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1/14 09:19:37瀏覽2295|回應0|推薦5 | |
研究在追求"真"的一種過程。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可以改變我們在自己的視框下所見的情形。我們大都是透過一個視框看世界,這好比是你看到的世界是透過自己視窗所看見,然研究就是幫助自己看見自己於視框中所見的不足。 因為外界太豐富,是屬於沒有視框的世界,研究就是透過自己的視框、過濾,並且組織自己於視框中所看見的,以及於自己慣於忽略那些,並能有覺知地將此觀察紀錄之。 在歐洲文化最先的時候,撰寫日誌是以增加自我了解、增進對自我困惑的覺察,因此研究日誌是使我們透過日誌、對話,可以提點自己。(因為我們於自己的視框內的批判會過於強烈)。有多少人可以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有時自覺自己在環境的制度下,有委身甚至矮身屋簷下的感受,但是如何能提升自身而不受環境影響,其關鍵在於覺知力,而此覺知力的關鍵在於自己清不清楚自己的價值與需要。那就是所謂的覺知。 在我們對物有了認識之後,會面臨到要進行行動選擇與判斷,透過行動研究可改變自己的覺知,不會因為不懂或害怕而遮蔽自己的覺知。如果有覺知,即使在矮簷下待多久都不會受影響。 開始寫行動日誌,透過自己的視窗去思考如何過濾與組織,透過研究不斷的練習組織架構自己的觀點,因此研究真正可以改善的是自己的覺知能力,並且可以提升覺知。研究跟好好生活,其實是同一樣的事。過去的人感覺快樂、滿足、感恩的人比較容易,現代的人縱使已經是地位崇高還決覺得不快樂。 做行動研究是要好好欣賞這個世界,我們對於自己所處的世界,越來越有覺知,然後我們看就只是看到,聽就只是聽,常常充滿判斷而不自覺。做了判斷,可以覺知不堅持自己的判斷,並隨時調適。視窗可以使人的認知與真實的世界有所不同 ,行動研究就是你所看見。 為何日誌如此重要,因為我們常被制約而不自知,如此我們比較有可能去比較。我們對自己如何認識世界,自己或許也不知,但是透過紀錄,可以看出他的不同。做一個研究的建議是找一個好的夥伴跟他分享。 這是因為,每一個的視框是不一樣,理念是如何組織?每個人是不同的,因為這不一樣,可以找同伴切磋就能有所獲,reflection可以幫助自己覺知。在持續寫日誌並且與他人對話會有了比較,如此便能覺知,因為在差異中被比較出來。 研究的一個目的是由自己是以何者狀態去觀察,盡可能把細節寫下,如此可把覺知更提升,開放,以避免自己不要掉入自己的慣性之中。 好的生活必需有好體力。開始寫日誌已經在訓練自己的毅力,且很多人有無法與痛苦相處的情況,所以是無法跨越。大家都需要拿筆寫東西來幫助自己檢視自己的視框。然這樣的能力是凡是練習就會改善。比方說去寫自己生命的敘說,如果去做時會突然想起一些事,有些時候自己是非常震撼,我發現人的記憶是非常可怕,我們以為已經忘記,但是其實不是,除了視框之外,如何儲存、歸類的是非常龐大的,越是無聊,越是跳脫視框,如果不寫她下次自動歸位後,就找不到,如果你看看之前寫的就有可能會因為每日的日誌之紀錄而跳出來。 隨機的寫下上課所感,不要太努力,下課回去之後,盡快地寫下你腦袋還有印象的幾個重點,過幾個鐘頭後在去看自己所提點的文字中透紀錄再提取出來, 按照我的經驗是第一次寫的,沒想到的部分到了晚上會突然冒出來,儲存與回憶時常是不一樣與不一致的,以致每次回憶時,常是處在理智層面,因而不容易被想到的。 比方說有人會認為把脈是不科學,然學過把派的人都知道,把脈會用九個數字來表示脈象,那數字代表五臟命們,因此把派可以說是一種科學。 人的學習會使自我得以改變,因此自我改變與提升是我這輩子最大的成就。在課堂中老師總勉勵大家能有意志去做一件事,去找到了自己的邏輯,由自己所觀察的去組織並建構出知識比其他的理論重要! 學校教育一天給太多理論使得學生對自己對知識變得支離破碎。因此開始寫日誌可以使其已被教育弄得支離破碎的人,開始整合起來,我們每個人都應是完整的,對研究開始體會自己的邏輯與詮釋是重要的。不要輕忽生活中的一點小線索,比方說因把脈這小事讓人想起小時候的自己,小時的冬天很冷常常是十度以下,所以使我想起小時自己中醫改變體質的事情。那些被自己視框排除在外的都還是會記得。又例如:在整理自己生命的經驗中的犯錯記憶,這算是一種不被諒解與誤解的記憶,這種被誤解與不被接納的記憶,通常是在自己的視框中,然竟是被視框排除在外的記憶。 我們要相信生命是自己的,而且還是環環相扣的,如果我們常受限我們所能感知的世界,那就會越來越不豐富,因而容易產生代溝。即便你現在很好,但是過去有可能也是辛苦的,不被諒解的,但那些被忽略、排除的就容易使人欠缺同理他人的能力,如果能喚醒自己幼年的經驗是如此重要,好好咀嚼自己的生命,讓自己可以 更細緻的去記錄與回想,便能使情感更加豐富,更有包容力。人願意成長是願意去經驗自己的好惡,然後放開後再過濾,然後重新組織之後,接著就是要在研究中不斷的練習自己的覺知力,當自己寫著這看似無意義的枝末細末,在在都是在鍛鍊自己的覺知力 ,訓練自己如何組織、判斷、架構出與世界真理接近的架構。 其原則是照著成功經驗的法則做就會是比較好的練習,但是我們不可能照著做就要求完全沒落差,一開始都是選擇比較粗的視框,然後才慢慢轉為細膩的視框去看。 要如何增加視框,比方說相不相信輪迴有時沒有對錯,其影響的只有是封閉還是開放,一個判斷的產生通常是根據自己的知識去組織,過濾後再去組織與判斷,然相信輪迴的視野遠大於不相信輪迴的人,相信輪迴的人會使自己視野擴大。因此,我們必須堅持持續的覺知而不疲倦,根據更豐富的資訊做出反應,不要被不相信的事所侷限。 知識論的危險是人類的根本問題是人的傲慢自大,人相信自己所的認識的世界,反思回觀是檢視自己忽略之處。透過每日日誌,它是傳統的方法,而它之所以傳統是因當時每一個人都要知道研究日誌對自己的重要。 要找研究問題就是從寫研究日誌開始,研究為了改善自己的視框,留下一些線索與歷程讓改變有所改變。研究的核心是覺知,然後知道自己所知是有所限制,要學會研究這件事是沒人可以教的,自己的研究是一種有技術的是人生價值與邏輯感,但不要試圖想說服任何人,使人相信自己的研究,如實的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攝影: 廖志鑫 )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