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二個母親」—2010年緯來日本台播出的電視劇集
2011/04/08 19:53:19瀏覽953|回應0|推薦2

  

「二個母親」—2010年緯來日本台播出的電視劇集  

                                                                                                         撰文/李元凱

原名「母親」(Mother)一部以母親為主軸的親情故事。

編劇:坂元裕二(曾編寫過「東京愛情故事」劇集)

演出:田中裕子、松雪泰子

 

蘇格拉底曾說過:「智慧始於驚奇。」如果沒有奇妙的感受就不會對「人」或「事」產生驚奇與好奇。

  

人之所以為人,而異於禽獸,成為萬獸之王,實是具有靈性。由於靈性的投射作用,使得我們的情感、意志、動作等等心理活動的外射作用,產生了「移情作用」(EMPATHY,現今稱為同理心)。我們對於「人」和「物」的瞭解和同情,都因為有「設身處地」或「推己及物」的本領,本來每個人只瞭解自身,有了某種知覺情感活動,意志和活動,我們可以瞭解別人的情景,全憑我們自己的經驗而推測出來。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莊子秋水篇裡,莊子與惠子的故事。結果是「死物的生命化,無情事物的有情化。」移情作用的倡導者立普司(LIPPS)認為原意係「感到裡面去」,也就是說:「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裡去分享『物』的生命。」所以黑格爾(HEGEL)說:「藝術對於人的目的,在讓他於外物界尋回自我。」在中西藝術領域裡,是不謀而合的理念。

  

基於此,我們觀賞體會出全劇是以「故事敘事」的方式,緩緩的將生活片段結合重大情節和觀念,描寫出感人肺腑的劇集。這是日本人最擅長玩弄的人性,也是最喜歡的情節故事。

  

所以我們必須追溯以往,從過去的影片或劇集作品中,摸索揣摩出一些端倪或方向來,這樣方能更為瞭解「母親」劇集的真諦與意義。

  

.淵源

1.   砂之器

出品年代:1974年。原著:《砂之器》,松本清張著。導演:野林芳太郎。編劇:橋本忍、山田洋次。

痲瘋病的父親攜子沿途乞討,北從輕津至龜嵩,冰天雪地,海邊有海鷗飛翔,僻鄉野地等景色。父病情日趨嚴重,被送往療養院隔離,其子由巡警代為收養,旋即不告而別,劇情展開一連串離奇命案…。

  

2.   天城山奇案

出品年代:1984年。原名:《天城越》。導演、編劇:三村晴彥。女主角:田中裕子。

十四歲的小男孩目睹母親出軌,無法原諒視母親為神的背叛父親。於是一個人離家出走,要去找在靜岡的哥哥,途中邂逅一名年輕女孩花子(田中裕子飾演),二人結伴而行。突然花子遇著一名木工,二人在草叢裡交媾,被尾隨的男孩瞧見,之後木工被殺,依「九分半」腳印判定是花子所為。花子承認拿了木工的錢,但矢口否認殺人,她明知殺人犯是誰,卻絕口不提,案情陷入膠著,花子被押入警車,受警審問迫供…。

  

3.   阿信

出品年代:198344起,由N.H.K.逐日播映,迄次年331全劇播畢,歷時一年整。原著:《一個穿過雪野的女子—阿信》。原作:橋田壽賀子,1929年生,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部藝術系,曾任松竹電影公司編劇,為日本著名劇作家,於1978年榮獲「放送文化賞」。代表作有:「女太閣記」、「鄰居劇集」、「夫婦」等。曾為「阿信」播出時寫過一篇文章「給母親們的安魂曲」,感動東瀛諸島的大街小巷。

阿信是齣「家庭親情倫理劇」,由三位演員分別擔綱「老、中、小」三階段的阿信。中階段的演員是田中裕子,風靡一時。阿信的一生由舊時代過渡到工商社會的奮鬥史,當她由七歲的小女傭,逐步爬升為八十三歲的連鎖店企業主持人時,也用「阿信式」的傳統道德倫理觀,向這個高速社會進行了一樁尖銳的挑戰。

