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繫心活第一期--初識聽障的那道牆
2016/01/24 21:02:41瀏覽1151|回應0|推薦0

初識聽障的那道牆

臺灣有濃濃的人情味,多數人樂意給老弱幼小或殘障的人適時的幫忙。不過有種人外觀看起來跟一般人差不多,因此不容易查覺他們需要援手;甚至還有人會覺得他們有點冷漠,產生不好的印象,如此便讓這些朋友在跟人溝通的過程中產生挫折感與焦慮,越發跟社會疏離,甚至自認受到歧視,容易猜忌甚至怨恨。一旦這念頭一出來,則後面有再多的良法美意,效果都將打折扣。

怎麼幫助他們呢?今天我們就來稍稍了解這群易被忽視的聽障朋友。

有道看不見的牆

聽覺是我們掌握外在資訊的管道之一。有研究者估計,外在資訊約有一成是從聽覺而來,如果聽力發生阻礙,就會造成溝通上的障礙。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楊雅惠副教授,她曾在啟聰學校擔任國中部和高職部國文教師18,後來轉任大學,還進修初級手語翻譯員,讓自己的自然手語更純熟,並經過學科學習和實習獲得結訓。

過去的教學經驗讓她對聽障生在各求學階段的學習遇到的情況有深刻觀察。目前她任教的大學聽覺障礙組的課程架構有手語研究課,期能培養未來聽障教育師資的手語能力,但過去限於兼課師資問題而未開設。她深感初任聽障教育教師應該對手語接收與表達至少達初級程度,以便能與聽障學生溝通,因此致力於手語教育與研究,並與臺灣師範大學林寶貴教授和手語專業人員共同研發各種手語教材,不僅做為學校的教材,而且還可在教育部或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的網路上點閱和下載,提供對手語學習有興趣的聽障者或聽人使用。

當本刊想多些了解時,她從幾個面向來跟讀者分享。

聽障生看起來跟一般人差不多,但其困境在於溝通。九成聽障人士的父母親是屬於聽力正常的人,因此他們連親人之間的溝通也有很多障礙。雖然手語對聽障人而言會有如母語般溝通順暢,但是聽力正常的家人如果沒有學則看不懂,此外在臺灣很多聽力正常的人不僅不重視手語,還有人會認為手語代表了聾啞的標籤,持有負面的印象,因此為數不少的華人聽障生的父母並不願自己小孩去學手語,還希望聽障小孩能多跟正常人在一起,以利他們將來走入社會。

因此許多聽障生的父母都會捨棄特教學校而把孩子送去一般學校,也就是「融合」到普通班級去上課,而正式升學的管道現在也可以針對聽障生的考試需求提供輔具協助應答,因此越來越多聽障生走入到一般教室當中,這些學生可以藉由助聽輔具或者是讀唇、讀話與老師或其他同學溝通,目前這樣的學生比例高達八、九成。

然而聽障生由於聽覺管道受損,在學校的學科課業表現相較聽力正常的學生會較低落,此外也因為語言的表達有困難,所以與同儕的人際互動不夠順暢,隨之而來情緒適應也容易出現問題。而楊雅惠看到普通班老師雖然對於教育這些學生有滿腔熱忱,有些聽力正常的同學也會想對聽障學生表達友好,但彼此之間似乎就是有道牆阻隔著,讓人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多認真觀察每個人的需求

當我急著想問:那該怎麼幫助他們?有什麼好方法嗎?

楊雅惠卻搖搖頭跟我說聽障生每個人的差異很大,她雖有多年經驗,仍在摸索。現在她在大學,每次遇到透過身心障礙入學大學管道進入特教系的聽障新生,都讓自己重新了解他們的情況。她也希望我不要直接跳到「方法」,而是先了解聽障生的困境。

這些學生語言的接收與表達有困難,會對於抽象性高的理論比較不容易理解,例如「氣質」、「風氣」等詞;但是對於具體、可操作的事情,以及視覺化的東西,表現會比較好,可以掌握到比較多的線索。

因此楊雅惠建議,如果班上有聽障的學生,老師講話可以慢一點,同時盡量面向學生,才能讓學生看到老師的唇語訊息。至於抽象的概念,或許可以藉由圖片、影片、實物等方式輔助來加深理解。

不過楊雅惠還提出一個更基本的建議是,不要用太複雜的句子和抽象的詞彙來講課。例如「著涼」可能不如「感冒」來的具體;提到「司空見慣」這樣的詞,或許改用「見多了而不會感到奇怪」會比較讓聽障生了解。

此外聽障學生對「連接詞」所呈現的前後之間的關係,沒辦法掌握得很好,如果再遇到雙重否定的情況,更容易搞混。例如「你要吃完東西,否則帶你出去玩」,很容易讓聽障生搞糊塗了,到底我是要吃東西還是不吃東西,你才會帶我出去玩?因此她建議上面的話,也許就直接告訴他肯定的說法:「你要吃完東西,我才會帶你出去玩」。


