。大陆人越来越富有了。这时候,怎样避免为富不仁,怎样有道德、有尊严、有体面地享受自己努力所得的成果,台湾人其实可以帮很大的忙。

看到今晚東森57頻道劉寶傑的節目中有來賓談到,當年的“唐山人”可以來臺灣創立基業,今天的臺灣人,也就是當年“唐山人”的后代,為什么不可以回到大陸再創基業?

20多年前,在西方垄断全球电影业的时代,苏联有一部电影破天荒获得了奥斯卡提名,片名叫做《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今天,台湾面对大陆、面对着全世界,也许可以再上演一部电影,就叫做《大陆不相信眼泪》。

面对大陆,台湾人完全可以展示自己的价值,而非眼泪。面对全世界,大陆人在敞开胸怀的时候,显然是独厚台湾人的。这里面有情感方面的原因,但更有力量的其实是文化方面的天然粘合力。最起码,语言、宗教、习俗的亲和力是得天独厚的。这种粘合力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

有人也许会说,两岸之间的冲突也很激烈。其实,这就像两个齿轮,没有结合,就没有冲突,就没有碰撞,但也不可能传送动力。有冲突,有碰撞,说明在传动了。

在两岸的新一轮互动中,“成王敗寇”,甚至任何絕對的是非對錯,其實常常都是“迷思”,都可以打破。這些迷思一旦被打破,人們的眼界就不同了,格局就不同了,對抗就可能變成了合作、融合。比如,MOU、ECFA,其实并不是两岸之间的问题,而是两岸如何共同面对亚洲、全球应该采取的策略。台湾人,既有能力、有眼界,也更应该站在更大而非两岸的格局中看待自己的定位,因为大陆不用特别做什么就已经聚集了全球的目光,而台湾则必须既吸引大陆的目光,也吸引全球的目光,才不至于在新的两岸格局和世界格局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引用文章一九四九年:打破成王敗寇的迷思

引用文章一九四九年:台灣的苦難或恩典?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edxue&aid=3366217

 回應文章

hi
我不是那意思
2009/10/16 12:27

我的意思是:台湾的闽南裔既然那么悲情于一直是被别人统治着,那他怎么不想想,他也是一直在统治者人家原住民啊。所以,既然要讲悲情,那就你先把原住民从山上请下来,把权力交给人家。如果闽南裔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再来谈他们的悲情。若果做不到,那就不要矫情的老把悲情挂在嘴上。

闽南裔弱肉强食了人家原住民,现在居然大谈悲情,可笑不?

斐安緹納(Fred&Tina)(fredxue) 於 2009-10-18 11:49 回覆:
扪心自问,你有没有做过任何一件对别人感到亏欠的事。我肯定,我有。我也相信,所有的人多少都有。

对于自己做过的亏欠别人的事,应该怎么处理,这是人生的大问题。并不是用“可笑”就可以面对的。

最近看了电影《虐童疑云》,也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这个问题,需要认真面对,不可能简单化解决。如你说的,让原住民管理台湾,你自己也不认为现实可行吧!

呵呵
呵呵,台湾确实一直被来自于中国的闽南裔占领着
2009/10/13 02:22

我没有来台湾之前,从来没有把台湾和“悲情”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刚到台湾没多久,就和家人一起去了九份,坐在“悲情城市”里。那时候也没有想太多“悲情”跟台湾的联系。后来,慢慢感觉到,台湾这片土地真的背负了太多的“悲情”。在台湾不长的历史中,荷兰人、日本人、明朝、清朝、国民党......似乎永远都是被占领,永远都是面临着强大的对手。台湾人,什么时候当过胜利者?我也跟大陆的朋友说过,台湾人的悲情,是难以名状、外人难以理解的。

-------------------------------------------

不知道在台湾的闽南裔有没有在乎原住民的悲情?闽南裔把原住民赶到山上就是应该的吗?既然闽南裔这么在乎悲情,那为什么不把占了原住民的土地归还给原住民?己所不欲,勿施欲人嘛。

台湾似乎一直是被占领?按照在台湾的闽南裔后遗这个逻辑,那台湾确实是一直被占领着,一直被来自中国的闽南裔占领着。

斐安緹納(Fred&Tina)(fredxue) 於 2009-10-14 22:55 回覆:
有啊!深入了解你就知道。不论是那个党派,都意识到这是一种政治资源。从正面来看,原住民的确也得到很多照顾。

隨便說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應該是分享 不是誤讀
2009/10/02 07:42
先對我用詞不當而道歉
讀龍應台的1949  
最讓我感到共鳴的是
不同生活經驗的族群都要去同情地諒解 你不喜歡的人 痛在哪裡
當您知道別人(尤其是您不喜歡的人)痛在哪裡
許多誤解與衝突都會 迎刃而解

連結一篇小弟過去的隨筆 我以為龍應台的書所表達的想法 與我這篇隨筆的想法很像




斐安緹納(Fred&Tina)(fredxue) 於 2009-10-02 09:34 回覆:

哈哈!虽然我本来就不会介意,但对你的道歉却十分赞赏!

我想,只要想和别人沟通,就需要先了解别人。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应该这样。对自己喜欢的人,更应该这样。不了解对方,又怎能好好相处呢!在这一点上,你,我,龙应台,看法都是一致的。

不过,在生活中,是不是常常看到人抱怨,对方不了解自己的意思?同时,也有人反问:我为什么一定要了解你?这两种思路,都有点偏于被动。

积极、快乐、成功的人,都是那些主动了解别人,主动让别人了解自己的人。生活中、工作中、生意场,不都是如此吗?商家做广告,做公关,不就是主动让别人了解自己吗?他们做市场调查,不就是主动了解别人吗?

