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本人的良心—大江健三郎
2011/03/22 09:36:59瀏覽1000|回應0|推薦10

        

日本人的良心—大江健三郎  

                                                                                撰文/李元凱  

   

大江健三郎OE KENZABURO1935.1.31~

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先後出現兩位得主,另一位是老一輩的川端康成,係純文學創作者),有「日本人的良心」美譽尊稱。日本小說家,1954年入東京大學,行文粗放,造句打破日語散文的常規頓挫節奏。他在文學創作方面走過的是坎坷不平的道路,雖因《飼養》(1958年)獲得芥川獎,但另一部長篇小說《我們的時代》(1959年)卻受到冷落。他深深地被捲入新左翼的政治活動裡去。《個人的體驗》(1964年)藉一個畸形兒的誕生,來探討未曾繼承文化遺產的戰後青年問題。《優美的安娜貝爾.李—寒徹顫慄早逝去》(2008年)有著他對人生與戰爭的獨特看法,小說描寫日本戰敗後佔領期間一名少女的故事,從她被美軍凌辱,到後來走出傷痛的心路歷程。少女名叫「櫻」。

《沖繩札記》是大江健三郎年輕時的舊作,透過文字,深深刻劃出大江個人的思想及立場,他對日本在教科書上刪除戰後沖繩居民被迫集體自殺一事,表達抗議立場,卻引來右翼團體的強烈反彈,進而告上法院。2008年二月法院二審判決大江勝訴,但仍未定案,未來仍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下去。

他的文學作品,充分展現日本戰後世代對戰爭的深刻反省。200910月曾來台北演講,他直言:「海峽兩岸的民眾和日本之間,有沉重而痛苦的過去…對我這一代的日本人是一種宿命,但此中也蘊含希望。」以及「戰爭創傷不能忘記,卻可撫平。」他是位有良心的文學家,對戰爭帶給人類創傷有深切體驗,文學作品也全都圍繞著「戰爭的創傷」的主題,數十年如一日。因此被譽為是「日本社會的良心」,獲世人推崇而得諾貝爾獎。

另一著作《自己的樹下》(原文名為「自分の下で」中譯本名為《孩子為什麼要上學?》)書中有一段對白:

  

大江(幼年):媽媽,我會死嗎?

母親:你不會死,我希望你不會死。

大江(幼年):可是我好像聽到醫生說,這孩子沒救了。我覺得我會死哪!

    事情是這樣的,幼年時期的大江放棄學校的功課,拿著植物圖鑑,獨自走入山裡,去學習植物的名稱和生態。

    在一個大雨傾盆的秋日,他迷失在山中的森林裡。

    隔日,被發現躺在一棵七葉樹下,發著高燒,村子的人把他救了回來。

母親:就算你真的死了,媽媽還是會再把你生下來。

大江(幼年):但是那個小孩和現在就要死去的我,不是同一個人吧?

母親:是,是同一個小孩。我再把你生下來之後,就會把你以前所看過、聽過、讀過、做過的事一一講給那個新的你聽,那個新的你也將學會現在的你所說著的語言,所以你們是同一個小孩。

    大江似有所領悟,要替那個死去的孩子活下去。

    隨著秋天過去,大江逐漸復原。

    初冬回到了學校去上課。

老年的大江另一段回憶,是關於兒子光的故事。

    光出生時腦部異常,頭看起來有雙倍大,後面多長了一個大瘤。

    醫生把瘤切除了。

    光到四、五歲還不會說話,但他對音樂非常敏感。相較於人類的語言,光更懂得野鳥的歌聲。

    這時的大江又問起自己:為什麼光非上小學不可?光清楚鳥聲,喜歡父母教他認識小鳥的名字。

    為什麼不可以搬回山谷的村子裡,住在森林邊的老家,與父母三個人一起生活呢?

    身為父親的大江,替光提出疑問:

—我可以讀著植物圖鑑,確認樹名和其生態;光可以聆聽野鳥的歌聲,

叫牠們的名字,妻可以畫素描、煮飯做菜,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呢?