此外讀唇語也是聽障生以視覺來接收訊息的方式,但是國音中的21個聲母在視覺上只可區分為五類,例如ㄅ、ㄆ、ㄇ的嘴唇形狀都一樣,16個韻母也只能區分為五類,像ㄨ與ㄩ就屬同類不易區分,此外再加上不同音調的抑揚頓挫,因此會有很大的模糊空間,需要耐心地表達與確認。上課時如果發覺聽障學生仍不明白則可換個方式說,或者乾脆寫出來。但是寫出來之後,最好口頭上再說一次,讓聽障生能夠熟悉這個語詞,然後再整個句子講一遍,以協助他習慣這個語詞的適當用法。

雖然許多人想幫聽障者,但是也要協助聽障者有機會幫別人,肯定其能力,才能真正讓他們培養自立與自信。不過這該怎麼做呢?楊雅惠覺得每個人差異很大,我們籠統而言會覺得他們視覺藝術方面的才能比較高,但她覺得還是不要先入為主,而是把每個聽障生都當作獨特的人,透過教育找到他真正的強項,才能給與他發揮潛能的機會與空間。另外她也提醒當聽障生的老師,要能給予班上同學公平的獎懲,不要讓普通生覺得聽障生受到優惠待遇,這樣才能有助於聽障生良好的人格發展,也可讓他更容易為人所接受,進而交到朋友發展友誼。

歡迎聽力正常的人也來學手語

楊雅惠也提出,有的國家的人對聽障生學手語會持正面的態度,認為那就是一種視覺系統的語言,不需要將使用者貼上標籤,而該正視其實用功能。如果手語能對聽障人士與外界溝通有幫助的話,那就可以鼓勵他們學習,甚至還該鼓勵正常人一起學習,就像學習第二語言一樣,如此便能協助聽障人士融入社會。

目前國內的師範大學和教育大學的職前教師訓練幾乎會開設手語課讓學生選修,奠定手語基本能力,將來有機會任教如果遇到聽障生時,便能夠提供較好的教學服務。楊雅惠自己也開設手語課,以初階手語教材為主,許多師培生或一般生都會來學習,她用生活化、趣味化的方式讓學生學得很有興趣,還有人學過之後在外打工遇到聽障人士前來點餐都能溝通,雙方都很高興,學生也有成就感,紛紛表示希望有機會再學習進階手語!這裡有一些手語學習書籍可以參考:常用手語辭典常用成語手語畫冊初階手語教材進階手語教材

聽障生的兩性教育

此外楊雅惠還提到她在大學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她看到聽障生交了男/女朋友之後,通常成績會大幅進步,讓她深感這些異性朋友的鼓勵效果很大。但她也看到最近特教學校爆發幾起性騷擾的問題,這就顯示身心障礙者在判斷是非、分辨善惡的能力較薄弱,很容易受到傳播媒體的影響,因為無知而拿捏不到分寸,因此在面對性的需求和刺激時,顯得脆弱而需要被保護,但也可能成為加害人。

更糟的是當糾紛起來的時候,學生去找老師報告的時候,老師會以為學生是在玩,而調皮的學生對老師的告誡也看不懂,因此問題就會越鬧越大,直到最後變成新聞。

這些不是專業的老師嗎?怎麼手語會比得學生會看不懂呢?

原來手語有「文法手語」與「自然手語」。前者就是把我們說的中文所對應的字,轉換成手語,例如「開車到」就先比個「開車」再比「到」;而自然手語則是以現實生活中使用的方式直接作勢以手拿方向盤輕微轉動並移到另一邊,當做「開車到」。

多數老師是聽力正常的人,會習慣用文法手語,但聽障人自己溝通的方式會採用自然手語。而自然手語的文法也會與文法手語的有些不同,例如聽障生會習慣打出「我 聰明 不是」、「她 漂亮 很」、「爸爸 媽媽 弟弟 城裡」等跟中文詞語順序不同的句子,甚或遺漏連接詞、動詞,因此在溝通上就會有些隔閡,或者有模糊空間,以致意思無法精確掌握。

其次就是學生欠缺正確的性教育觀念,因此楊雅惠與一些學者也針對這方面的問題,編制開發聽障生的性別平等教育的手語教材,從「性別意識」、「情緒管理」、「法律常識」與「校園支持系統」四類來提供有需要者參考。

一起超越那堵無形的牆

最後想提醒的是,有些聽障朋友佩戴合適的助聽器,經過語言治療後,是可以學會說話,有的人還可以說得相當不錯,但他們的聽力方面阻礙還是存在,輔具能幫的程度有限,因此仍會有孤立感,覺得被人忽略,甚至還覺得比一般聽障生還受忽略。

這是個很複雜的心理感受與社會現實,似乎很難避免。希望讀者看完後能對聽障人士的困境與想法有點認識,將來有機會互動的時候,可以保持警覺,不斷反思,慢慢去找可以讓這情況改善的做法,就算那牆還在,但是仍有善意與善解可以憑藉信賴。

 

英文也有對應的手語,上表是個別字母的手勢。

另外下圖那個手勢,代表了I, L, Y三個字母綜合起來,是 I Love You 的意思。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4466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