阿信這個人物塑造確實是個有力的創作,她的堅忍、執著、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永遠不失一顆善良的心,散發出東方婦女的傳統美德。

由幫傭歲月話從頭,自北海道貧窮農村輾轉到東京發展美髮創業的故事,揭露出她一生可歌可泣…。

  

4.   螢火蟲之墓

出品年代:1988年。原名:《火垂るの墓》。原作:野坂昭如。導演、編劇:高畑勳

是日本重要動畫電影作家畑勳1988年度的代表作。亦有由演員來演出拍攝成電影,一部是劇場版,由松坂慶子領銜演出的,另一部是由松島菜菜子飾演自私自利的姑姑。

故事背景發生在昭和20年夏天,二次大戰即將結束時的神戶,敘述一對失去父母依靠的年幼兄妹相依為命,終至一一早夭。他們勇敢正視死亡,對生命抱持高度關懷與熱愛,悲淒中帶有溫馨…。

  

5.   一代鮮師(MADADAYO

出品年代:1993年。港譯名:《裊裊夕陽情》。導演、編劇:黑澤明。是黑澤明最後一部作品,1999年獲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藍絲帶賞終身成就獎。

高齡教師頑童心未泯,擺擺手向死亡說道:「還沒有好吶!」全劇要觀賞到最後,導演才悄悄地告訴大家,原來這位老師腦海裡一直保留著童年快樂時光的往事。夕陽西下,陽光灑下金碧輝煌的暖意,孩童們在收割後農地上玩著木頭人、躲迷藏遊戲,當人家問及:「準備好了沒?」他回答:「還沒有好吶!」此時他已鑽進乾枯的稻穗裡躲著,不多時他卻睡著了!其他的玩伴一直找不著他。漸漸天黑了,他才醒過來,推開稻穗爬出來,玩伴都回家了,戲也就劇終了!

劇情故事內容就不在此累述,待客倌自行去體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此只強調「木頭人,躲迷藏」是孩童們喜愛的遊戲。

  

   

.編劇的企圖

1.以上介紹五部日本影視戲劇作品,是前人智慧的呈現,也就是「聯想法」的運用。相信還有很多,僅此拋磚引玉。

2.「母親」劇中運用話語、字音連字音的接龍遊戲,讓老奶奶與憐南拉攏彼此的距離,是親情的表現,這是「分想法」的運用。

3. 「聯想法」、「分想法」實為編劇構思劇情時的工作,將此方法運用劇情裡明顯展現,似有期盼更多的人們來學習編劇的意向。

4.憐南將心中喜歡的事情都寫在本子上,在不開心的時候閱讀可以忘掉煩惱。小小年紀的憐南居然懂得紓解鬱悶的方法,似也是編劇付於她的習慣,讓喜歡自殺的日本人遭遇到挫折時,不要輕易放棄寶貴的生命。

5.編劇「坂元裕二」曾編過「東京愛情故事」劇集,對於東京鐵塔這個代表東京的地標,勢必非常熟稔,因此他又再一次將情節安排在東京鐵塔上發生演展。

  

.「觀眾的化身」運用

戲劇的題材必須要有曾經目睹的事件,以及參加事件的、活下來的人物。

1.一所小學,學校裡一位生活輔導老師發現,奈緒班上學生憐南身上經常有瘀青或受傷的狀況,而且時常遲到。於是決定約奈緒一塊去做家庭訪問。憐南母親告訴老師是她自己不小心跌倒的碰傷,憐南也是這麼說,老師只好返回。

奈緒老師,一位木訥寡言的女子,與一般的日本人習性格格不入,無「知行合一」的行徑,顯現出她本身的問題太多,無法去關心別人。她關心的是內心深處「知到回家路的候鳥」。當她發現憐南比自己更可憐時,母性的愛油然而生,她要讓憐南脫離苦海,拯救跟她同遭遇的小女孩—被人遺棄不要的孩子。她設法救憐南,先安排憐南的失蹤、墜海詐死,再變裝為小男孩模樣的繼美,一路帶著她前往東京大都市。由被動的變成涉案的主動關鍵人物。

