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疏(二)
2016/11/18 21:21:31瀏覽1088|回應0|推薦8

 

 

  

第參、明宗趣者,分、會、品同。

   既「入法界」為目,即以為宗。

   於中三門分別︰第一、約,第二、約,第三、約

 

第一、約義有二︰一、明所入,二、明能入

  一、明所入

    總唯一真無礙法界

    語其性、相,不出事、理

    隨義別顯,略有五門︰

      一、有為法界,   

      二、無為法界,

   三、俱是(亦有為亦無為法界),

     四、俱非(非有為非無為法界),

     五、無障礙 

 

  然五各二門︰

  一、有為法界二者,

    一、本識能持諸法種子,名為法界

       如論云「無始時來界」等。

       此約「」義,而其界體,不約法身。

    二、三世之法差別邊際名為法界

    〈不思議品〉云「一切諸佛知過去一切法界悉無有餘」等,

      此即「」之義。

 

  二、無為法界二者,

    一、性淨門,在凡位中,恆淨故;

                一味,無差別故。

    二、垢門,謂由對治,方顯淨故;

        隨行淺深,分十種故。

 三、亦有為亦無為法界有二者,

    一、相門,謂受、想、行蘊及五種色,并八無為

                十六法,唯所知,十八界中名為法界。

    二、礙門,謂一心法界,具含二門:

                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  

                雖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諸法

                然其二位恆不相雜,

                 其猶攝水之波非靜,攝波之水非動

        故第四迴向云「於有為示無為法,

                      而不滅壞有為

                      無為示有為法,

                      而不分別無為」。

          此明、理無礙。

 

  四、非有為非無為法界二門者,

    一、奪門,謂無不理之緣,故非有為;

                  無不緣之理,故非無為。

                  法體平等,形奪雙泯

   《大品》三十九中,「須菩提白佛言:

          『是法平等,為是有為?為是無為?』  

        佛言︰『非有為法,非無為法。何以故?

                離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

                離無為法,有為法不可得。

                須菩提!是有為性、無為性,

                是二法不合不散。』」此之謂也。

 

    二、無寄門,謂此法界離相、離性,故非此二;

                  又非二諦故;

                  又非二名言所能至故。是故俱非

 《解深密》第一云:「一切法者,略有二種,所謂有為、無為。

        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非無為非有為」等。

 

  五、無障礙法界二門者,

    普攝門,謂於上四門,隨一即攝餘一切故

                是故善財或覩山海,或見堂字,皆名入法界。

    二、圓融門,謂以理融事故,令事無分齊

                  微塵非小,能容十剎;

                  剎海非大,潛入一塵也。

                  以事顯理故,令理非無分

                謂一、多無礙,或云一法界,或云諸法界。

    然由一非一,故;諸非諸,故即一。乃至重重無盡。

    是以善財暫時執手,遂經多劫;

            纔入樓閣,普見無邊。皆此類也。

 

     上來五門十義,總明所入法,皆應以六相融之。

 

 二、明能入,亦有五門︰一、淨信,二、正解,三、修行,

                       四、證得,五、圓滿

   此五於前所入法界,有其二門︰

     一、隨一,通五所入;隨一所入,遍五能入

     二、此五能入,如其次第,各入一門。

   此上心、境二義,十門六相圓融,總為一聚無障礙法界

 

第二、法界類別,亦有五門,

      一、所入,二、能入,三、無二,

        四、俱泯,五、存亡無礙。

  一、所入中,亦有五重︰

      一、法法界,二、人法界,三、俱融,

      四、俱泯,五、無障礙

 

  一、法法界中有十︰

   一、法界,謂十重居宅等;二、法界,謂一味湛然等;

   三、法界,謂所知分齊等;四、法界,謂悲智廣深等;

   五、法界,謂寂滅無生等;六、法界,謂勝通自在等;

   七、法界,謂六度正行等;八、法界,謂五熱、無厭等;

   九、法界,謂所聞言說等;十、法界,謂所詮旨趣等。

   此十法界同一緣起,無礙鎔融,一具一切。

 

  二、人法界,亦有十門,謂人、天、男、女、在家、

                     出家、外道、諸神、菩薩及佛

      此並緣起相分,參而不雜。

      善財見已,便入法界,故名人法界。

  三、人、法俱融法界者,謂前十人十法,同一緣起,

                            隨義相分,融攝無二。  

  四、人、法俱泯法界者,謂平等果海,離於言數;

                   緣起性、相,俱不可說。

  五、無障礙法界者,謂合前四句,於彼人、法,一、異無障,

                      存、亡不礙,自在圓融。如理思之。

  二、明能入,亦有五重︰

      一、身,二、智,三、俱,四、泯,五、圓

      謂入樓觀而還合,身證也;鑒無邊之理、事,智證也;

        同普賢而普遍,俱證也;身、智相即而兩亡,俱泯也;

        一異、存亡而無礙自在,圓融也。餘可準知。

  三、能、所渾融無二,際限不分;就義開殊,理仍不雜。

      此五能、所,如次及通,可以意得。

  四、能、所圓融,形奪俱泯。

  五、一異、存亡,無礙具足。如理思之。     

                        上來約類辨竟。

 

第三、約位,明入法界者,準下文中

  一、所入法界,大位有二,即

   於前人、法無不皆是佛果所收,

     即「如來師子嚬申三昧所現法界自在」是也。 

    又於前人、法無不皆屬因位所攝,

      文殊、普賢所現法界法門是也。

      中曲有等五位法界不同。

 

  二、明能入︰準文亦二:

      對前位,明諸菩薩頓入法界;

      對前位,寄顯善財漸入法界。

      因、果既其無礙,漸、頓亦乃圓融,

      但以布教成詮,寄斯位別耳。

第肆、正釋文,一品大分為二︰

      初、明本會

      、「爾時文殊師利從善住樓閣出」下,明末會

        果法界因法界

        頓入法界漸入法界

        。總、別圓融,本、末無礙。

        修頓證,是宗之極;

          寄人修入,以辨

          通、正圓融,中、後無礙。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orkind2&aid=82205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