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究竟該忠於原著還是如何
2006/06/22 08:16:31瀏覽1404|回應4|推薦20

雪山隧道通車當天,我有兩篇文章登上全國版,一是聯合筆記的「轟隆隆與丟丟銅」,見報內容經過長官們的潤飾,的確讓小的覺得一篇好的評論,非得有對文字功力極強的好手加持。

相對,另一篇在新聞版面的「實地採訪稿」,最後被併到完全沒有味道,是有點沮喪。

在此無意對任何人批評,只是想提供大家一個思考方向,刊登類似現場採訪稿,目的難道不是要讓未到現場的讀者,也能猶如實地走一遭,如果硬生生的要為了誰併誰稿,最後落得報屁股,實在是不刊也罷。

為了讓諸位看官見證,「美容前後」,在貼上現場採訪的原稿以及見報稿,請大家多給我指教。

原稿

本報記者唐復年、廖雅欣

走在全亞洲第一長的公路隧道,到底是哪種感受?本報記者昨天挑選下班尖峰時間實地走一遭,「很平穩、很舒暢,只要大家都守規矩,應該很安全。」

下午5時,記者的車從平原線北上,一上去就趕緊先開頭燈,「免得等下忘了開,被罰錢。」在準備進入雪山隧道南口,過了頭城交流道後,「小心,限高設施垂下來了,這一定是有大車誤闖」;本來以為進隧道前會塞,沒想到很順暢。

「哇,塞住了。」才沒走幾百公尺,車速一下子從時速50公里降到30公里,從擋風玻璃看出去,前面整排車都沒有保持塞車時規定的20公尺以上車距。

此時隧道內和收音機調頻同步傳出,「請在速限間提高速度,以免影響其他用路人權益。」約過了5分鐘,車流開始順暢,「原來是大家怕車速過快、車距過短,被罰錢。」

記者的車為了保持「慢速」,不時得低頭望儀表板,還得用餘光掃描隧道旁的消防栓,以測車距50公尺。

「真是燈光美、氣氛佳。」初入隧道口,牆壁塗上淺藍色,感覺很輕鬆,隔一段路也有馬賽克壁磚畫,如果隧道內牆壁都能上色也不錯。打開廣播,播音員悅耳的聲音,提醒在隧道內的注意事項,背後是輕快的音樂,減輕開車壓力。

這時手機響起,「順便來測一下通訊品質,咦,滿格哩!」「我們在雪山裡面喔,很好開,又不會暈車,下次來宜蘭,不用買暈車藥了。」手機那端的友人也一直問,「到底塞不塞?」「不會啦,隧道裡大家都保持車距。」記者答。

記者的車,時速一直沒有超過60公里,與前後車的距離別說50公尺,可能有80公尺以上。

25分鐘後,重見天日,車子來到坪林行控中心,繞了一圈後,再進雪山隧道北口,入口上方的跑馬燈顯示,「請用路人快速駛出隧道」,顯然大家都怕被罰錢,通車前的宣導,真的有效。

這回一進去並沒有塞車,速度應該可以更快,但為了不被罰錢,「還是開慢一點啦!」本來想說不會暈車,但坐在駕駛座旁的女記者,感覺有點耳鳴,可能與壓力有關,「那就記得要帶口香糖,就像坐飛機時一樣。」「對,這段要寫進去。」

回程更快,只花了15分鐘就回到頭城,「和蘇貞昌上午開的一樣」,出了南口,已經快傍晚六點,北上的車子塞到了收費站前,「宜蘭哪有那麼多人住台北,大概都是下了班來湊熱鬧的吧!」

在過了頭城收費站後,對向車道已經有工程車在搶修剛才吊在半空中的限高設施,「效率不錯喔!,也真難為了這些工程人員,今天他們應該很快樂吧,終於通車了!」

見報稿

本報記者唐復年、廖雅欣、陳怡如
走在全亞洲第一長的公路隧道,到底感受如何?記者昨天在下班尖峰時間實地走一遭,感覺「很平穩、很順暢,只要大家都守規矩,應該很安全。」

不過,記者卻未在避車彎看到有警方的巡邏車,大膽的民眾眼見四下無人,乾脆停車拍照,不僅未見警車取締,雪山隧道的車輛偵測器也未通知行控中心了解狀況,並透過廣播驅離,執法和交控系統都未發揮功能。

更離譜的是,警政署之前信誓旦旦表示,用路人只要超過七十公里的速限,哪怕是一公里也要抓,但昨天隧道內的廣播卻表示有三公里的容許值。

昨天下午五時,記者的車從平原線北上,過了頭城交流道後還很順暢,但才沒走幾百公尺,車速一下子降到卅公里,前面整排車都沒有保持隧道內塞車時應保持的廿公尺車距。

此時隧道內和收音機調頻同步傳出「請在速限間提高速度,以免影響其他用路人權益。」約過了五分鐘,車流開始順暢,「原來是大家怕車速過快、車距過短,被罰錢。」此時車距也逐漸拉大。

為了維持速度、保持車距,記者不時得低頭望儀表板,還得用餘光掃描隧道旁的消防栓,以便和前車維持五十公尺的距離。

記者的車速一直沒有超過六十公里,廿五分鐘後,車子來到坪林行控中心,繞了一圈後,再進雪山隧道北口,入口上方的跑馬燈顯示,「請用路人快速駛出隧道」,顯然不少駕駛人因怕被罰錢開得特別慢。

回程只花了十五分鐘就回到頭城,出了南口,已經快晚間六時,北上的車子已塞到了收費站前,「宜蘭那有那麼多台北人,大概都是下了班來湊熱鬧的吧!」

【2006-06-17/聯合報/A4版/要聞】

當然,我也應把聯合筆記「轟隆隆與丟丟銅」的原稿讓大家看看,再次感謝長官們的厚愛。

多少人期待的北宜高速公路,昨天終於全線通車,湧入蘭陽平原的種種事物,「商機」最常被提起,「消費」成了指標,除了金錢遊戲,都會的人們,你們還能帶給宜蘭什麼?