2.安排的天衣無縫,俗話說:「人在做,天在看。」殊不知一位周刊記者發現到她的行跡,而向奈緒敲詐一千萬日幣。當這位記者漸漸被奈緒的動機感動,成為觀眾的化身,轉變為主動地幫助奈緒。

3.以上兩項,均沒有運用到亞里士多德情節法則—「發現」、「急轉」、「受難」,實為可惜。

4.另記者的轉變過程太快,使用其本身遭遇到的「虐兒案」無力拯救的一段來說明他的覺醒,「悟」的過程力道不夠,因此說服力就顯薄弱。

 

  

.奈緒面對過去、現在、未來的問題環節

1.過去—(一)生母為何要遺棄她?理由為何?

        (二)養母在什麼理由下要收養她?對待她如何?

        (三)養母後來生下來的小孩,妹妹們怎麼看待這個姐姐?是否知道她

              不是他們的親姐姐?

2.現在—(一)大妹妹未婚即將生小孩,原先要拿掉孩子,之後又願意生下這孩

              子,受到奈緒的誘拐事件的影響。男方從不願意跟她結婚,轉變

              為願意對這即將臨盆的孩子負責。

        (二)小妹與男友這段代表戀愛的過程。

        (三)憐南生母要丟棄她的原由,由一條支線,讓記者去發現,涼子婆

              婆這段過去的事件,安排的也不夠感人。

3.未來—(一)憐南與她是否可以隱瞞下去,保持母女的現狀關係。

        (二)憐南的命運是個未知數,小女孩的身分是能夠引起婦女觀眾的憐

              憫與同情。將要如何去發展是全劇的關鍵。

        (三)但知憐南早熟,會看人臉色說話,或以說謊來掩飾自己的秘密,

              觀察力敏銳,模仿力強,閱歷的經驗較多…等等習慣,形成複雜

              的性格,這些都已傷害到她正常化的成長。

     

.播出台「緯來日本台」人員不夠專業且孤陋寡聞,枉顧閱聽者權益

1.緯來日本台對「母親」劇集播出,執事者缺乏對該劇的瞭解,認識有限,以致未盡全功,同時沒有做周詳計畫、包裝以及整體宣傳的準備工作,草率地隨意剪接、擅自修改劇情,胡亂地更改原創者智慧權益,不尊重創意藝術的精神。一隻黑手伸入劇集裡竄改情節發展,播出扭曲不實的過程,愚弄觀眾,違背大眾傳播媒體的職責與社會道德良心。

2.全劇看過兩遍,第一遍是該台逐日的播出,課堂中與學員共同討論,用功的學員購買原版DVD,再借閱看完第二遍,發現播出台粗糙的播映,令人憤慨!

3. 「母親」劇名播出時,被更改為「二個母親」,缺乏常識且不吸引人。如用「再誘拐我一次」的劇名,相信更能符合主題意識,引發觀眾的興趣,進而提高收視群。

4.全劇中,國內觀眾最熟悉的演員,應是田中裕子,而非老師和小女孩。當年阿信中的女主角之一田中裕子,在國內造成空前未有的轟動,街頭巷尾無人不知。惟因她飾演老婆婆就不認識她,這是很荒謬的事。本齣劇集應以田中裕子為宣傳重點,觀賞她精湛的演技為號召才對。

5.戲裡日戲居然可以接上夜戲?如記者白天與奈緒去找憐南,記者在車子裡緊接著憐南生母從公園夜戲出現,背後的燈光,讓我們分不清她是誰?俟走近方知是憐南的生母。又奈緒的養母去探視其生母兩次,居然可以濃縮變成一次播出,剪接胡搞瞎搞,不懂製作編劇的用心,拍攝過程的辛勞,更不懂戲劇為何物,實在可悲!

