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644帝國大崩潰3-15山雨欲來風滿樓(1)征剿農民軍的大混戰(1)陝北農民軍的歷史必然性──兵多、民悍、貧窮、官吏腐化
2013/05/13 22:12:33瀏覽166|回應0|推薦1

【05/13 22:12:33】
哈,大家好像都很喜歡姓陳的,
三條魚雖然覺得從藍到綠、姓陳的有一堆的混帳,
不過,……^_^……
三立主播陳雅琳小姐挺不錯的,
那麼,就隨俗吧!
至於那些姓謝的,就請它們滾出去。

施寄青最喜歡說的一件事,
就是謝長停是他的同學。
這種關係讓三條魚非常感冒!
而且,那個傢伙已經退出政壇了,
民進黨想要多一個說話像放“僻”的傢伙嗎?
~~~編輯中~~~

【05/14 21:59】
『賤人就是矯情!』
中天新聞的女主播,
身材不怎麼樣、穿的衣服也沒怎樣,
把名字的字幕高高掛在胸前、
當成胸貼嗎?

【05/15 22:11】
目前,
除了突發事件外,
三條魚的行動都是“預先決定”的。

【05/16 22:14~~22:20】
三條魚的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
那就是,
『永遠不要測試三條魚。』

因為,
三條魚就像一面鏡子,
會把你的形象反射回去。
特色!
特色!
特色!
台灣已經被佛教和妖教搞出滿地的蠢蛋,
大家都沒有自己的特色。
就連民進黨的前任黨主席蔡英文都一樣,
一枚沒有特色的蠢蛋!

***********************

【05/17 22:20~~】
哈,
幫楊伊湄妹妹『set個讚』吧,
對了,
那個節目怎麼莫名消失了啊!
定本文的主標題、次標題:
『山雨欲來風滿樓(1)征剿農民軍的大混戰(1)陝北農民軍的歷史必然性──兵多、民悍、貧窮、官吏腐化。』

【05/19 19:59】
也不過是個台大碩士班,
隨便唸唸就過了啦,
哈,
楊伊湄妹妹有時間多來看看大家啊。

【05/19 23:29~~23:44】
小小的台大碩士班,
還不就是要交一篇煞有其事的論文而已,
可別學當初的三條魚,
妄想寫什麼經世之作。
下面這篇文章看一看吧,
http://blog.udn.com/fishfishfish1967/2256080
說真的,
今天的三條魚一點也不覺得“當初的雄心壯志”有什麼可取之處。

至於這篇文章的主文,
哈,
請那些女人別把三條魚當白痴,
打從那個姓徐的女人佔據大多數的主播時間開始,
三立新聞台〈不是三立財經台〉對三條魚的態度就很惡劣,
麻煩請陳雅琳小姐代為交涉一下吧。
至於那個姓徐的女人,
那張臉好像嚴重泡過水,
那是三條魚的錯覺嗎?
哈,
今天就這樣吧,
三條魚要回去準備睡覺了。

***********************

【05/24 22:03~~22:09】
三條魚剛下班,……^_^……
楊伊湄妹妹好像有個奇怪的慣用動作,
自己看看錄影吧。
主文完稿。

***********************

*******************

《第六章 罪己詔‧凋敝的陝北》

P.428明末的內亂雖遍佈全境,最終釀成大禍的卻是陝西殺出來的農民軍。陝北的局勢之所以會弄到那種地步,則既有陝北的特殊原因,也有朝廷方面的原因、即邊政的敗壞。

中國歷代的農民起義,雖風起雲湧、代代不絕,細究起來則有明顯的地域性,也就是一般情況下,動亂總是在某幾個地域首先開始,然後才席捲各地。陝北就是其中之一。陝西北部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處於漢民族農耕文明圈與少數民族遊牧文明圈的交匯處。在明代,它的涉及範圍要遠遠大於今天:北控整個河套地區,西北則是寧夏、甘肅以及青海,明朝西北的防衛全繫於此。如果陝北出了問題,外族可東渡黃河、進入山西,威脅京畿、中原,也可南進關中平原,再東擊河南、動搖中原。

也正是因為陝北地處戰略要衝、關係重大,所以明廷也十分重視這裡的防衛,明長城自晉陜交界的河曲附近、一直西延至嘉裕關,全都在明代陝北的境內;沿長城一線,朝廷廣設邊鎮、衛所,駐紮重兵,以北鎮蒙古,西控河西、關隴。

因此,兵多可以說是明代陝北的一大特點。

P.429民悍是陝北的另一大特點。這裡地處西北,歷來是民族交匯、融合之地,長期的民族融合加上其他種種因素,養成了此地居民獨特的民風:陝北人性格剛毅、兇悍、爭強好鬥,與中原漢民大不相同,他們往往會鋌而走險、甚至揭竿而起。

除了兵多、民悍,貧窮大概也是陝北的又一特點。且不論明代陝北的那些邊緣地區,單就中心地區黃土高原而言,自然條件之差、經濟水平之落後,也是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黃土高原高低不平、坡陡溝深,更嚴重的是這裡屬半乾旱地區,降水量本就不足,黃土又蓄不住水、嚴重缺水;由於地形等方面的因素限制,鑿井取水也十分不易。

因此,即使正常年份,這一地區的用水也十分吃緊,更不用說災荒之年了,一旦老天幾個月不下雨,則乾旱必至,饑荒也就接踵而來了。

