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23 18:27:04瀏覽383|回應0|推薦0 | |
科學與技術相輔相成別偏廢 文:何健民(旅美退休物理講座教授) 在我們經常聽到或看到的名詞中,科學與技術常在一起,簡稱科技。政府有科技政策、學校很多以科技為名,難怪會有人對我說「原來你也搞科技」。這不能算錯,因為我的工作大部分是低溫科學研究,但和現在被認為尖端職業的高科技人士頗有一段距離。這使我覺得一般對科學和技術的基本觀念有些混淆,在這裡寫一下我的認知。 科學以觀察或實驗為根據,然後依賴邏輯、歸納去瞭解、揭發自然界的奧秘。一項新的科學對人類可以說是一種發現,而不是發明,因為從古至今,本來就在自然界中存在。地心引力、原子能、遺傳因子、都是例子。 相對的,技術是因應人們的創造過程需求,利用已有的科學知識發展出的成果。可以是一件成品或是副件、一種製造方法或是部分程式、也可以是一座建築或是交通系統,原都不在自然界中存在。發明、專利就取代了發現。 下面為兩者之間再作大致的比較,當然會有重疊、也有例外。 1. 技術人士會把應用價值和經濟效應 (成本、回收、利益)列為工作方向或選擇題材的考量,進度是要件之一;而科學家的興趣,則從對自然界基本疑問切入,報酬率很難作為標的,時間也無法一定預估。 2. 科學研究的成功,常依賴一些意外、驚奇的發現。技術發展的成果,則需要儘可能保證不會發生意外。 3. 科學研究榮譽,如諾貝爾獎,多數頒給第一位或第一組發現者,即使這最早的成就極可能很快被其他人超越。技術中的發明者可以獲得專利,就有智慧財產權的經濟保障;不過到底是應用為主,廠商們的競爭,先後起步雖有影響,但產品銷售量要看品質、價格、安全、使用期及修護保證。報酬率最高的才是贏家。 概括來說,科學是技術的根源,而技術是科學的應用。從歷史觀點看,幾乎今天所有不論低或高的技術,都可追溯到早年發現的科學原理,例如古典的牛頓力學、法拉第的電磁、到上世紀的雷射和半導體。而這些技術不但改造了人類生存的環境、提高了生活品質,同時也經由設備、儀器的發明,包括電子顯微鏡和太空望遠鏡、又導致了更多科學上的發現。因此可以說,沒有新的科學,技術提昇會達到侷限、沒有新的技術,科學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回到現實,今天的社會偏向急功利化。對有市場需求的技術投資,比較著重預期進度快而報酬率高。對科學研究的考慮就不一樣了:儘管題材看起來是多麼的合理,但研究多久才能成功?沒有相當把握。即使成功,是否能經過技術轉移、發展出獲利的成品?這並不在科學研究的考量之列。因此,儘管到處見到科技之名,實際上並非均衡發展,而是以技術為主。科技院校的課程、學生數目是科少技多。民主政府的科學發展政策也脫不開社會輿論,不免偏重產業主導的科學計劃。這種重技術輕科學的趨向雖然可以暸解,但從長遠看,我希望這只反應短期社會的價值觀,而不代表人類在把自己推向和自然界進化反向的窄巷。
上圖中一些簡單的例子,顯示技術導致新的科學發現、新的科學又使技術提升。例如:三種科學發現都需要低溫技術;超導現象成就了高磁場超導線圈;而超導線圈又導致磁共振顯像及巨磁阻的發現。 ***** 歡迎大家閱讀完後回到繫心活第三期瀏覽其他文章 *****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