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繫心活第十二期--鎔鑄千年文化的莫高窟
2016/12/13 21:39:39瀏覽210|回應0|推薦0

敦煌在青藏高原北緣,河西走廊的西端,黨河穿越其中,兩岸有綠洲,四周圍有沙漠環繞,更遠則遍地礫石。敦煌當地人說,「戈壁相當於一個荷包蛋的蛋白部分,沙漠為蛋黃,而敦煌綠洲則是其上的一點胡椒顆粒」,用非常具體的比喻讓我們看到這綠洲城市的珍稀性。

在這椒粒大小的敦煌,自古以來就是多文化民族交流之處,因此它成為一個承載豐富過去文化的地方。

雖然每個地方應該都有過去,但是敦煌因為特殊的地理、氣候與人文,所以它的許多過去得以被保存下來。雖然不能說完好的保存,但是不論是缺是全,有無變色褪色,它都展現出宗教性、藝術性、科學性與故事性,觸動人的心靈,甚至是異國人士也深受其吸引,今天先介紹莫高窟。

在敦煌市區東南25公里處的斷崖上,古人在此鑿出許多佛窟,根據唐朝的文獻紀載,這兒始建於十六國時期(366年),僧人樂僔路過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他因此深受感動,相信這是佛光吉地,因此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迄今已1650年。之後又有其他法師陸續過來陸續建洞禪修,稱之為莫高窟。此處洞窟到了唐朝已有上千個,因此又稱之為千佛洞,到了北宋、西夏和元代則見趨沒落,僅以重修前期為主。到了明朝此地位於軍隊戍守的關外,於是便湮沒於荒漠之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這裡才重新為人注意,持續有人來此修建,甚至有道士來此修改洞窟成為道觀,清末王圓籙即是這樣的人,勤奮老實,但文化水準不高。

他找了幾個石窟,打掉原本的塑像,重新安置上自己的信仰。有天,他的助手發現一片牆壁敲起來有空洞的回音,於是鑿開發現一個封閉多年的小門,看到了後面隱藏多年的洞窟。

洞的長寬各2.6公尺,高3公尺,當時滿室文物,後稱為藏經洞。他看不懂這些內容,但隱約感覺得到其特別,曾經報到縣官那裏。縣官雖然覺得有些意思,但並沒有太注意,只要他就地封存保管。王圓籙則偷偷出售部分經卷給附近居民,宣稱此為符咒可治病。

不脛而走的消息迅速傳到了外國人耳朵裡,英俄法日都有學者不遠萬里,忍受著沙漠風霜的煎熬、語言不通的困難,來到了莫高窟。連哄帶騙地說服王圓籙,買走了上千卷文物。最早的英國斯坦因挑選了最精良的文物默默離開,緊接而來的法國伯希和也趕過來運走更多的文物,臨走前還帶著一些到北京請問中國學者,這才引起中國學界譁然,要求政府禁止外人「竊奪」,並要求把文物運到北京保管。然而相對於外國人用木箱裝載、慎重保護,清朝政府運送僅是草蓆打包,沿路還有官員會順手摸走幾項,也不在乎文物所遭遇的風吹日曬雨淋,等到北京時數量又已少了許多,而且狀況淒慘、非常破敗。當時王圓籙還暗中藏了一些,後來還有俄國人、日本人前去購買或自己在當地搜尋,因此敦煌藏經洞的文獻如今散落世界各地。

這些文物的年代是從十六國到北宋(4世紀到11世紀)的歷代文書、紙畫、絹畫、刺繡。而使用的文字除了中文之外,還有藏文、梵文、回鶻文、粟特文、龜茲文等,總共有十四種文字。內容主要是佛經,還有小說、詩賦、地籍帳冊、信札等。為研究古代中亞地區打開了一扇窗戶,從中可以回溯那個時代人的生活、思想與政治經濟制度。而整個洞窟聚落也呈現出高度的藝術價值,讓人從中看到藝術風格的演變,同時也從中一窺各個階段人們的生活型態與工藝造詣。

這兒現有洞窟735個,其中南區的492個洞窟才是有佛像與壁畫的供養佛窟,而北區的243個洞窟則是僧房、禪坐與埋骨之處。

一般遊客想要參觀壁畫、雕像要去南區,那兒有兩千多尊的彩色雕像,還有四萬五千餘平方公尺的壁畫,甚至有的壁畫底下還有更早時期的壁畫,實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殿堂,對許多人產生神祕的吸引力。

今年十月底,我和幾位朋友藉著去蘭州參加研討會的時機,順便過去敦煌參觀,第一個地點就是去莫高窟。在正式去莫高窟之前,會先在敦煌數字展示中心看兩段影片介紹,讓人對這兒有些基本的理解,然後再搭接駁車到數公里外的莫高窟所在。當時已經邁入淡季,但是參觀的人還是很多,現場會隨機分成25人的小組,跟隨一位導覽分頭參觀。每組看的路線都不同、內容也有差異,不過一定都會有大佛與藏經洞。

