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宗教與民俗中的鬼神觀(上)
2009/06/03 15:26:12瀏覽1666|回應0|推薦2

~原載「歷史月刊」98.6月號

神或鬼在一般人的觀念裡總是未知的、神秘的,但也因而構成了民俗裡有趣的一環,而對鬼神的祭祀,也變成常民的信仰活動之一。但鬼神終究為何物?能力到底有多大?佛教與道教的看法其實並不相同。

 一、生靈的分類、維生與行為

 佛教並不否認鬼神的存在,相反的,還將他們分類的相當清楚。一個小世界可分為:慾界、色界、無色界等三個層次,共二十八天,各有不同的名稱與生靈。這個說法原始佛教時便出現,但較為紛亂,到《四教儀集註》時便清楚的整理出來。

 

                       三界簡表

三界

天重數

十界生靈

組成

行動

能量來源

無色界

4

佛、菩薩(阿羅漢)

場、力

六通力

 

 

 


六根力

  食、意思食

 

 

 


粗搏食、細觸食

色界

18

緣覺、聲聞

能量

慾界

6

天人

微粒子

地球

人、阿修羅、傍生、鬼、地獄

物質

 「慾界」仍有食、淫二慾,故名「慾界」,其中的人、阿修羅、鬼、傍生(動物)還有生殖能力;天人與地獄眾生則沒有生殖能力,是化生與化滅的。慾界生靈必須依賴物質身軀存在,但物質會依層級越高而越為微細,依現代科學角度而言,可能是微粒子、暗粒子,乃至負粒子等,以至虛無飄渺,但都還是物質屬性。所以民俗眼中的鬼神,一般認為以能量存在,這是錯誤的,如果是慾界中的鬼神那還是以微小粒子存在。

 「色界」便不需靠物質存在或存活,但仍有形體,故曰「色界」,且不會生殖,以現在科學之說,便是以能量型態存在。而「無色界」便更高級了,這時連能量、形體也沒有了,只靠「意識」的力量存在,依現代科學的說法便是「力」或「場」。

 道教後來也接受這種三界分類,並加二十八天為三十六天,但這是宗教的競賽,顯示我比你高,並不需特別說明。

三界的生靈靠什麼維生呢?《增一阿含‧四十一》有「四食」之說,分別是:粗搏食、細觸時、意思食、識食。以現在科學角度簡單而言,便是:由口腹吸收的物質食物;由五根(眼耳鼻舌身)吸收的能量,如:光、波、氣、化學分子、熱能、微粒子……等各種能量;意念的「力」;唯識的「力」。(佛教認為「意」是指生靈的心理意念活動;而「識」則是宇宙本源「阿賴耶識」的唯心論之「力」,而宇宙也是這個唯識本心之力發創的,故曰:「萬法唯識」、「十界唯心」。)

 從上可知,越低等的生靈,越依賴物質與能量,越高級的生靈越依賴意識的場和力,人類居其中間,四種都需要。

 而生靈活動的方式也有不同,物質形體之生靈(慾界生靈)大部分是靠「六根力」(眼耳鼻舌身意)來接受、思辯、產生情緒與表達、行動,這部分唯識宗的「五位百法」便有詳盡說明。

 而非物質形體之生靈(色界以上生靈)則是大部分是靠「六通力」:神足通(瞬間移位)、天耳通(千里聽音)、天眼通(千里觀影)、他心通(知人心念)、宿命通(能知過去)、漏盡智證通(能徹悟真理)。顯現神通在《阿含經》裡便經常出現,譬如佛陀十大弟子中的目蓮尊者便是「神通第一」,而阿那律尊者是天眼通第一,能看盡十方三千世界。大乘佛經更是把神通發揮得淋漓盡至,如《法華經》中佛出現時,天地六種震動、時空扭曲變形,佛坐於空間之中,三千世界復現於佛之白毫。

 總之,依現代科學角度而言,物質生靈多依賴物理、物質力的方法;而非物質生靈多依賴能量與波動,甚至是場與力。但雖說,物種有六根力,但並非六力都很強,比狗的嗅覺靈敏、蛇的蛇信能分辨化學物質而完形環境、蝙蝠與海豚依賴聲納、蚊子靠二氧化碳濃度辨人……,各有所長,相較之下,人類就好似樣樣通,樣樣鬆了。且,物種雖然大部分使用六根力,但多少也有六通力,譬如人在某種情況會發生既視現象、預測現象、心電感應,或不以物理的方式行使某些行為,這種現象在動物身上又更明顯,而佛經中,佛陀與其弟子也經常顯現神通,可見物種也有六通力。

 同理,非物質形體的生靈雖靠六通力,但其實也並非個個「神通廣大」,需視他的等級高低而定,而且多少也還是有六根力,因為質能本來就能互換,譬如油料轉化為熱能與光能、聲波能震破玻璃……,其中需要的只是轉換的機制或技巧而已,所以六根力與六通力並非不可互換,但一般生靈當然不容易任意做到。

 佛教說明的很清楚,四聖道等級高於輪迴六道,而六道等級高低是:天/阿修羅、人、傍生、鬼、地獄眾生。地球上的人鬼神,人的物質結構較大,以六根力為主,六通力為輔;神的物質結構較小,以六通力為主,六根力為輔;鬼雖物質結構也較小,但因等級低,所以六根力小,六通力亦小。而慾界六天中的天人因其物質結構已經非常飄渺,所以神通之力就很大了,而色界以上便行使六通力,而且他們在質能互換下,也是可以化六通力為六根力,這就是為何宗教上,色界以上的生靈能改變慾界事物的原因。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bud&aid=300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