北宜高因有世界第五長的雪山隧道,因有台灣工程史上最多次的貫通典禮,因有專為元首搭建、巡視後即拆的馬屁橋,因有白目小子耍特權拿了通行證、卻又囂張自拍飆車帥勁,飽受各界關注,通車時程一拖再拖,反而又讓她多了項紀錄。

不管開路過程如何艱辛,不管是經過幾次履勘,這些過程在通車之後,都成了回憶;這是她風光的一天,但是,「高興一晚就好」,今天起,才開始是宜蘭人該思考的時候。

墾丁的美景,曾經是吸引多少人千里迢迢,搭火車再換公路,為的是吹吹落山風、倘佯於牧場,或登上大尖石山南望巴士海峽;但屏鵝公路加寬拉直後,春天的吶喊聲,早壓過陳達月琴傳出的唐山謠,排山倒海而來的觀光客,硬是把墾丁的消息,從文化圈擠到了社會版。

沒有高速公路的年代,冬山河親水公園週邊的民宿,一到夏天可以天天客滿;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表演團隊、簡單但很刺激的音樂水舞,可以讓小孩嚷嚷著要父母帶到國際童玩節會場。那有了更便捷的交通後呢?

宜蘭人不該天真的以為,通車等於人潮,人潮等於商機,商機等於消費,消費等於……,反過來看,如何讓以人文及本土藝術為核心價值的蘭陽文化,在通車人潮過後,依舊能保有她最純、最真的一面,才身為一日生活圈住民一份子該思考的。

同樣是隧道,當經過雪山時,能聽到只是轟隆隆的引擎回音,宜蘭民謠丟丟銅裡的,「火車行到伊都阿妹伊都丟,哎唷洞孔啊內,洞孔的水伊都丟丟銅啊伊都阿妹伊都丟阿伊都滴落來」的景象不再,這是時代的轉變,宜蘭人不能也不會抗拒,但文化精神的維繫,則是在地居民能控制的。

有人比喻,北宜高通車後,宜蘭成了台北的後花園,本地亦有人說寧可是前庭院;其實怎樣的形容詞並不重要,應該反向思考,宜蘭人不應奢望都會人能改變這裡多少,而是我們還能保有什麼?

希望今天起,蘭陽平原的上空,不僅是多了汽車廢氣而已。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eddytang&aid=321828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原來是這樣呀...
2006/08/03 12:57

有時候看到一篇新聞寫的沒血沒淚的..
 / 雖然新聞報導事件,未必有情感,
 / 但我相信每個人寫出的字句仍會每個人的特質在裡面..
 / 例如有些人說話速度很快,
 / 寫的文章常常一句就二、三十個字才有逗點,
 / 每每讀到都有要斷氣的感覺...

這則被刊登的新聞..文句就很不順..
原文多好..
新聞不是一定要硬梆梆的
我們不是常說要讓新聞的寫作方式更貼近大眾麼..

我比較支持原文喔..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無力感!!
2006/07/31 07:23

上次半夜去開一次,就這麼一次我應該不會再走第二次了,很難開!!一進隧道我就切定速在70km,接下來就是40分鐘的發呆時間,還是走北宜九彎十八拐來的有樂趣!!

撇開個人觀感,說真的隧道雖然是很長算工程驕傲但是,配套措施實在太含糊了

1.光是限數70KM,台灣很多人開車是緊張型的,被超速怕開單,把注意力集中在70KM,前面要是有什麼突發狀況,反應力一定減少,尤其隧道在幽閉環境又長,路面不是隨時水平狀態有起伏,不像在一般市區道路或是高速公路變化大,其實我覺得有點本末倒置,隧道+車子+人 而隧道變數最大的訓序是是人->車子->隧道,去限制變數最大的倒不如去改善能做的,去限制變數最大的倒不如去改善能做的,反正現在政府做事就是,先做在說,出事在說

2.隧道的視覺線(牆壁兩旁)漆的斷斷續續,不要跟我說那不會怎樣既然在隧道設計是覺線就是有他用處

3.宣導措施,含糊攏統時在看不出來他這樣宣導有多大的教育意義在

我個人認為,要就頭尾做好在開放不是做好表面功夫在慢慢弄細節,至於隧道帶來的經濟效益我想幫助不大!!如果是以英法海底隧道的模式去做還有可能,但是以雪山設計我想說...別鬧了


孫立人的粉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長官被有線電視誤導
2006/06/23 22:01

有線電視的做法是拍到部份當作全部,尤其是獨家畫面,那就是每節必播,而且播個不停,貴長官在報社內收視容易「眼見為憑」的報導,很容易先入為主相信那段就那麼偶發的狀況。

別放在心上,畢竟,官大學問大絕非偶然


讓英雄蒙塵,日後就不易有英雄!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有畫面
2006/06/22 12:56

原稿寫得自然,跳出報導框框的感覺,很有畫面、有感情

可能內勤的人慣用制式的框架看稿,感覺斷斷續續,抽離血肉,獨剩枯骨

哈哈,以後回宜蘭可能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