那兒第二大的佛像位於編號130窟,是尊彌勒菩薩像,高26公尺,民眾均從底下進入,仰頭可以看到從上層窗戶照進的光線打光照亮了菩薩莊嚴又慈祥的面容,讓人生起一種崇敬感。在最早這兒可以讓人在裡面誦經繞佛,因此還有個通道可繞到後面,建築上還有些採光通道讓光線可以照到後頭。這是盛唐時期的雕塑,不過頂上的飛天則是宋代所繪。通道上的壁畫曾有西夏時期的壁畫,當年張大千來此臨摹後發現後面還有更早的壁畫,因此就將之剝去,看到晚唐壁畫,後來臨摹完成後又將其剝去,至今見到的是盛唐壁畫。壁畫中呈現的是供樣人的造像,雖已面目難認但隱約可見手藝傳神細膩,可見到當時人物穿著與神態。至今當地居民仍有傳統會在農曆四月初八的浴佛節來此繞佛,祈求平安。

莫高窟最大的佛像是在編號096窟的彌勒菩薩像,高35.5公尺,這完成於初唐時期,菩薩面容是照著武則天外觀而塑,但最早佛像露天於外,因風化侵蝕乃至地震而嚴重受損,目前僅體態姿勢還保留原本架構,但面容恐已不復當年。而後來才有人修建外觀樓層,讓佛像不至於餐風露宿,現今看到外觀是九層樓。不過目前此洞窟在整修中並未開放,我們只在一開始的影片驚鴻一撇,最後也在其九層樓外合影留念。

另外還有一尊大佛是編號158窟的佛陀涅槃像,這是橫臥在一個具有棺材形狀的洞窟之內,描述的是佛陀最後安詳而逝的情況。旁邊的弟子心情各異:菩薩們沉靜,羅漢們悲慟,另外還有各地的國王們趕到,用各自的風俗來表達悲傷,有人削鼻割耳,非常駭人,根據考證,那雖非印度傳統,但的確是古代中亞地區的風俗,可見這些根據佛經描述所繪的圖案,因為時空的距離而會加入當地的特色,因此敦煌壁畫等於是當時當地的生活情景的寫真。

另有許多石窟,一進去就可以隱約看得出來那是唐朝風格或是後代新建。此外壁畫似乎也值得細細觀賞,那裏有很多佛陀的本生故事,特別多的是他在過去生當中捨身飼虎的情節。壁畫當中還有洞窟供養人的造像,也生動細緻。

參觀的時候,每個洞窟是上鎖的,只有導覽過來打開之後,我們才能進去,內部沒有燈光,而是導覽用手電筒照射,我們才能看清楚細節。導覽用這兒顏色的變化來告訴我們光對顏料的影響很大,在洞口光線照得到之處,人臉皮膚都氧化成黑色,而側邊則是深色,但背對洞口的壁畫上顏料則仍是膚色。雖然看起來有這些差異,但是現在用科學方法研究後發現這些原本都是一樣的,而是因為受光照多少而導致變色的關係。

中國為了研究敦煌而成立了國家級的「敦煌研究院」,這不會光從宗教的角度去研究,而會從科學、藝術、歷史等角度。科學就像說當年用的顏料為何、隨著時間會產生什麼變化?藝術除了美學值得描摹之外,還從中找出許多已經失傳的樂器與舞步,「反彈琵琶」則是一種高難度的動作,這成為敦煌城市的代表。另外這兒的歷史也很不同,傳統的歷史眼光會投射在帝王將相身上,但藏經洞卻有許多常民手札,讓人一窺當時平常百姓的生活愁思,很有意思。

晚上去看「又見敦煌」穿越劇又是一種很特別的體會,這並非靜靜坐在位置上觀看表演,而是多數時間都跟隨引導員走來走去,看著曾在敦煌出現過的人物,張騫、索靖、張芝、玄奘、張義潮、……還有那個王圓籙。就在這個地方,串起來這些人的故事,「穿越劇」就是讓觀眾好似進入到當時時空去體會。

這邊不熟悉的可能是張義潮,他是晚唐時收復西域的一大功臣,當時想把這訊息傳到長安,派出了十組人馬,經過三年的工夫,最後只有一人抵達。其他人全部埋骨荒漠,或被惡劣天氣所害,或被盜則所殺。消息初到,皇帝很歡喜,但隨著這人功高震主,皇帝又把其兄邀進京城當人質,因此反而埋下了禍因……。另外還有一位女子寫給從商遠行丈夫的信,哀怨不已,這也編進戲劇當中。另有一位美女供養人,原本歡喜自己的美貌將可長久保留,誰料到現今科學家問她臉為什麼是黑色?嚇得美女花容失色,祈求科學家讓她再現當年美貿。讓我們從挖掘歷史的角度,一窺當時的平民生活。

而王圓籙販賣文物的行為,戲劇中也藉著壁畫上躍舞而出的飛天與菩薩表達諒解與寬恕。就這樣,千年的歷史轉眼即過,留下許多惆悵迴盪在每個人的心中。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8502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