除缺水外,這裡的氣候也很惡劣,最嚴重的是農作物生長期短,像懷遠地區,陰曆三月尚未解凍,到九月卻已落雪;像米脂等地〈三條魚:李自成為米脂縣人,張獻忠為延安人,參見1-1及後文,也是「春當種而凍弗解,秋未收而霜已降」,這種氣候是很不適合農業的。

深山巨壑、地瘠天寒、亢旱少雨等惡劣的自然條件,使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嚴重滯後,像延安地區,農民不知施肥、灌溉,甚至不壅不耕,因此生產效率很低,即使豐收年份的畝產也不過數斗,農民極其貧困。

P.430相對農業而言,此地的工業和商業更是落後。

此地民眾受傳統影響、絕不輕易從事商業,而本地的手工業水準又極其落後,農作物不能製成貨品,如有絲無綢、有綿無布、有毛皮而不能製成毯氈,即便像釜斤爐鐘之類極簡單的手工業,也要依靠外省人。因此,此地的商業貿易全由外地人操縱,本地人只能低價銷售原料,甘受外人的商業剝削,十分貧困。

像這樣的地區,社會經濟本已十分脆弱,只要稍有天災人禍便會不可收拾,歷來屬於難治之地。如果朝廷能派遣得力官員前去撫治,做到政治清明、地方有序,則局面尚可勉強維持。但是,明末陝北的吏治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陝北一帶,地瘠民窮、交通不便,許多官員都把此地視作畏途,不肯赴任就職;在任的那些官員也紛紛託關係、找路子,想方設法要調離。

因此,明末陝北的許多州縣都不同程度存在缺官難補的問題,到了農民起義爆發後,這種情形更加嚴重。崇禎二年1629年〉,延安、慶陽、平涼三府的州縣官竟已缺額半數以上,卻又遲遲補不上去。

從素質而言,陝北地方官也是每況愈下。在正德、嘉靖朝1505~~1567年〉,陝北的地方官尚有不少進士出身,但至萬曆朝時1567~~,這樣的情形就不再存在了,此時的地方官絕大多數是年老的歲貢或升任的教官,副榜的舉人已不多見,進士出身的更是鳳毛麟角;即使偶爾有進士出身的官員赴任,也往往如蜻蜓點水、速調他處。

P.431有人對萬曆、天啟、崇禎三朝就任陝北寧州、安塞、延川、安定、安化、真寧六州的縣官出身作過統計,結果是該六州縣一百三十位州縣官,只有五人是進士出身,而舉人、貢生出身的卻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這樣的官員結構是不利於吏治的:在明代,十分看重科舉的身分,像這些舉人、貢生們都是多年場屋失意〈場屋,科舉時考試的場所,此處喻仕途〉,沒有晉升的機會,才不得已去補缺的。這些人年老力衰、日暮途窮,已沒有什麼進取心,因此多持得過且過的態度;事實上,朝廷對這些人也不甚重視,甚至會因出身低微而歧視、排擠他們。地方上的那些豪賈富室也根本不把這些出身不高、威望不夠的地方官放在眼裡,照樣我行我素、武斷鄉曲、違法犯禁。

「官輕俗悍」的局面就也在所難免了。

既然沒有晉升的機會,又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那麼,形同被放逐到陝北的這些地方官們自然就自暴自棄起來,貪污腐化、不問政事,也就是明末陝北地方官的普遍行為了,對於本已地瘠民窮的陝北,這自然是一種災難。

不過,這僅僅是明末陝北多災多難的一面而已!明季的陝北災難不斷,尤以旱災為最重……〈三條魚:參見1-1。〉

P.434饑荒之年,糧價飛漲:如崇禎二年陝北糧價每石四兩、至三年米脂每石四兩、府谷已漲至每石六兩;崇禎四年,延安等地漲到每石六至七兩,安定等地竟漲至每石十二兩。糧價居高不下,危害十分嚴重,拿餉銀購糧的兵卒更是首當其衝了。

由於陝北駐有重兵,本地卻沒有多少餘糧可供軍用,所以邊軍供應歷來就是件頭痛的事情。早期明政府通過屯田、民運等辦法,尚能勉強維持;至明中期以後,稅制改革、屯田崩潰,朝廷改用餉銀的制度,即由政府撥銀給邊軍、邊軍關餉後在當地購買糧食。這種供應制度很不穩定,受糧價波動的影響很大:士卒每月拿到的餉銀就那麼多,如果糧價上漲,就購買不到足夠的糧食充饑。

陝北長期大旱,根本無糧供應軍隊,外地如無糧調運進去,軍隊即使有錢也無處購糧。更何況自萬曆末年以來,朝廷把注意力放在東北,對西北軍隊無暇顧及,陝西諸鎮長期欠餉,士卒關不到足額餉銀、根本就入不敷出;到天啟年間,西北士卒已普遍陷入困境,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甚至到了變賣兵器、賣妻鬻子的地步。

既然連最起碼的生活都不能維持,軍紀自然敗壞,加上將吏的剋扣、虐待,積怨日深,士兵們就開始思變;聚眾鬧事、結夥潰逃便不可避免。這些士兵原本就是職業軍人,家無私產,也沒有什麼謀生本領,除了做強盜外,別無他法。

在天啟年間,這種情形已很嚴重;到了崇禎初年,更發生了大規模的臨陣潰逃、譁變。這些邊軍最終都匯入了農民軍的行列,成了朝廷的掘墓人。

*******************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shfishfish1967&aid=7619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