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30 22:23:16瀏覽1306|回應6|推薦15 | |
明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日子。在大陸,人們關注的是過去的60年間發生了什么,今天擁有什么,而不是1949年發生了什么事。而在臺灣,許多人想到的卻是——1949年發生了什么事。 60年前的勝敗,雖然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但是親身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已經不多了。正如“一九四九年:打破成王敗寇的迷思”這篇文章所說,1949年的勝敗,并不是兩種“主義”的勝敗。實際上,當時的民眾應該并沒有實際感受到共產黨將會怎樣來管理這個國家,但是卻認定不再想要國民黨來管理這個國家。 值得思考的是,不論是1949在大陸,還是2000和2008在臺灣,大多數人都是因為想換換國家、政府的管理者才投票的,而不是喜歡那個政黨而投票。只不過1949年投票用的是槍炮,而2000年后,臺灣可以真的不用槍炮而用紙做的選票了。相信從今以后大家都只用紙票——選票和鈔票來投票,不再用槍炮來投票了。這是我們最值得欣慰的進步。 今天,兩岸的格局,跟1949一樣,并不是兩種“主義”的對決,而是兩岸經過60年不同的分隔之后如何實現新的融合與交流。所以,我們才會看到MOU、ECFA這樣的熱門名詞。 看到大陸的轟轟烈烈、興高采烈,臺灣既不需要以“失敗者的后代為榮”,也不需要妄自菲薄。 我没有来台湾之前,从来没有把台湾和“悲情”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刚到台湾没多久,就和家人一起去了九份,坐在“悲情城市”里。那时候也没有想太多“悲情”跟台湾的联系。后来,慢慢感觉到,台湾这片土地真的背负了太多的“悲情”。在台湾不长的历史中,荷兰人、日本人、明朝、清朝、国民党......似乎永远都是被占领,永远都是面临着强大的对手。台湾人,什么时候当过胜利者?我也跟大陆的朋友说过,台湾人的悲情,是难以名状、外人难以理解的。 可是,我个人宁愿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正是这些外来的文化造就了台湾今天的多元与繁荣。一代又一代被战败的台湾人,都是牺牲者。反过来看,一代又一代的占领者、胜利者,在占领和取胜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牺牲者。我记得,有大陆的老共产党、老红军,看着幸福的下一代说:“想想我们当年,爬雪山、过草地,打日本、打国民党,吃了多少苦,牺牲了多少人。你们很多年轻人真的不知道幸福来之不易啊!”年轻人回答却说:“你们吃苦、牺牲,不就是为了咱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吗?如果咱们今天不幸福,还过着当年一样的苦日子,你们的牺牲不就白费了吗?”这就是两代人看问题的不同视角。 努力、牺牲,然后收获、享受,这是大众生活的轮回,缺了哪一个环节都不完整。在这种轮回中,台湾人比大陆人多走了好几次,这是事实。因此,台湾人比大陆人更懂得怎样努力,怎样享受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优势。这种优势奠定了台湾在消费、娱乐、服务业的优势。大陆人越来越富有了。这时候,怎样避免为富不仁,怎样有道德、有尊严、有体面地享受自己努力所得的成果,台湾人其实可以帮很大的忙。 看到今晚東森57頻道劉寶傑的節目中有來賓談到,當年的“唐山人”可以來臺灣創立基業,今天的臺灣人,也就是當年“唐山人”的后代,為什么不可以回到大陸再創基業? 20多年前,在西方垄断全球电影业的时代,苏联有一部电影破天荒获得了奥斯卡提名,片名叫做《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今天,台湾面对大陆、面对着全世界,也许可以再上演一部电影,就叫做《大陆不相信眼泪》。 面对大陆,台湾人完全可以展示自己的价值,而非眼泪。面对全世界,大陆人在敞开胸怀的时候,显然是独厚台湾人的。这里面有情感方面的原因,但更有力量的其实是文化方面的天然粘合力。最起码,语言、宗教、习俗的亲和力是得天独厚的。这种粘合力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 有人也许会说,两岸之间的冲突也很激烈。其实,这就像两个齿轮,没有结合,就没有冲突,就没有碰撞,但也不可能传送动力。有冲突,有碰撞,说明在传动了。 在两岸的新一轮互动中,“成王敗寇”,甚至任何絕對的是非對錯,其實常常都是“迷思”,都可以打破。這些迷思一旦被打破,人們的眼界就不同了,格局就不同了,對抗就可能變成了合作、融合。比如,MOU、ECFA,其实并不是两岸之间的问题,而是两岸如何共同面对亚洲、全球应该采取的策略。台湾人,既有能力、有眼界,也更应该站在更大而非两岸的格局中看待自己的定位,因为大陆不用特别做什么就已经聚集了全球的目光,而台湾则必须既吸引大陆的目光,也吸引全球的目光,才不至于在新的两岸格局和世界格局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引用文章一九四九年:打破成王敗寇的迷思 引用文章一九四九年:台灣的苦難或恩典?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