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用筆支撐著劇院的人 《天下第一樓》編劇家―何冀平女士
2011/06/10 11:29:58瀏覽968|回應1|推薦2

  

用筆支撐著劇院的人

《天下第一樓》編劇家―何冀平女士       撰文/李元凱

   

何冀平

廣西人,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曾任北京人民藝術學院編劇,係破天荒頭一位被收的大學生做編劇。曹禺老院長(本名萬家寶,作品有雷雨、北京人、日出、原野、蛻變、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等劇。)該院劇本組四任組長都是赫赫有名的劇作家、導演;第一位焦菊隱、第二位趙啟揚、第三位于是之、第四位英若誠。劇本組員裡最出名的是高行健。何冀平任職七年光景,1997年任香港話劇團編劇。

   

作品

電影―「新龍門客棧」、「西楚霸王」。

◎舞台劇―「天下第一樓」、「德齡與慈禧」、「開市大吉」、「好運大廈」、「煙雨紅船」、「明月何曾是兩鄉」。

其中「天下第一樓」獲中國文化部戲劇最高獎「文華獎」。該劇在大陸、香港、台灣、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地公演,四年來演出近四百場之多,2001316在香港理工大學綜藝館用粵語再次重演,被稱為當代現實主義劇作精華。颳起了香港話劇旋風,成為何冀平旅居香江所展現出人生新舞台。在香港造成的態勢,不是一齣戲演到結束,再上新戲,而是何冀平「對撼―P.K.」何冀平的局面。像是「天下第一樓」與「明月何曾是兩鄉」同時上演,另「煙雨紅船」和「德齡與慈禧」並列演出,讓觀眾分身乏術,這是話劇史上的首例創舉。

   

寫作習慣

早上九點開始,六點後停止,要照顧家庭和孩子,通常不熬夜,以免影響第二天的作息。

每寫一個劇本都是一次新的體驗,感覺上就像是每次都生了一場大病一樣。

   

如何尋找劇本的題材

一、 「天下第一樓」

1. 喜歡吃,對美食特別鍾情,尤其是著名的「北京烤鴨」,長年累積下來的劇本構思。

2. 認為烤鴨也能帶出文化的意涵,看到一位外國記者不足三千字的描述,主要是說烤鴨師傅的動作不亞於演奏巴哈的交響樂章,將烤鴨背後屬於文化的訊息穿插在戲劇腳本裡。

3. 足足花了三年的時間來寫「天下第一樓」,在寫作過程中,主題隨著思考昇華,經過搜尋資料大量閱讀使得再次昇華,到最後便進入人性的層面,這種逐漸深化的過程,因為不斷挖掘的同時,主題和內容就會跟著變化,這本身就是戲的一部份。

4.  首次公演何冀平只有三十歲。

    

.  「德齡與慈禧」

1. 想寫的時候還感覺不出味道,十年後,到了九七年香港回歸才找到核心,希望香港能像一股清風,給中國大陸帶來新的清明。

2. 認為劇本最困難的地方,是每個劇本的結尾。像此劇結尾改了二十個結局版本。

   

.  「明月何曾是兩鄉」

1.  回到香港,體會到兩地的意識形態與糾葛,它可以用三個標點符號來說明:

()「!」―驚嘆號代表「不平」。

()「?」―問號代表「質疑」。

()「…」―省略號或刪折號代表「回味」。

2.      全劇寫完了,結尾卻整整花了一年來尋找。在陝北的途中,看到康熙的一幅對聯:「好一座危樓,誰是主人誰是客」。下聯是紀曉嵐的:「祇三間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風」給了靈感,將它改了一下:「祇三間老屋,時宜明月時宜風」,符合劇中描繪的迎來送往很相似,像是劇中的主人公做得很好,卻被趕走了!這歷程頗有人生滄桑和時代更替的隱喻。緊接著因對世道的感懷,最後加了一個橫批:「沒有不散的筵席」。

     

      .  「煙雨紅船」

      1. 以粵劇為框子,把許多人共同生活在一個狹窄的環境裡產生的碰撞,加以鋪陳發展為故事。

       2. 香港是一個十足的資本主義社會,剛回來的時候只是把寫作當成為稻粱謀或賣字為生。香港的生活節奏非常快,根本不給太多的時間,寫「紅船」只花了一個半月。香港劇作家人人心中一團火,抱怨多得很,因為香港不重視文化。但用錢來分等級的「文化秩序」應是香港的優勢。

  

     怎麼會寫起劇來?

.    小時候與鄰居女孩跟舅舅學小提琴,舅舅出於禮貌過多誇獎人家,覺得自尊心受損,當即摔琴不學了,大人們很生氣,說她長大後甚麼也做不成。

.    修建人民大會堂,家從天安門西側四合院搬到偏遠的龍潭湖,進入平民學校讀一年級。街坊鄰居看不慣穿著皮鞋又過於整潔的衣著,同時得知其父在香港,被扣上「港台特務」,成為被攻擊的目標,「文化大革命」提早從她開始被鬥。

.    缺乏童趣與夥伴,早熟的童年,在家裡找到「莎士比亞全集」開始閱讀,當時只有六歲,卻被英國大文豪打動心扉。讓她走上這條路,然而她當時並不識莎氏是何許人物?

.    考中學時,作文題目「我的家庭」,經驗告訴不能寫自己的父母親,於是寫姊姊在草原上放牧,哥哥在煉鋼廠煉鋼,被老師訓了一頓,結果反而閱卷老師給了滿分;進入北京名校師大女附中,與毛澤東、鄧小平等政學界顯赫人物的女兒為同學。日日學「毛著」不斷進行批評、自我批評,被列入重點批判。「文革」開始,14歲失去讀書的權利,要到「廣闊天地」去接受「再教育」。離開城市和家人是件痛苦的事,但對於她卻是件解脫,在寸草不生的黃土高原上,掙脫了一切枷鎖。

.    打麥場掛起煤油燈,成為她第一部劇作的舞台。用鋤頭在黃土上砍出一個土窩,坐下就寫;棉花團捻成一個燈,埋頭就寫,寫到第二天,兩個鼻孔成黑煙囪。鄉民看她的戲笑,無私、真摯的愛,融化了她心中的冰雪,直到考上中央戲劇學院。四年後進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因為當時已有她的四齣劇作在上演。

.    她的滄桑從六歲開始,她感謝滄桑給了她早熟,使她深沉不輕浮,使她知道「人生不是索取而是給予」,也使得她走上寫戲創作這條不歸路。

(圖片來源:網路)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lowerkk&aid=5309246

 回應文章

夏蒂蒂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看來我這輩子當不成編劇了~
2011/06/10 12:19

何冀平女士六歲就讀莎士比亞  我的童年只愛看漫畫 畫漫畫

我的第一本有很多字的書是兒童名著"小公主"   國三才讀張愛玲  朱天心

看來養分實在太有限   但我常安慰自己"努力永遠不嫌晚  只怕一直沒開始"

書看得不多  好戲看得不夠沒關係  只要上編劇班聽阿凱老師說故事

短期內必定功力大增   茅塞頓開   同學們大家共勉之~

編劇一起來(flowerkk) 於 2011-06-10 13:04 回覆:

喔──!比糟啊──!

我的第一本書完全沒印象,童年只知道要看卡通、玩昆蟲。

妳那標題可改成:看來我"今天"當不成編劇了!

這樣子,明天,明天的明天,明天的明天的明天,

只要繼續持續下去,終有一天,我們就會有希望了!

YES!

ㄏㄏ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