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蔣勳談「美」的真義(1)
2010/04/11 14:02:34瀏覽3363|回應0|推薦6

蔣勳   談「美」的真義 ---- 文章欣賞

在大學裡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可是,我有一個很大的矛盾,

專業的美術教育等不等於美的教育,可能是第一個要問的問題。

美術是一個很專業的訓練,但並不表示他家裡的家具是對的,他穿衣服能有自己的taste。

西方常講品味,中國古代也常講品味,我愈來愈發現這種東西跟專業有很嚴重的斷裂。

為什麼我要離開大學,我忽然很想做的一件事是社會大眾的美的教育,如果這一部分沒有做,我們有再多的畫家、音樂家、建築家,其實是沒有用的。

我們專業的藝術家絕對不會比西方少,可是我們的城市是著名的醜

一種清晰的選擇

這包含的是一種風格無法抓到,無法統一到底我要的是什麼東西。

其實美是對自己生命價值一種很清晰的選擇

美有很大一部分是一種生命力的啟發,或是自己的自信

舉一個例子,富而美的社會是孔子的理想,可是富有可以造成美,也可以造成醜。

我們回想起來,台灣在經濟貧窮的年代,那時的鹿港、美濃是很漂亮的,因為它的建築材料非常的單一──紅磚、黑瓦。但富有以後,可以從世界各地進口建材後,它開始醜了。

因為它沒有選擇性說我要什麼,只是把最貴的拿進來,可是在西班牙適合,未必適合台灣.台灣城市的醜陋,很明顯的是從七○年代的經濟起飛開始。

服裝也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世界各種名牌進到台灣,可是阿曼尼加三宅一生,不見得等於美。

阿曼尼可能是從義大利的材料?去找到很多跟文藝復興有關的色彩,三宅一生在日本找到很多日本的材質,都是美,可是這兩個加在一起可能是不美,不協調。

台灣所有美的教育問題在於失去美的自主性,就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

這可能跟我們的生態有關,跟我們的歷史背景有關,跟我們自己的生命價值觀有關。

美絕對不是擺在那邊,說我有這麼多東西,加起來就是美。

西方近代文化裡,美有一部份是很專業的,像印象派畫家莫內、雕塑家羅丹等。可是有很大一部份是跟工業革命合在一起,他們叫Art Neuvo,它指的是在工業革命後,很多藝術家不見得一定要畫畫或做雕塑,他們可以投注於做一個杯子,做家具。

巴黎在十九世紀末開始蓋捷運,捷運的入口,現在的奧塞美術館,是用鑄鐵做出來的百合花的圖案。他們很在意,這個東西做好,比你畫一幅畫的貢獻還要大。

美是記憶,是感謝

我們在工商業起飛後,忽略了這兩個東西要結合。我們可以一方面有很多的音樂家、畫家、舞蹈家,大家去國家音樂看表演,可是忽略了你回到家裡,可能連餐具都不對。

我們看辦桌,紅色的塑膠布鋪在桌上,塑膠杯、塑膠碗、塑膠瓢羹,風一吹起來很壯觀。這些東西絕對不會美,全部都是要丟掉的。

美不會是速食的,用完就丟的東西,美是生命裡可以留下來的東西,是記憶,是感謝,是很多的懷念沒有這些東西不會美。

有一段時間台灣都在流行吃到飽的文化,法國朋友來看了很訝異,這家餐廳怎麼會宣揚吃到飽。因為把胃塞滿為止,是一個很低的文化。在這個餐廳,可能每一個東西都是好的,但是加起來,你把自己撐到那個狀態,那是不好的,不美的。

美是一種慾望與感官的節制

結果我們把它變成一種慾望與感官的無限刺激、貪婪,這時候的美發生了大問題。

所以重要的是,怎麼透過產業的基礎,將美推廣到生活裡

如何去改善餐具、家具、居住品質,這才是美的開始。

與生活結合

美的教育應該落實在整個生活的基礎上,這部分其實是蠻沮喪的,因為我們在產業發達的過程中,完全沒有自己對美詮釋權。

例如我走過巴塞隆納的一條街,可以看到每一戶人家大門的五金把手是漂亮的,學設計的人走過那條街會覺得這鐵窗這麼美,把手這麼美。

台灣現在幾乎沒有五金業,信義計劃區的房子用的全是進口五金,在這樣的狀況下談美是非常奢侈的事,即使是美都是進口的。

西方在工業革命後,傳統產業的美學會跟產業結合,過渡成為現代量產的文化,強調用低廉的價格量產,可是達到一個高品味,而那個美是延續的。

現在國父紀念館在展覽拿破崙文物,拿破崙做為一個執政者,他把瀕臨沒落的五金工廠、水晶工廠、織品工廠全部開發出來,把它們變成興盛的產業,創造出他的時代風格。

我們的藝術家如果只是要做artist,而不認同工匠傳統,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所以鶯歌陶磁廠沒有藝術家介入,八里的石雕、水里的石缸,整個產業在沒落。

沒有藝術家介入,這些傳統產業全部在毀壞,沒有辦法轉換成現代產業裡,新的藝術形態。

Art Neuvo有人翻成新藝術運動,有人翻成裝置藝術運動,它其實是說工業革命之後,藝術家從另外一個管道,替大家做整個生活的改善,很多是跟家具設計有很大的關係。

台灣很缺乏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是藝術家把自己重新置放到傳統產業裡,去做生活美學的提高。

有一陣子大家會誇耀地說,台灣的企業家買到世界蠻好的東西,圓明園的文物,大陸的佛像,莫內的畫我們都買來了,可是美的教育基層如果沒有做好,上面這個東西都是假的,它只是炫耀進口而已。

台灣有一張莫內的畫,對民眾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如果有一個人設計的餐具是對的,而民眾可以用比較平價的方式使用,它才是對的。

品味從街道開始

與其去做高層次的藝術發展,不如把民間社區所謂美的東西建立好

我們弄出幾條像樣的街道,幾個像樣的廣場,那個品味才會開始。

巴黎最早是一八五○年代,從整個城市的建設開始改變,從羅浮宮旁邊的大街開始改變,讓大家有一個休閒的,可以散步的空間,因為他不忙碌,他不會把生命全部只花在物質的追求跟賺錢的時候,才可以在散步的時候,感覺到這個城市的美,這個城市慢慢跟他有對話的關係。

美的教育並不等同於美術教育,美的教育是在國文課、英文課、數學課都可以教的。

應該把美的教育放在每一個環節上。

數學本身是一種美,是一種秩序的發現。 

語言的教育裡可以發現美。不管詩或散文,語言一定有美的經驗在,透過語文,傳達文字的美。 

體育課絕對是個美學教育,古希臘人從運動裡發現身體的平衡和和諧,了解肌肉,對身體的自信,發展出和諧的美。你從運動裡面,使自己覺得有一種自信和健康,就一定是美的。

還有自然的教育。有時我會覺得,少一點美術課、美勞課也好,寧可帶孩子到大自然,一個孩子去凝視一朵花的綻放,恐怕比美術還重要。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orkind2&aid=393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