—光進了學校的特教班,班上許多同樣有智障的同學,時常在教室裡大

聲吼叫,此起彼落。

—上學不久,光便找到一個和自己一樣喜愛安靜,不喜歡吵鬧聲的朋友

—兩個小傢伙時常窩在教室角落,手牽手忍耐教室裡的噪音。

—光還幫助這位行動比自己困難的朋友上廁所,並一起聽F.M.的音樂節

目。

    光長大後變成作曲家。

回歸現實,大江健三郎做了這樣結語:

現在對光來說,音樂是為了確認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些寶藏,把自己與社會相連結的、最有效的語言傳遞給他人。光的音樂雖然萌芽於我們的家庭生活,卻在光上學之後形成。不管是國語、理科、算術、體操,甚或音樂,這些都是語言,都是為了讓孩子充分瞭解自己,與他人相連結的東西,外語也是一樣。

為了學習這些東西,我想不論在什麼時代,這世界上的孩子們都應該去上學。

事實上,大江也曾徬徨無主,差點做出錯誤的抉擇,就在光出生時,腦部未能完全癒合,他曾沮喪地想抱著孩子一起自殺,但當他陪孩子到廣島原爆醫院就醫時,醫生告訴他,很多原爆受傷者都渴望能從無盡的創傷中存活下來,反觀一些接觸這些傷患醫師,受不了精神壓力而自殺身亡。

「傷殘者努力求生,健康的人卻選擇結束生命,不是太奇怪了嗎?」就因為這句話,大江健三郎重新燃起求生念頭,父子倆更走過無數困境以及風風雨雨,堅強創出各自的天地來。

大江的第一個故事說要替死去的小孩活下去,象徵與過去的人們相連結。第二個故事回溯光在學校找到相知的朋友,一起聽音樂,幫忙上廁所,則表示與同時代的人互動,與家人以外的不同生長背景的人互動。故事中我們得到些啟示與省思:與別人的經驗相連結,或說與世界有了真正的在內在經驗的連結,才能瞭解自己。光聽了野鳥的歌聲,進學校與相知的朋友手牽著手,在教室的角落、在廁所的階梯,慢慢他看到了自己,長大後寫出令人感動的曲子。

人藉著與世界互動,暸解了自己在世界的位置,才能反觀自己,暸解自己。

現今學校所教給孩子的,不是連結人的內在世界的「經驗知識」(EXPERIENTIAL KNOWLEDGE)而是一整套的經過標準化、抽象化的「套裝知識」(PACKAGE KNOWLEDGE),這一整套的套裝知識,反而把人從真實世界中分離出來,與不同時空的人類經驗隔離開來。

與人互動、與世界互動,對於創造工作者,同行之間相互討論、相互欣賞、相互批評、相互肯定,是不能缺少的。如果人沒有互動,創造便失去動力,創造不是人孤立的趣向。創造(CREATION)是人的原始趣向,而互動(COMMUNICATION)亦然。「維生」、「互動」與「創造」三者是人存在的三個支架,也是人類天生所共有的原始趣向。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從社會學批判理論觀點,提出「技術」、「實踐」與「解放」為三種趣向,可做一比較分析。「打開經驗世界,發展抽象能力」之後是留白一個透過與世界密集互動,與世界真正連結,主體經驗廣大厚實,善於思辨,善於與人,與社會,與自然相處的人。一個人必須把自己的經驗拿來不斷與他人的經驗相互印證,視野才能廣闊,判斷才能周延,思路才會清晰,人的內在世界才能充分發展。

「維生」指的是擷取並開拓生活資源,以利於人的生存。在我們的社會中,「維生」幾乎是每個人生活的唯一內容。在生活資源匱乏的社會,人用絕大部分或全副心力去「維生」是必須的,是不得已的。但人應該有能力看到它對人性的壓抑,適時的「解放」自己其他的趣向。

「互動」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甚至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尤指非以「維生」為目的者,如:友誼與感情、宗教活動聚會、公共事務的參與、讀書討論會、成長團體、學術社群的研討、人與自然的對話、人與社會的對話,甚至電子網站的討論等等。人的「自我肯定」來自這種互動,比起由上而下的公開表揚所進行的「外在肯定」還較真實,而人的「自我肯定」則為建立社會內在價值的基礎,更為文明創造的動力,「自我肯定」帶動人往深處堅持不懈的「實踐」。

「創造」指的是人內心想要做出一些表達自己的東西(有形與無形的),這種欲求便是創造。人有創意,生命才感到充實,創意與互動的趣向,使得文明富麗多姿。

大江健三郎出生於日本四國島的深林山谷中,故鄉的森林一直是他日後文學創作永不止盡的泉源。他在領取諾貝爾獎時曾說:「我是森林的孩子。」森林有他最深的童年記憶,也是撫慰他疲憊心靈的最佳場所。

《水死》是大江健三郎2009106來台北演講時首次透露目前正在寫的一部小說,共分三個章節,小說意象群的背後,依據艾略特的名詩「荒原」而來,詩中的敘事者歷經漫長痛苦的旅行。他的這部小說中的父親角色就是如此,對日本天皇有著強烈的愛恨情仇,內心有著強烈的掙扎,時常想如果要死,到底要「赴死」的死?或是「被殺」的死呢?

