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2/13 21:28:40瀏覽240|回應0|推薦0 | |
清大科管院的孫運璿講座是由台達電贊助的活動,每學期都會邀請學者專家前來演講。本學期第三場在11月30日晚上七點舉行。當天請到了國內的傳統建築研究學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李乾朗教授前來。 李乾朗讀中學時有機會到板橋林家花園參觀,當時即對傳統建築產生興趣,又惋惜其沒有受到良好的對待,因而立下了維護古蹟的志願。其後進入中國文化大學的建築及都市設計學就讀,在求學時就自行進行田野調查,以影像記載淡水鎮。 當兵時他到金門服役,又實際觀察研究當地建築,於民國67年首次出版《金門民居建築》一書,奠定自己在古蹟研究上的地位。 當天他演講的題目是1930年代梁思成與日本學者在學術上的競賽。中國雖有豐富的文化遺產,但到清末一般人都不瞭解其中內涵,相較之下反而是日本人先開始有系統的研究。 首先有位伊東忠太(1867-1954),他是東京帝國大學工科大學畢業,工學博士,一生致力於日本傳統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的研究,他曾跟隨日軍進到占領區,例如八國聯軍時進入到紫禁城,拍了許多照片。他還對中國建築有過通史般的分類介紹,這需看過相當多的內容才能整理得出來,足見其功力之深。 另有位關野貞(1868-1935),則是伊東忠太的學弟,對日本、韓國與中國的建築有更深入的研究,也是跟隨日軍到中國去研究各種傳統建築。 梁思成(1901-1942)是梁啟超之子,當時他們家逃避清廷迫害而遠走日本,因此他於日本出生,一直到民國成立,他十二歲時才回到北平。他對中國文化有較深的造詣,後來去美國賓州大學念建築,獲得碩士學位,再去哈佛大學研究建築史。民國17年回國,原本在張學良擔任校長的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任教,但不久發生九一八事變,學校關門,因此民國20年重回北平,參加中國營造學社,協助故宮文淵閣的修復工程。 他還徹底讀通宋代建築的《營造法式》與《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最初看不懂還得請問木匠、彩畫師,釐清許多細節後,便與妻子開始研究中國古建築。 由於梁思成有歐美的藝術訓練,再加上中國傳統文化的涵養,也花功夫去請問實務工作者,因此他的研究比起伊東忠太與關野貞就更深入。然而論起輩份來,他是前兩位的後輩,晚了人家數十年,研究經費也不若他們充裕,如何比呢? 民國二十年五月,關野貞驅車在天津附近準備要去調查清東陵時,無意間看到路邊有一座古老的建築,於是便停車從旁門進入,這是位於天津的獨樂寺。關野貞一眼就看出這是遼代的建築,非常古老,是當時他們研究過最老的建築,因此展現出很高的興趣,不過受限於時間,當時他並未深入記錄。 梁思成在民國二十一年也到那兒去研究,詳細的丈量記錄,對平面圖、全屋結構有精緻的圖文描述,內容迅速發表在同年六月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而關野貞的研究則在同年八月的《美術研究》發表,這不僅在時間上落後,而且就圖形而言,關野貞是簡單的線條,而梁思成則呈現出西方藝術的繪畫技巧,善用光影,連地上的磁磚都一一繪出。梁還能從力學角度來計算屋頂的重量、解釋屋頂的結構。 至此中日在中國傳統建築的研究,出現了一個死亡交叉,中國傳統建築,終於由自己人做出亮眼的研究成果,而關野貞也就此封筆。 之後梁思成在國內學術界的地位越發獲得肯定,當年國民政府兵敗,棄守中國大陸的時候,還曾派飛機去接他們一家,不過他卻選擇留在大陸。新中國初建立對他還算尊重,他還主持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築設計,妻子林徽因也是新中國國旗的設計人。但是因為政府要拆北京老城牆,他表達反對,建議應該將城牆開闢成都市公園,讓居民可以上去休閒。但是當時政治氣氛不容任何人為那種封建象徵說話,因此他從此受到的對待就大不如前了。 中間的辛苦就略過,但日本人後來送給中國一個鑑真大和尚的紀念堂,並未由日本人設計,而是邀請梁思成出面,這是一棟唐朝風格的建築,設計稿於1963年完成,可惜此時恰逢文化大革命,因此自然建不承,一直到1973年整體建築才竣工,此時梁思成早已過世,無法親眼見到。
李乾朗跟聽眾介紹許多梁思成夫妻搭乘驢車或騾車千里迢迢去研究的照片,其中有不少是林徽因穿著旗袍,順著簡易木梯爬上高處去丈量、觀察,讓整個演講充滿許多懷古與趣味。 他覺得梁思成受過很好的中西學術薰陶,對古人智慧都是充滿崇敬,抗戰時期隨著政府撤退到西南方,他們也會去各處鄉間找古建築研究,對這些滿是熱情。但這樣的情操在社會主義教條下則非常不屑、充滿批判,覺得應該要打倒,因此反而讓他惹禍上身。 讓人感觸的是,現在中國許多地方會把當年他們研究過的古建築當成資產去宣揚。我還想起曾在電視上看過哪兒一個縣城的一段沒拆,而是當成一個公園去經營,當時我還覺得蠻有創意,原來這竟是梁思成數十年前的構想。這在北京城沒實現,但在個偏僻、讓我記不起來名字的地方,竟留下了跟他畫筆一樣的情景!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