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30 20:05:49瀏覽187|回應0|推薦0 | |
【04/30 20:05:49】好像有點無奈ㄟ……這樣很好啊。三條魚已經寫到3-13了。~~~編輯中~~~ 【05/01 20:21:26】哈,有人受不了了!這些事情啊,還不到三條魚過去幾十年面對的百分之ㄧ!三條魚的問題還沒結束呢,不要那麼急嘛! 【05/01 21:13:06】三條魚一向不接受恐嚇,少跟我玩那一套!要了解這一點,去問三條魚的老同學李卓穎吧! 【05/01 21:17~~21:26】民視總經理很了不起嗎?呸!當作三條魚是白痴嗎?那個位置只是人家拱他出來做的,他能夠決定什麼?就連自己的女兒被妖教亂搞,他都不敢說一句話!甚至連民視的張嘉欣要怎麼做,我看那個總經理都不敢管吧! 【05/01 23:38~~23:48】定本文的次標題:『鄭和下西洋(5)全面停滯的詛咒:劉大夏燒毀鄭和官方文檔』。三條魚就是要看看慈濟鬼德會的妖教能拿我怎麼樣。完稿! ******************** 吳曉波《浩蕩兩千年:一本書讀透中國政商關係‧第12章》 〈P.261〉西方史學界中,往往將1500年看成近代與現代的分界線,如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在《大國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中描述的: 「十六世紀初期,中西歐諸國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脫穎而出,顯然未見端倪,東方帝國儘管顯得不可一世、組織得法,卻深受中央集權制之害。」 他還曾用充滿了弔詭的筆調描寫中國的閉關鎖國: 「鄭和的大戰船被擱置朽爛,儘管有種種機會向海外召喚,但中國還是決定轉過身去背對世界。」 那道轉過身去的背影,成為未來四百年的一個東方定格,中國將為此付出難以計算的代價。「鄭和下西洋」留給後人的,與其說是讚美和驚嘆,倒不如說是一聲悠長而沒有著落的歎息。許倬雲在《歷史大脈絡》一書中評價說: 「鄭和出航是元代海運暢通後的最後一次大舉。其航線所及,都是元代各國商舶常到的地方……這一次海上大舉,空前盛大,但並非鑿空的探險,因此在歷史上並不具有哥倫布、麥哲倫、達伽馬等人開拓新航線的意義。」 《明‧奔放的王朝─停滯的帝國》 〈P.45〉若干年後,鄭和下西洋的海船在南京龍江船廠逐漸朽成一堆腐木,寶船的尺寸已無可稽考,甚至鄭和下西洋的資料也失傳已久。這一切標誌著中國全面地走向內斂,海洋文明的優勢一去不返,當中國的海軍一步步式微,以至於寬廣的印度洋上,那些忙碌的船隻中再也找不到一艘中國船時,除了中國人常常舊事重提、習慣於在「從前我比你闊多了」的精神鴉片中自我麻醉、夫子自道般在小說和戲劇中緬懷那段曇花一現的強盛外,…… >>>>>>>>>>>>>>>>>> 《明‧奔放的王朝─停滯的帝國》 〈P.145〉朱棣曾就下西洋的領導人選的問題諮詢善於看相的袁忠徹,袁忠徹認為鄭和的姿貌才智在內侍中找不到一個人可以相比、堪當重任,於是,中國歷史上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將在鄭和手下誕生。 鄭和……至今,東南亞仍然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事蹟,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的全球最富影響力的探險家中,他成為亞洲為一的入選人物。 然而,這樣一位幾乎改寫了中國歷史的人物〈三條魚:改寫什麼歷史?〉,卻長久地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由於數下西洋開支不菲,以至當時及身後遭到不少的反對,一些對大明朝忠心而負責的官員為了平息心中的擔憂,狠心將他的航海資料付之一炬。 這令人痛心的一把火……以至清朝學富五車的大學士們編纂明史有關鄭和的部分時,也感到無米之炊的為難,浩浩三十卷的《明史》給予鄭和的只有區區七百字而已,關於鄭和的身世更是簡單的只有幾句話,相關資料的缺失讓鄭和長期在歷史的煙霧中模糊不清,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12年,袁嘉谷發現了鄭和父親馬哈只的碑文,鄭和的身世之謎才逐漸明朗。 鄭和,其實就是1381年傅有德征雲南時被抓進宮的馬和,被閹割以後送進了燕王府,…… 〈P.253〉下西洋沉寂了三十餘年,仍然有一些人試圖喚醒大明皇帝的下西洋情結。「成化間,有中貴迎合上意者,舉永樂故事以告,詔索鄭和出使水程。