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君王有德 鑄鼎象物
2011/09/07 21:32:31瀏覽764|回應0|推薦4

文/李元凱(社大講師) 圖/維基百科

《左傳》云:「昔夏之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枚,鑄鼎象物。百物而之備,使民知神奸。」夏朝以德治民,鑄造鼎器,使百姓能辨善惡。精美的鼎器,表現出中國上古時期高超的技術和文化,作為實用器皿,更為禮器之用。

    物在商、周時代的神話、宗教儀式,藝術以及藝術創作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動物也是部落民族用來做圖騰的標幟,圖騰可以說是原始人類對自然界不健全認識而引起的宗教觀念,把圖騰假想為一個民族的老祖宗、呵護神、保護者,供給著族人食物,並為他們驅災避禍,化凶為吉祥的象徵。 

神祕瑰麗 青銅紋飾

「圖騰」也就是中國古書裡提到的「鑄鼎象物」中的「物」字,它是由左半邊的「牛」和右半邊的「勿」字組合而成的文字。勿代表旗子、牛字代表旗子上的圖案,因此物就是一種信仰的化身。安陽大墓出土的「鹿方鼎」,器底上刻著鹿的圖像文字,浮雕的鹿頭就是「鑄鼎象物」中所象之物。同一個大墓出土的半方鼎,中央的牛頭也是圖騰,兩旁的鳥紋、夔龍紋正好代表「百物而為之備」中的物。 

古代一個圖騰社會可以包括若干圖騰小群,每一小群有它自己的標幟,同時也可以把兼併圖騰小群的標幟,表現在一件器皿上。殷商銅器的紋飾上,最常見的圖騰物就是俗稱為「饕餮」的「獸面紋」,在結構上獸面是採取對稱、均衡的安排,通常是以獸鼻為中心,耳、目、口、角,甚至身體、爪、足都是兩兩對稱,顯露出原始的神祕性與渾厚感,散發出肅穆之氣,這些都具有來自神話上的宗教力量。

西周早期的紋飾,仍然遵守對稱的原則,如同把一隻獸從中間縱剖開來。西周的時候,「鳥紋」一度取代了獸面紋,成為最風行的花紋,兩兩相對的鳳鳥,似孔雀開屏一般,表現出均衡、華麗的美感。到了西周中期以後,花紋漸漸趨向呆板與固定化,裝飾性取代了宗教性,已失去了超自然的魔力。西周晚期,對稱的作風完全被擺脫,常見到的是變形的動物紋,像是垂鱗紋、重環紋和波浪狀的環紋圍繞在器身上,譜出一種開朗條暢的新格調。

春秋時期,動物紋飾又回到裝飾舞台上擔任重要的角色,它們都是以嶄新的面貌出現,或是吐出舌頭、或者是伸長著鼻子,早先動物紋對稱式的排列,演化成互相糾結,成網狀式結體的蟠虺紋,更有的進而由動物紋蛻變出新的模樣,已經失去了動物的形象,成為規整的圖案結構。

戰國時期,鑲嵌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經常以綠松石、孔雀石或其他金屬鑲嵌到器物身上,做成極度複雜的幾何圖案,金和銀的鑲嵌也常見到,利用交叉、對角線和漩渦紋配合組成華麗的圖案,走上抽象化的路子,逐漸青銅藝術的風格隨著時間在改變,顯露出人文主義思潮興起,活潑、寫實的作風漸漸抬頭,這種動態寫實的描述,影響漢代,開畫像、石刻藝術的先河。

銘文體現 古禮典章

商、周的時候,人們習慣把一國、一家的大事,或是個人的功勳,鑄刻在銅器,即「銘文」。這種銘文又叫做「金文」。商代的銘文往往很簡短,有些是為了紀念父親、母親,甚至是紀念祖父母而作。 

到了周朝,就有很長的銘文出現,「毛公鼎」是傳世銅器中銘文最長的,共有500個字,刻在鼎的內壁裡,詳細的記載了天子誥命之辭,封官的職掌和賞賜的內容,給予我們認識古代文學的體例,政治典禮的制度,都有很大的貢獻。

諸如西周早期的「康侯方鼎」,銘文承接商代渾厚雄偉的風格,康侯本名叫封,《尚書》裡也見到他的名字,是周武王的弟弟。「獻侯鼎」的銘文依然粗壯,提到做鼎的原因是周成王賞貝給獻侯而製作的。作冊大鼎銘文裡記載當時的史官「作冊」,名字叫大的,受到了賞賜的白馬,因此做鼎來紀念他的祖父。

「頌鼎」是西周晚期史官頌,做鼎紀念他的父母龔叔和龔姒,足證明中國人注重孝道,宏揚祖德的觀念,的確是淵源有自的。春秋初,做父親的常常把鼎、鬲、匜、盤,這些銅器送給女兒做嫁妝,像是「郝伯鼎」就是郝伯為女兒出嫁時做的。「芮公鼎」是芮國所做。「篡兒鼎」是蘇國所做,銘文的筆畫變得較為細長,結構也較為鬆懈。到了戰國時期,有了鋒利而且硬度又高的鐵刀,除了鑄銘文之外,還可以把銘文刻在器皿的表面上。
 

在鼎器的世界裡,我們清楚知道我國古物文化的博大精深,文物遺產裡著實的記錄下人類早期的歷史遺蹟,由古物的痕印中發現人類文明的菁華,散發無比的光輝。

201196日大紀元電子報http://tw.epochtimes.com/11/9/6/174174.htm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lowerkk&aid=562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