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看不見的指揮家
2011/06/01 15:22:43瀏覽439|回應0|推薦0

命運是個非常籠統的辭彙,所以容易被誤用。就是因為命運常常讓人感到若有若無,所以很難論斷到底有、還是沒有命運?

按照一般的理解,命運就是人生一個既定的劇本,我覺得這樣的說法太低估造物主的創意了。因為,當你接受命運論的時候,你在某種程度上就接受萬物被支配的觀念。你當真認為宇宙萬物的支配者不會即興地插手人世間的喜怒哀樂與愛恨情仇?你當真認為宇宙萬物的支配者會受到劇本的限制?導演通常會根據演出者的表現來適度修改劇本,但是不會改變最終的結局。神的掌權與人的自由意識就好像拍電影一樣:一個好的導演會希望看到演員的自由發揮。

我認為,相信命運,是一件非常自以為是的事。自以為是?是的,因為把自己的下場當成所有事件發展的目的,實在是太抬舉自己啦!我認為,命運只不過是將個人帶入一個特定事件上所擔任的角色罷了!雖然這個特定事件是有劇本滴,也有導演滴,但無法NG。It is a live show! 所以,有人演得好,有人演得差,但不管如何,其過程與結果絕對會對所有事件的演員、觀眾,甚至是隔了好幾代之後的聽眾的生命,都會有所影響。我個人覺得,造物主常常用事件來引導生命的發展,甚至用事件來引導歷史的發展,而命運不過是將你帶入一個特定事件上所擔任的角色罷了!就看個人要不要演、或演得好不好。聽起來很玄是嗎?讓我舉個例子吧!就用前幾天提到的《交響人生》(The Concert) 這部戲好了。

《交響人生》這齣戲最後一段的協奏曲能完美演出,這個事件就是一個奇蹟!是一個非常脆弱的奇蹟。我之所以用脆弱來形容這個奇蹟,是因為過程中,有太多的因素可以摧毀這個奇蹟。撇開演奏會之前的巧妙安排或化險為夷或陰錯陽差等等因素不說,就以演奏當下的發展而言,我個人認為構成這個奇蹟式的演出的必要因素至少有以下幾項:

  • 一開始,樂團進入第一樂章就零零落落,完全不成樣的時候,如果安瑪麗稍為有一絲絲放棄的心,我相信她的小提琴獨奏是無法喚醒團員來融入演出的;
  • 如果30年前,樂團團員沒有盡心盡力來追求完美的演出而日以計夜的練習的話,他們的技巧與默契也不會因為安瑪麗的小提琴獨奏而被喚醒;
  • 如果安瑪麗沒有參考Leah 留下的小提琴協奏曲的琴譜與手稿來演奏的話,團員們可能也無法感受到Leah 的同在而喚醒深藏在記憶中的和諧演奏感;
  • 樂團一開始的和諧不是靠Andrei 的指揮,而是安瑪麗的小提琴獨奏讓所有團員眼睛盯著安瑪麗的演奏時,他們的手、腳、身體也自然地配合安瑪麗的弦音讓自己的樂器發出聲音來配合,就這樣,舞台上的樂音達到最高的和諧!也就是說,一開始的和諧是源自於團員對Leah 的愛與不捨;
  • 樂團最後的和諧必須仰賴Andrei 的指揮,當所有演奏者的目光都專心致志地回轉到指揮家的身上之後,功力高強的指揮就能將所有演奏家的步調與樂音維持在完美和諧的境界。

如果我們把整個30年的過程看成一個事件的時候,(其實我也可以把這個事件延伸到柴可夫斯基創作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時代....好像扯遠了ㄜ) 你會發現,參與這個事件的主要演員,無論是正派或反派,都一同造就了這齣戲最後一段的協奏曲能完美演出。所以啊,就我們無法預知的結果,千萬別擅自論斷他人的功過。

如果我們只把焦點放在演奏的當下,也就是Andrei 無法指揮樂團,並且安瑪麗也無法相信Andrei 跟他的樂團的時候,我相信有一位看不見的指揮家在掌管全場每個人的心靈,使團員即使在不知所措的時候能定下心來,也引導安瑪麗舉起小提琴來演奏出喚醒團員的獨奏,接下來,那位看不見的指揮家就用「愛」來引領所有演奏進入完美的和諧,再將一切交給指揮Andrei!之後,那位看不見的指揮家就回到寶座上觀賞祂一手創造的奇蹟!

之前我所提出的五件構成《交響人生》這個奇蹟式的演出的必要因素裡頭,我個人對第一個因素最感到警惕。我們每一個人,在參與特定事件的時候,都有可能扮演安瑪麗的角色,問題在於我們當下是否會被懷疑、忿怒、擔憂、算計所拖累而無法演奏出喚醒團員的獨奏?以致於那位看不見的指揮家放下了手中的指揮棒?以致於我們的信心軟弱終結了一個可能的奇蹟?

也許在特定事件裡,當妳周圍的同伴表現得零零落落,完全不成樣的時候,也許就是妳必須全力以赴來獨奏喚醒他們的時刻。千萬別讓那位看不見的指揮家在妳獨奏的時候,放下了祂手中的指揮棒。Yes, I am talking to you.

如果你自認練習努力但卻懷才不遇,也許你應該去找到你的"樂團",通常"樂團"就在教會裡,並且啊,你的"安瑪麗"也在教會裡喔!為什麼呢?因為那位看不見的指揮家就是教會的頭兒!Yes, I am talking to you too.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tmc&aid=5278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