所以,我相信,积极、主动的沟通可以创造无限的价值。说别人“欠”自己什么,这不是我欣赏的态度,特别是明知道这个“欠”的东西对方并不一定认同的时候。因为这不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别人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自己主动忘记;自己对不起别人的事,自己主动去弥补。这是我欣赏的态度。

困难的是,究竟谁欠谁什么,并不像借了多少钱那么清楚,常常是各自主观的感受。这种时候,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龙应台做了很多细致的、有意义的事情,但如果结论就是“欠一个道歉”,就很可惜。那些故去的人,那些失去清楚年华和美好人生的人,他们只希望一声道歉吗?我不知道。但我看了花莲两个老兵接受采访的那一段,他们甚至都在讨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首歌究竟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的歌,大概也不一定知道自己自始至终都在为谁卖命,那么他们真的能理解谁欠了自己什么吗?我觉得,如果自己能亲自陪他们聊天,听他们讲当年的故事,他们就很开心。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也不确定!关心他们,爱他们,那么了解他们现在需要和愿望是不是比较重要?

就拿你我之间而言:我并觉得你应该向我道歉,因而你的道歉对我就是“意外所得”,我会感觉到你的人品和善意。设想一下,有一个“龙应台”私下提醒你应该向我道歉,这就是“朋友之道”。但是,如果这个“龙应台”公开宣布说“你欠我一个道歉”,而且明知道你不可能向我道歉,那么你我今后将会怎样互动?结果就是,这个“龙应台”出名了,你我可能永远都成不了朋友。这样的思考,有没有一点道理呢?:)


阿咪
龍的書想表達的重點
2009/10/01 23:50

如題,那書我大略翻看過了,龍的專訪也看過一下(李濤專訪,沒有從頭到晚看完),但沒有認真拜讀拜看專訪,但龍說得很清楚,那書她要表達的是--過去太多人都以勝敗論來看1949年中國內戰,但對那些當年莫名其妙被捲入這場戰爭以致人生驟變扭曲骨肉離散畢生顛沛流離的人來說,誰勝誰敗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當今兩岸政府都欠這些人一聲道歉!(畢竟戰爭是你們兩邊政府的前人搞出來的~)

只不過,正如Elton John的那首歌,對兩邊的政府來說,Sorry seems to be the hardest word (to say)!

ps.為何大大的文中一下子簡體一下子正體?哪種體都無所謂,但建議不要混用比較好

斐安緹納(Fred&Tina)(fredxue) 於 2009-10-02 01:14 回覆:

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是有原因的,尽管自己常常都不知道这些原因。特别是政治人物,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经过算计的。

要不要道歉,他们不是傻瓜。他们认为道歉有利的时候,就会道歉了。没有道歉,就表示他们不认为道歉对自己有利。

以你所说,在龙应台的逻辑中,有四个主角:1)国民党方面的受难者;2)共产党方面的受难者;3)国民党政府;4)共产党政府。3和4欠1和2一声道歉。

现实也许是这样的:3对1,4对2,都觉得这些人是为理想、信念而战,是正当的,而且,对他们已经善尽抚恤责任,所以不需要道歉。不论实际上如何,至少他们是这样认为。3对2,4对1,本来就是敌人,更不会道歉。

再说,对于那些牺牲者、受难者,龙应台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但毕竟是一个旁观者。龙应台可以说:你们欠一个道歉。可是,那些故事的主角,希望得到这个道歉吗?仅仅一句道歉就足够吗?

对于所有这些,我也只是一个旁观者。只是,我希望自己尽量从每个相关方面的角度去设身处地地思考。特别是,各个角色的立场、观点、愿望,逻辑上对应起来,就是科学、理性。逻辑上错置,就成了艺术、创作、情感渲染。这些都很难用是非对错来做结论,只是每个人的思考方向的差异。

在观点上,大家都有自己的自由。但是如果要沟通,逻辑就很重要。龙应台说:要沟通,就要了解对方的痛。这没有错,但恐怕不是道歉可以了结的吧!

在我看来,要求别人道歉,这并不是有效的沟通方法。相反,原谅、宽恕、感恩,比较有效吧!(借用我很欣赏的《秘密》那本书)

觉得你的留言很用心,所以也说了这么一大堆!BTW,今后我会注意,不再字体混用。谢谢指正!


隨便說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基本同意您的觀點
2009/10/01 06:48
只是
您可能誤解了龍應台新書要表達的想法



斐安緹納(Fred&Tina)(fredxue) 於 2009-10-01 08:15 回覆:

真的很乐意听听你对龙应台新书的看法。大家交流,对彼此都有很大的收获。


十八公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親身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已經不多了”
2009/10/01 04:50
非也。

經歷過1949, 甚至抗日戰爭的人至今健在的還很多很多。 這個不是什么久遠的歷史。

這么算吧, 中國有1億 65歲以上人口, 有1100萬8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多萬85歲以上的老人,就是生在清朝的,在中國也尚有3萬

歷史永遠活在百姓當中,只要你去尋找。 


斐安緹納(Fred&Tina)(fredxue) 於 2009-10-01 08:21 回覆:

十年就是一代人啊!

每个人,不论年纪老幼,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关心。特别是年事已高的人,希望他们幸福。回忆,抚摸伤口,的确可能能带来幸福感,但那一定是愈合后的伤口。如果是这样,那就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