《水死》小說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45年,當時不少神風特攻隊員從九州起飛,逕自往美國戰艦撞去,為國殉死。小說中的父親角色於是突發奇想,如果飛機往東方一直飛去,就會到達東京,祇要往皇宮的防空洞撞去,也許會把天皇炸死,戰後的日本也許會不一樣。他在演講會上提出令人遐想的驚駭之語:「如果神風特攻隊把載滿炸彈的飛機往東飛,飛到東京上空,把天皇炸死,日本會不會往更強盛的方向發展?」這段情節表達出他對日本天皇制度的深沉看法。《水死》是否能出版?將拭目以待!大江健三郎真的是一顆令人肅然起敬的「良心」。

     

大江健三郎的另一章節:

大江與伊丹十三(本名池內義弘)的關係,也蔚成美談。

一個是擁有諾貝爾文學獎光環的文學大師;一個則是電影鬼才,原本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卻因一位女士而緊緊連結,這位女士是大江的夫人,也是伊丹十三的妹妹。

二人就學期間,伊丹十三為雜誌畫插畫,很欣賞大江的寫作才華,因而兩人成為好朋友。伊丹後來把自己的妹妹介紹給大江,造就一對好姻緣。

伊丹十三是國際知名電影導演,擅長寫實情境,「蒲公英」、「民暴之女」及「女稅務員」等片都是知名之作。

由這段姻緣,讓我想起日本六十年代風靡青少年的樂團(かぐや的歌—「妹子」—曲:南こうせつ 詞:喜條多忠

妹子/隔一扇紙門妳正在沉睡,呼吸聲均勻細微,

妹子/等天一亮妳將穿上新娘的衣裳如雪一樣,

妹子/妳一向不精打細算令我擔憂,但那傢伙是我的朋友,

偶而找那傢伙回來,再三人一伙飲酒暢懷。

妹子/爸媽死了丟妳一人孤伶,兄妹倆相依為命,

妹子/明早妳就要出嫁,別忘了寫下味噌湯的煮法,

妹子/那傢伙心地善良,妳無論如何都要忍讓,

但如果再怎樣、再怎樣、再怎樣都不行的話,

那麼就回來吧!妹子!

又附「川端康成」詩一則:

春日櫻花遍地開,夏日布穀聲聲來,

秋來明月圓而潤,冬日雪花清列皚。

   

(附一)芥川獎—為紀念芥川龍之介而設的文藝小說獎項。

芥川龍之介(AKUTAGAWA RYUNOSUKE1892.3.1~1927.7.24)日本多產作家。寫有很多小說、戲劇和詩,以風格雋永,技巧精湛著稱。筆名澄江堂主人,俳號我鬼。1913~1916年在東京大學學習,開始創作生涯,1915年他的短篇小說《羅生門》問世,從而結識當時傑出的小說家夏目漱石。在夏目漱石的鼓勵下,他開始寫一系列小說,大部分取材於1213世紀的日本故事集,在複述的過程中,他賦予這些作品以現代心理分析獨樹一幟。他的題材範圍很廣,多種多樣,有的取自中國,有的取自日本長崎16世紀的基督教團體,也有的取自19世紀與歐洲接觸後的日本。他的許多小說狂熱、緊張、不大健康,通常是陰森的主題。芥川於1922年開始寫自傳體小說,但是他那些反映現代生活的作品,沒有舊題材的故事那樣引人入勝,也缺乏它們常有的絢爛光彩。他的最後一部重要作品叫《河童》(1927年),一部寓言體諷刺小說,充滿了沉悶情緒。他的自殺使日本文藝界大為震動。

(附二)《河童》KAPPA

日本民間傳說中的妖怪,比鬼狡獪,但較少傷人。據說正骨術是由河童傳授給人的。河童身材矮小如10歲童子,膚色草綠,似猴而有鱗或甲,頭頂凹陷似盂,其中容水,傳說若此水濺出,河童就失去神通。喜吃黃瓜,所以民間風俗向水中投擲黃瓜以饗河童。

 

(圖片來源:網路)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lowerkk&aid=500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