〈原註:1465--1487〉」這個蠢蠢欲動的皇帝就是明憲宗朱見深。 〈P.254〉皇帝萌發下西洋的念頭、並下詔尋找鄭和下西洋的資料後,兵部尚書項忠便命人到兵部檔案庫查找舊案。很奇怪的是存放在檔案庫的這些重要資料居然在一夜之間不翼而飛,是誰偏偏在節骨眼兒偷了這些資料呢?誰這麼大的膽子?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得知情況後的項忠非常生氣,把辦事不力的手下痛打一頓,然後命令他無論如何得找到這部分遺失的資料。這位倒楣的小官員找了三天,把兵部檔案庫翻了個底也沒有發現皇帝需要的資料。 這位手下被項忠一陣責罵以後,兵部車駕主事劉大夏才站出來說明了這些航海資料的去處,原來已經被他提前翻撿出來一把火燒了。 劉大夏振振有詞地說:「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當切諫者也。舊案雖存,亦當毀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無哉?」 >>>>>>>>>>>>>>>>>> 《明‧奔放的王朝─停滯的帝國》 〈P.255〉我們毫不懷疑劉大夏的忠心,他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內心洋溢著對國家的負責和對百姓的關懷,綜觀他一生,也的確算得上一個正直、又對朝廷忠心耿耿的模範官員。後來,他曾在弘治六年〈1493年〉到河南治河,成為明朝有史以來治河成績最為優秀者,如果那時也流行發獎章,劉大夏想必是受之無愧的。……〈三條魚:明朝這種『奇怪的優秀官員』不勝枚舉,另一位更有名的是戲劇『海瑞罷官』的海瑞。〉 劉大夏火燒航海圖,無疑想從源頭消滅下西洋的敝政,鄭和下西洋就是從前人的航海資料中獲得動力和指南。如果要真正一勞永逸、徹底杜絕下西洋的勞民傷財的現象,銷毀航海資料無疑是最為牢靠的辦法,當然也是一種最愚蠢的辦法。 劉大夏因噎廢食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中國後來的閉關自守。…… 〈三條魚:作者這種講法未免高估了劉大夏一個人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三條魚雖然沒有細查歷史紀錄,劉大夏似乎明顯地沒有受到懲處,因此,我們應該說劉大夏反映了當時的主流觀念,相較之下,“蠢蠢欲動的明憲宗朱見深”只是挑戰主流觀念的短暫反動。〉 吳曉波《浩蕩兩千年:一本書讀透中國政商關係‧第12章》 〈P.260〉……鄭和歷次航海留下的所有官方文檔均被兵部尚書劉大夏下令燒毀。 據《大明律集解附例‧附錄》記載,朝廷在1585年甚至發布過一道命令,聲稱誰要建造雙桅杆以上的船隻,就視同叛亂、處以死刑;中國人在造船技術的進步從此戛然而止。 〈三條魚1:“戛”,音同“夾”;“戛然”,聲音突然地;“戛然而止”,啪的一聲停了。〉 〈三條魚2:即萬曆十三年,明神宗的怠政始於此年,此後長達三十餘年的時間,他沒有踏出皇宮一步,參見《1644帝國大崩潰》P.35;另外,輔政的張居正病死於萬曆十年。〉 〈三條魚3:劉大夏的官職、以及焚毀鄭和官方檔案的時間,在吳曉波的《浩蕩兩千年:一本書讀透中國政商關係》和聶作平、李華的《明‧奔放的王朝─停滯的帝國》中有不同的記載,和三條魚這裡的評論影響不大,因為在三條魚的理解中,那只是歷史主流觀念的短暫反射。以後有機會再細查。〉 終明代一朝,海禁政策時鬆時緊,但基本上沒有開放禁令。 聶作平、李華《明‧奔放的王朝─停滯的帝國》 〈P.256〉中國海軍在劉大夏之後走向驚人的衰落,鼎盛時期的十五世紀初〈三條魚:即明太祖朱元璋的後期〉,明朝擁有各種船隻三千五百艘,而四百餘年後,西方海上強國扣開中國海防大門的戰船不過二十艘,三千五百艘的海船不知道可以扣開多少國家的海防大門了。那時,單浙江一省的船隻就多達七百餘艘,然而,浙江的船隻在三十來年後的正統五年〈1440年〉便急劇縮水了一半多。〈三條魚:意指朱元璋後期的海禁政策。〉令人痛心的是到了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年〉,建造雙桅船帶違禁貨物出海貿易者即可處以極刑,全家人都要受到牽連。 劉大夏的一把火之後,的確沒有再出現過朱棣這樣的大頭症患者,也沒有產生過憲宗這樣的搖擺不定者。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劉大夏的一把火燒掉了鄭和輝煌的一生、燒掉了鄭和一生的心血,也燒退了後人冒險遠行的腳步、燒掉了中國稱雄世界的機會,同樣也將一段歷史燒得支離破碎。 ********************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