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到西藏拉薩,必定拜訪布達拉宮,掐指一算至今已有八次了!
愛上布達拉宮,不只是因為它的美麗莊嚴,更因為它所承載的歷史元素,
每次的相逢,總有不同的感受和更深層的體悟。
海拔最高的古宮殿群
布達拉宮,是一座歷經了一千三百多年寒暑的老古董,在一九九四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它不單單是西藏的標誌,也是當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古蹟建築群。
據記載,布達拉宮始建於西元六四一年,對比到中國歷史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時期。至於因何而建?各家說法不一,最被認同的說法是為「政治聯姻」建造的,當時松贊干布為了迎娶文成公主,特地花了大把銀子討好唐朝,大手筆地「為新婦蓋新房」。
老店華麗轉身多元化
到了西元十七世紀中葉(清順治年間),五世達賴喇嘛的老師告知,若想貫徹政教合一政策,駐錫地點一定要改在紅山。於是五世達賴親自勘察王宮遺址,並進京得到順治認同。
由於五世達賴年事已高無法親自參與,只能由攝政王第悉.桑傑嘉措主持,總管第巴.索朗繞登負責,歷經三年寒暑修建了白宮。落成後,五世達賴喇嘛就從原先的住處哲蚌寺甘丹頗章,搬入了白宮,成為達賴喇嘛的冬宮。松贊干布當年的王宮正式更名為布達拉宮(註:「布達拉」梵文意為「觀世音聖地」)。
西元一六八二年五世達賴圓寂,攝政王依五世達賴的遺囑,十五年之內密不發喪。自西元一六九○年繼續修建布達拉宮,又花了三年建成紅宮。之後隨著西藏的政教合一,布達拉宮不斷地擴建,漸漸成為政府機關、宗教廟堂所在,甚至還在宮殿下方搞了一個監獄,使這一千多年的老古董的功能更加多元化。
氣派輝煌廣廈千萬間
布達拉宮到底有氣派?在唐代松贊干布建造時,就已有九層樓、九九九間宮殿,另加一間山上修行室,共一千間的規模。清代五世達賴原址重建後,更是世界無敵。
屬於典型土木石結構的布達拉宮,花崗岩壘成的牆高達幾十公尺。牆身由下往上逐漸變薄,底層最厚,約五公尺,最高處最薄,僅剩約一公尺的厚度。傳說,為了讓牆身更加穩固,每隔一段距離的牆壁內灌入鐵汁,來加強抗震能力。
宮殿從周圍的城牆算起,東西長約三六○公尺,南北長約二七○公尺,周長約一二○○多公尺,高將近一一六公尺,建築總面積為十三萬八千多平方公尺,經專家細算宮內的房屋約有二○○○餘間。一般說布達拉宮主樓十三層,指的是紅宮,其實宮殿僅七層,加上地壟型地基六層,才有十三層之多。
彰顯慈悲智慧和力量
布達拉宮主體是白宮和紅宮二大部分。白宮的「白」是代表慈悲,刷白的原料除了石灰,還含有虔誠的藏民供奉的牛奶,刷在牆上別具意義。
白宮既然是達賴喇嘛的冬宮,自然成為歷代喇嘛的辦公室,也順理成章的成為西藏政教合一時期全藏的政治最高權力核心。
其中最大的宮殿,是第四層的「措木欽廈」,這裡是歷代達賴舉行坐床、親政大典……等政治活動的主要場地。殿內還能見到順治爺冊封五世達賴的金冊和金印,以及達賴喇嘛的寶座。
紅宮的「紅」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徵,是用藏地稱為「白瑪草」的植物,壓榨出的紅汁液塗抹而成。「白瑪草」因質地堅硬,除了當成染料,還運用在露臺的女兒牆,來減輕牆身的重量。
白宮既是政治中心,那紅宮就成了宗教活動的最高統治中心了。除了各種佛殿和經堂,還供奉歷代喇嘛靈塔,是達賴喇嘛舉行各種佛教儀式的主要場所。
懸空衛生間考驗膽識
到布達拉宮參觀,必須要去「朝見」一下廁所,這比公認「非看不可」的景點還有趣「味」得多。
布達拉宮的頭尾各有一座歷史超過三○○年的「藏式旱廁」,都是貼著懸崖憑空搭建出來的「懸空廁」。尤其是在白宮德陽廈北邊的那座才叫經典。可惜,現已封閉僅供觀賞,另座現代式的馬桶,原開放給觀光客使用,八成是太多遊客見獵心喜,拿出手機拍照打卡時,不小心滑落坑內,為避免悲劇不斷上演,封閉是唯一選項了。
早年入廁前得先做好心裡準備,試想當站在坑邊往下一探,便能直接看到落差約十點五公尺高度的下方,膽小的人肯定兩腿發軟直打哆嗦,實在是緊張刺激極了,可嘆如今已無法實際體驗啦。
實用資訊
門票:布達拉宮門票價格因旅遊淡旺季而有所不同。
淡季100元人民幣(約11月01至次年04月30日)。
旺季200元人民幣(約05月01日至10月31日)。
備註:參觀布達拉宮每天有人數限制(只發售2300張門票,其中700張專為散客保留,其餘的1600張留給旅行團)。散客在旅遊旺季時,不能直接到購票處購買,須提前一天到布達拉宮西門的「布達拉宮購票憑證發放處」排隊領取「購票憑證」。旅遊淡季時可直接從布達拉宮正門進入。拿到購票憑證後,一定要根據憑證上面寫的參觀時間,準時從布達拉宮正門進入,逾期作廢。進入布達拉宮後沿階而上,爬到紅山半山腰的「布達拉宮售票處」,出示購票憑證和身分證明,才能購買門票。
參觀時間為一小時,參觀過程不許帶氧氣瓶、室內不許拍照、戴墨鏡和帽子。
(P.S.所有資訊僅供參考,隨時可能調整。依規定台胞入藏必須辦理入藏證,團進團出。)
原刊登於2019.05.25.《人間福報旅遊》B4版
http://merit-times.net/2019/05/25/107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