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二藍委踢館事件」的全貌漸漸呈現,新的拼圖顯示,這儼然是一樁謝營借力使力的「構陷陰謀」。
此一發展,使得民眾在認知及判斷上發生「鐘擺效應」:漸從對四名藍委的譏諷與指責,擺向認為此一事件是謝營編導的一齣大陰謀。
跡象顯示,事件全貌呈現後,民眾對藍營漸生同情,而對謝營的「奸巧」不以為然;這樣的社會情緒若在選前最後五天發酵,整個事態可能出現從大不利藍營變成大不利綠營的「大逆轉」。
幾家電視台連日不斷播出的事件過程完整拼圖顯示:四名藍委前往大樓「會勘」,雖然絕非「政治正確」;但後來事件演化成「侵門踏戶」,卻是墜入謝營所布設的陷阱之中。可以這麼說:上門,是藍委的政治錯誤;但後來演化成嚴重衝突,卻主要是因謝營的編導所致。
事件的原貌已經呈現。四名藍委有應負的責任,畢竟這是刀口舔血的「邊緣手段」,墜入陷阱,亦是咎由自取;但是,四人在主觀意識上,並無「登門踢館」的主動及直接行為;上十三樓,是要去「空屋」;下一樓,卻被鎖死在三樓;又在電梯裡被困了三十分鐘(包括記者未到三樓前),藍委非但未踏入謝總部一步,且是被妨害自由「私囚」了三十分鐘。這三十分鐘,正好可供藍委在電梯中「恭候」樓下群眾的聚集。
電視記者的鏡頭,原貌呈現了事件過程;這裡已沒有各說各話「羅生門」的空間,藍綠雙方對此一事件的責任比例,必須接受社會公評。藍委的冒失、愚昧,固可譏嘲;但謝營所設陷阱的機巧與權謀,卻可能勾起選民憶起對謝長廷人格特質上最不堪信任的二個字:奸巧!
藍綠雙方,這是誰的「高招」?又是誰的「奧步」?公道自在人心,鐘擺效應正在啟動,選民對此一事件的認知與判斷已漸出現了「大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