  

. 憐南改裝為男孩繼美,長途車旅來到東京,途中繼美想要解手,拉鍊卡住,使她無法入廁,奈緒放下行李入內幫忙,俟走出來發現行李不見了急忙尋找,在角落找回,錢被拿走,只留下少許的零錢,苦不知該往何處去棲身!這是一場好戲,讓她們陷入困境。無意間奈緒看見一張育幼院的傳單,奈緒帶著繼美前往昔日住過的育幼院投靠桃子婆婆,所幸桃子婆婆業已癡呆,一直活在往日的記憶裡,沒有盤問她們的狀況。在育幼院安排的目的,在於讓奈緒看見小時候媽媽替她摺的紙飛機。為的是讓生母帶著繼美玩紙飛機飛行的時候,才讓她發現這位粗心婆婆就是自己的生母。這裏產生一個問題,不是會摺紙飛機的老太婆都會是她的生母。似乎欠缺周詳的思考與編排。

  

. 編劇曾寫過「東京愛情故事」,對東京鐵塔非常喜愛,將奈緒小時候離家出走的戲,安排她總是到這兒使用望遠鏡為著尋找生母,茫茫大海怎麼可能找得到呢?居然有一次被她看見生母了!於是養母與她匆促跑去追,養母跌傷了腿還繼續在找,養母將多的硬幣交給奈緒,讓她上鐵塔再去看望遠鏡。結果奈緒回到家,卻買了OK繃給養母縛傷,進門時一句「我回來了!」拉近倆人的心結距離。以上是養母的敘述回憶,回歸現實,卻說芥茉吃太多讓她落淚,又拿錯毛巾而使用抹布擦拭。雖是老梗,卻表現出虛假背後的真情流露。

  

. 醫生是生母的壓力,一直催促她住院,如不就醫病情無法掌控,生母說她還有許多事要辦,無法立即住院。

   1.生母暈倒在家裡,醫生進門之後人不見了,讓奈緒歸還了私章、存摺。之

     後養母來到發現爭執,東西撞倒一地,醫生出現在樓下,未見她幫忙整理,

     就逕自離去,這段安排非常不好。

   2.生母告訴醫生她不再接受治療了,讓她去保個險,俟她往生,留下錢財給

     自己女兒,這一段牽涉很多問題,似欠思考,之後也沒有做說明解釋,就

     無疾而終。

   

. 日本是個島國有六千八百多個大小島嶼結合,島與島之間都築有橋樑來銜接。所以在日本劇中以「橋」為背景的戲非常多,不勝枚舉,編劇也特別喜歡把戲寫在橋上發生不同的情境,當然「母親」劇集中也不例外。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在現代主義文學裡說:「橋有典型的意義。因為橋本身不是一個『地方』,也沒有『方向』,它只是連結了兩個不同的『地方』。…這座模糊的橋,唯一的意義是懸空感。…橋下的曠野和河流都似乎在旋轉,這種旋轉的感覺傳達出失足跌進深淵的恐懼…。」(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說的非常透徹,橋上的戲都有寓意與象徵,同時也是戲的轉折點。

  

. 片頭裡以候鳥做開端,暗示喻意的意味是動物都是群性的生存,同時是千里迢迢、不畏艱辛、永遠記憶著回家的道路。不僅給了女主角一個興趣和工作的背景,也與生母喜歡鸚鵡的興趣是一致的。

  

十一. 奈緒的生母為了保護她而犧牲自己去坐牢,而運用坐牢的關係可以買到合法戶籍身分,所幸銀行當機未能開門營運,造成奈緒被逮,否則奈緒與生母又多了一項罪名。再者警察似乎來的太快,遂使得戲未陷入困境,讓觀眾沒有替她們二人擔心、害怕的強烈感受。又生母的存摺、私章掉在地上,也沒做任何的交待,似嫌輕率些。

   

十二. 全劇看完,發現劇中沒有所謂的壞人,然有對男性污衊的意識。

1.      奈緒不滿生父的酗酒暴力行為,而放火燒死生父。

2.      憐南的生父移情別戀另組家庭,遂使其母欲跳橋自盡。

3.      憐南母親的男友對憐南的虐待、排斥。然劇中只有他胸前掛有十字架。

4.      奈緒的大妹妹未婚懷孕,其男友未在第一時間負起承當責任。

5.      小妹妹的男友不去工作,遊手好閒。 

(圖片來源:網路)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lowerkk&aid=5067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