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06 00:22:21瀏覽1809|回應0|推薦0 | |
有人會為了死亡而鍛鍊自己來贏球嗎?有的。為信念而竭力贏得死亡是無知嗎?可能不是,也許是直奔標竿的真智慧。 馬雅蹴球賽(Mayan Ballgame, Pitz)的勝方領隊必須成為活祭被殺。雖然勝利一方或落敗一方的領隊被用作犧牲的說法同時存在,但根據當地導遊的說法,馬雅人對於宗教的熱情,成為祭品被認為是神聖的,因此依照此點推測,「獻上自己,成為活祭」應該是屬於榮耀的,所以獻祭應為勝利者。『人都難逃一死,因此,生命的目的就是為神而死,死得榮耀!』馬雅後代的導遊如此激動地說著。 以下是維基百科(Wikipedia)對中美洲蹴球的描述: 「...中美洲蹴球所使用的球是硬膠質,而球場則是長形的。球場的兩邊築有高臺,使球不致飛出場外。有時在球場的兩端會立柱。球員需以肘、腰及膝把球送過對方的石環。蹴球場在中美洲各處都有設立。在一些地區,幾乎所有較大的遺址都有蹴球場,其他地區則可能少一些。現存最大的蹴球場長166米,寬68米。...」(上圖) 這個最大的蹴球場就是位於奇琴依察(Chichen Itza,上圖)遺址,Chichen Itza在2006年被評為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也就是我這次去參觀的墨西哥三個馬雅遺址其中之一(Chichen Itza, Tulum, Coba)。我不想多談旅遊,倒是想談談「獻上自己,成為活祭」的信念。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會死,帶不走世上任何物質,空手來,空手去。在上一篇文章談到生命的價值時,我提出三個思考層面:生命的長短,生命的內容,以及對其他生命的影響。生命的長短跟生命的內容都是屬於當事人主義的,無論個人活得再久、吃住得再好、享樂得再多,死後一切化為烏有。當然,遺留下財物、或負債、或回憶、或感覺、都是屬於對其他生命的影響,但不知道是好還是壞。對於物資嚴重缺乏的馬雅人而言,真正能夠對其他生命有好的影響的莫過於「獻上自己,成為活祭」,因為成為祭品的馬雅人相信他的死亡可以為全民帶來神的祝福,而自己的靈魂也能離開肉體、與神同在。從這點看來,馬雅人對生命價值的信念大大地偏向「對其他生命產生好的影響」。 絕大多數的現代人對馬雅人成為活祭被殺的這件事都認為是殘酷、血腥、無知,如同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在2006年所導演的《阿波卡獵逃》(Apocalypto)一樣(該片血腥暴力的表現手法上映後獲得影評人的好評,但該片也被批評為對瑪雅文明描繪失真和有種族歧視嫌疑。) 成為活祭被殺表面看起來是殘酷、是血腥!我完全認同。但是批評馬雅人無知,非常不妥。我尊重馬雅人的"無知",如同我尊重小綠瓗龜的"無知"一樣,因為我尊重他(她)們對生命的信念:小綠瓗龜往水平面最亮之處奮力游向大海,"無知"地接受「面對困苦、歷練生命」,馬雅人往祭壇高處拾階而上,"無知"地接受「獻上自己,成為活祭」。 笑人或罵人無知者,表示自己想得較多,並且考慮得比較周詳。可是以人類有限的智慧,無法參透生命的奧秘。如果我是Akumal沙灘上的寄居蟹的話,看著小海龜爬向大海尋死,我也會笑她無知。(一想到寄居蟹的生活內容跟海龜比起來,我就忍不住笑了出來,真糟糕...) 我自己年輕時也常常笑人無知,現在已經慢慢學習去了解「無知」背後的「信念」,如果那個信念是純真、信心、盼望與愛的話,我就會努力地讓自己尊重那個「無知」。 哎,談生死太嚴肅了。基本上我想強調的是,了解做一件事情背地裡的信念非常重要,因為那才是行為的動力與毅力的根源。這跟工匠技藝非常有關係,因為我提倡部落格行銷主要是想推動以工匠技藝為主的小眾市場行銷學(Niche Marketing),並鼓勵部分的年輕人考慮以工匠技藝來創業。我的文筆粗糙,怕不能將信念完全表達透徹,今天先就此歇筆,借用池波正太郎在「食桌情景」(廖卿惠譯)書中對一間店家的描寫,來顯明我對工匠技藝背後所代表的生命價值的信念--也就是「對其他生命的影響」: * * * 不管是改裝過的本店或新開的分店,「豚喜」都會讓客人有「味道和服務都跟以前一樣完美」的感觸,這樣的堅持在現代社會中已經越來越難得了。也常有客人說,「豚喜」的炸豬排讓人们即使在這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也會產生一種對未來充滿期望的安慰與振奮。我想「豚喜」的老闆不管是對人或這個社會,內心一定都有無比堅定的「信念」存在吧,店員們和蜂擁而來的客人们也默默地認同這個信念,進而被這個信念所充實、感動,想想真是不可思議,不,該說這家店本身對我而言就是個不可思議的存在。 * * * 寫得真好... P.S. 總算把這次到Mexico渡假的一些照片放到個人相簿了,跟大家分享 下次就繼續來談部落格行銷。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