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繫心活第十二期--尼安德塔人在做什麼?
2016/12/13 21:11:41瀏覽323|回應0|推薦0

我一直在臉書上看到尼安德塔人在做什麼?都是大量製造惹的禍這個展覽名稱,感覺很奇怪,但點了幾個影片,並沒有讓自己更加了解。展覽開幕茶會前一天,剛好在臉書上有機會問這次策展人蘇文鈺教授這展覽意涵,他也沒多說,而是鼓勵我過去看看,因此我就以外星人的角度去會場逛逛。

此展覽在1123日就開展,1126日下午三點舉辦開幕茶會,還有現場導覽介紹。

這個展覽的發想是成大藝術中心主任吳光庭教授希望能有些特別的展覽,希望除了之外,還能給人更深刻的意涵,於是他就去找在maker風潮之中頗富盛名的蘇文鈺討論。

蘇文鈺本身有多方面的藝術興趣,也實際動手做了許多東西,更願意去推廣maker的精神,但是也對政府傾國家之力去做這件事情感到恐懼。因為他覺得maker的真正意涵,不是外在的那些定型化的事情,教學生照著去做;而是鼓勵學生有熱忱去親自動手做點事物。

因此他認為不見得一定要工程化導向的主題,使用3D列印、製作機器人或電子物品之類,而可能是木工、釀酒、攝影、摺紙、寫字、磨硯、作曲、做菜、縫紉……等非常多元、原始的事情。

他還覺得身為一個 maker 應該要有終身學習的精神,無論在哪個領域,都對學習保持熱情,如此才跟得上世界的脈動。他還以此次參展者政治大學歷史系彭明輝教授的話:「每十年要找一件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從junior開始學起」提醒大家,這樣的學習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自己的興趣,享受一種生活方式,形塑一種生活風格。

此次展覽主題尼安德塔人在做什麼?是為了透過這最早開始製作專門化工具的人類,引領觀眾反思,只因為現代商業大量生產,讓我們不斷被快速餵食美新稱意的產品,卻無法細細欣賞、耐心琢磨。我們是否喪失了許多原始擁有的能力?像我們這樣的人類,是進步,還是退步?

因此蘇文鈺便邀集了九位 maker 為參展人,分別是呂柏廣、宋培宏、李惟陽、許喬斐、黃盛堂、彭明輝(吳鳴)、鍾慧君、簡聖芬,與蘇文鈺自己。

這些人參與這項展覽,都不是以自己專業來呈現,例如歷史系教授彭明輝,在這裡展現書法算相關了嗎?但他還自己磨硯臺,對硯臺材質、顆粒粗細,都有很多心得。

鍾慧君是位鋼琴老師,她讓女兒作曲,由她當製作人一起出音樂片。這位女兒兩歲就能作曲,帶給她很大的震撼,而她現在也希望用音樂讓家鄉(臺東縣成功鎮)可以為更多人看見。此外她在母親去年過世後,意外發現母親保留上百封當年父親當兵時寫給她的情書。許多篇最後都會提到「魚鬆收到沒?」那似乎是兩人的情話密碼,這讓她去找姑姑詢問奶奶魚鬆製作方式,再加上其他家鄉菜,因而出了鄉土料理食譜,用以紀念父母的愛情故事,並記錄成家鄉常民文史手札。

我對現場一些木工仔細觀察,這些木工有的是喇叭、有的是煙斗、或者小型櫥櫃模型……,老實說我對那些物品並沒有太多研究與了解,我在觀察的是它們的磨功。

因為我國中工藝課做過鏟子,當時雖然有些機具幫我們粗裁出形狀,但把手經過砂輪粗磨之後,最後要自己用細砂紙磨。我很認真仔細的磨一面,花去了大半的時間,另一面就沒時間去磨,啊!隨便啦!結果才靠近砂輪就歪了,還很粗糙。

那把鏟子很好用,不過手把有點奇怪,我到現在還在陽臺花園看到它。每次它都會讓我想到即使一個簡單的把手要磨光滑都不容易,動手做真的要花時間與耐心。但我們到底在忙什麼,讓自己沒有時間與耐心呢?

我想現代人還是幸運的,大家可以有所選擇。一般的東西還是去採買現成商品就好,而能和自己生命起共鳴的部分,不妨為了它,花點時間去跟物品溝通、對話,塑造出自己想要的型態與功能。或者如果無法達成目標,也能夠了解「製作」過程的艱辛,對別人的作品多點欣賞與尊重。

現場還有很多不同的物品,等待更多外星人前來認識,到這裡不是光看說:「這是○○」就走了,或者從「美不美」的角度來欣賞。而是要去了解背後作者的想法與故事,如果能聽去聆聽作者的演講,或許就能夠有更深入的理解,不再是外星人了。

演講資訊

1051217日上午10:00-11:00,本展覽系列演講3,許喬斐/黃盛堂

1051217日上午11:10-12:10,本展覽系列演講4,簡聖芬

1051217日下午14:00-15:00,本展覽系列演講5,宋培弘

1051217日下午15:10-16:10,本展覽系列演講6,呂柏廣

1051218日下午15:10-16:10,本展覽系列演講7,李惟陽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8502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