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利用博物館的資源辦校外教學
2015/08/04 08:59:07瀏覽321|回應0|推薦0

本文節錄自

善用博物館資源規劃教學活動—以天文館為例 / 范賢娟、范賢媛

 壹、利用博物館的資源辦校外教學 

一、為什麼要帶學生到博物館參觀


在比較學校的制式教育與博物館的非制式教育之研究中,常會發現參觀博物館往往未必比教室上課、讀書、聽演講的方式更能夠增進學生的概念,博物館通常只在「情意」方面與「社會互動」方面有較明顯的優勢,其他倒未必。特別是可以讓人動手操作的科學中心一類,很多時候在倉促玩樂間所捕捉到的隻字片語反而會造成迷思概念,學習不到真正的科學。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鼓勵學生來博物館參觀呢?

博物館提供以「實物」為主的環境,鼓勵學生主動學習,這可以輔助學校以「文字(text)」為主被動接受資訊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得到不同的啟發。

Talboys則列出安排學生到博物館校外教學的具體理由:

1. 有利課程的需要:到博物館可以增進學科知識,超越學校知識,突破課程限制而能發展學生更多的興趣和技能。

2. 增加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博物館的展示非常豐富,民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興趣決定參觀的內容和順序,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決定參觀的速度。學生的主控權增加了,可以培養在一個環境中主動學習的傾向。

3. 直接接觸「實物」:讓學生直接面對實物運用感官去認識,而非僅是抽象的文字;給予學生機會去產生第一手經驗而不是光記誦別人的描述。

4. 刺激語言發展:在造訪博物館的環境後可藉由聽說讀寫 和別人交換訊息時學到新字彙。

5. 跨學科的技能發展:不論研究對象為何,在博物館中可以培養觀察、記錄、分析、綜合、討論、猜測、解釋、建立理論、測試理論、修正理論等技能。

6. 概念發展:利用博物館中的實物或模型建立較正確的概念連結,而非紙上談兵地徒然學到一堆空洞的名詞,然後僅由名詞間的連結編織成只能應付紙筆測驗的概念。不過這當然唯有在參觀者的重點放在展示品本身,而非抄襲或記憶文字說明。

7. 訓練學生運用心智能力去檢視物質外的向度:在博物館所塑造的情境中,可以讓人沉思、尋求靈感、並獲得頓悟。

8. 擴大視野:藉由瞭解過去可以為未來做更好的規劃;瞭解各文化的差異並接受它,則可訓練學生擴大心胸。

9. 認識社會資源:讓學生瞭解社區中的資源,知道如何利用博物館來自我充實或休閒,這對學生而言是終生受用的。

10. 可拓展加深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情誼:從研究長期回憶的內容來看,博物館在社交層面的影響是非常鉅大深遠的。

11. 加強學校與外在的聯繫:如果充分準備、規劃得宜時,可以獲得學校、家長、乃至於博物館等各方面的支持。

12. 拉近博物館與社會大眾的距離:保持博物館對大眾開放,讓博物館與大家更接近。

至於抽象理由 Talboys也列舉三項:

1. 套句羅素的話:「我們知道太多,感覺太少 We know too much, but feel too little.)。」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隨時都要吸收新知,但是我們卻忘了運用感覺。在博物館的情境中大家不只是求知,更容易在其中培養對事物特殊的感覺,這對形塑一健全人格而言很重要。

2. 在博物館中可以瞭解自己的文化、瞭解其對世界的影響、認識環境、思考生命的意義、欣賞美的事物,在令人感到愉快、敬畏的環境陶養中,破壞的事就會減少。

3. 可激發創造力。創造力不一定在什麼時候會產生,博物館中的氣氛很愉快、物品很有啟發性,對人創造力發揮可以有正面的功效。

當然,這些或具體、或抽象的優點並不是帶著學生一踏進博物館就會自然發生的,事先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計畫才能夠成就出豐富的學習結果。而這種計畫要考量學生的年齡、內容精確、並且令人愉快,這樣才能提供高品質的學習機會。 

貳、結論 

這樣一個活動,教師設計的層次把自身定位在哪裡,這是值得教師推敲的問題。

Talboys1996)把到博物館的校外教學的結果分成四個層次可供我們思考:

1. 第一個層次:配合學校課程的校外輔助教學在這層次上參觀博物館只是學校教學的輔助活動,老師如果是這樣的安排,請事先選好相關的課程,編好適合的學習教材。在這個層次上的重點是在於學習的內容。

2. 第二個層次:讓學生學習「如何學習」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只教學生現在的知識是不夠的,我們最好能培養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教學生「如何學習」的能力。博物館的環境可以提供這樣的機會,就看老師如何去安排。在這個層次上教學的重點更在學習的過程。

3. 第三個層次:把博物館當成一個學習的資源這等於是介紹一個地點給學生認識,讓學生了解到在他們的生活空間中有這麼一個地方,以後他們如果遇到天文方面的問題,或是對天文特別有興趣,都歡迎來到天文館找尋資料。在這個層次上則是以博物館當成重點,希望學生了解博物館能為他們提供的服務。

4. 第四個層次:告訴學生學習在不同地方自己應有的行為舉止博物館不是公園、不是運動場,我們應該教會孩子們在什麼地方可以有什麼樣的行為,不可以有什麼樣的行為,讓學生在不同地方都能有合宜的態度,在不妨礙他人的情況下讓自我得以發揮。在這個層次上的重點就是在於學生本人,我們希望能形塑出一個能評估自己行為對他人、對環境的影響,藉由這種反省讓學生在不同地方都能產生適宜的舉止。這是一位老師能給學生終生受用最有意義的東西。

我們的博物館教學只要能滿足其中第一項,就已經是很有意義的活動,但也盼望老師能鼓勵學生朝向第二、三、四項的境界去提升。

過去教師受限於時間、科目等因素,很少善用博物館進行教學,但在九年一貫課程的領域中賦予老師 15%的彈性上課時間,同時強調統整課程,希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因此善用天文館等各式博物館資源就應該是值得考量的作法。

不過,參觀博物館時,不要忘了博物館的原義,這是個「讓人沉思、討論的地方」,「藉由保存或展示特別的物質,保存一個國家或社會共有的記憶」。
天文館既是少數能兼顧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科學博物館,如果能將這裡的資源善加利用,將是在地教育資源的寶貴資產。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27138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