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試論科學博物館中的學習
2015/08/04 06:32:06瀏覽192|回應0|推薦0

原文刊於科學月刊第35期評論,174~175頁。

提到「博物館」,很多人的觀念可能還停留在認為那是展示古老東西的地方。有這樣想法的人,小心自己要被放到歷史博物館喔!

現在有一種新型態的「科學博物館」,藉著高新科技的展示,介紹科學的產物並傳達科學的相關原理原則。其中的東西不見得都是古老的,也有可能是當代、或是未來的。更好玩的是,科學博物館其中的展示未必僅強調特殊文物的歷史性與獨特性價值,以及只准遠觀欣賞、嚴禁動手;它們可能會藉著普通的物品傳達出科學的原理原則,歡迎大家親自動手參與,希望能在概念上予人啟發。

在臺灣,科學博物館隸屬於教育單位,很多都會和學校結合,鼓勵學校帶學生到科學博物館校外教學,孩童也在其中玩得不亦樂乎。然而,科學博物館固然是個寓教於樂的好地方,但是如果不注意,過份沉迷其中的「樂事」反而起不了「教育」的作用,破壞其中的學習氣氛。接下來筆者以個人實務接觸的經驗,簡單將科學博物館中常見的行為型態分成六類,並討論其對學習環境的影響。

(一)盡情玩樂型。這類型的人從聽到師長說要安排參觀科學博物館就好興奮,來參觀時更是盡情玩樂:有按鈕的地方就拼命連續一直按、彼此大聲講話、四處追逐奔跑,把博物館當成像遊樂場或運動場甚至是像競技場一樣。孩童在這時的心智狀態完全不適合學習,除了要擔心學生受傷之外,整個「學習」環境就被這種人破壞掉了。

(二)只重小組集合型。有些有經驗的老師在安排校外活動時,會讓學生小組行動,讓小組成員彼此管理。不過有些成員反而只注意讓小組「集合」,反而忘了要觀察東西、學東西。因此會滿場聽到這類型人高喊集合,或者看到這些人滿場跑得氣喘噓噓,忙著找同組的人。

(三)不從人願型。有的小朋友不知怎麼剛進場參觀就要出去,出場後又想再進去;有人解說時不想聽,自己看時又覺得看不懂而抱怨怎麼沒人講解。自己的心理就是一直想改變,但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外面的展示是什麼都不要緊,反正都是抱怨。

(四)置身事外型。還有小朋友蠻安於現狀,外頭是什麼都無所謂,反正他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這樣的小世界裡有什麼呢?隨身聽、手機或一二好友就夠了。解說,不想聽;展示,不想看。學校、家裡、博物館都一樣,他互動的對象永遠是那些東西,其他走不入他的心田。

(五)博聞強記型。也不是大家都想玩,有人很用功地拼命記憶,或者抄看板上的字、或者速記解說員的話,深怕漏失一字一句。現在有很好的相機乾脆直接拍攝回去,或者直接錄下話跟著學,覺得自己也成為一名解說員,以後再來就看我的﹗

(六)善於參觀型。有些人說話輕聲細語,沒有人奔跑,大家都靜靜的看,小聲討論;按鈕看到節目啟動後,一定會待其播放完才離開,對「物」就像對「人」一樣的尊重;他們不是不敢嘗試,但一定會遵照說明來做。

上述各式類型的人都有,以博物館現場人員來說,很難評估他們究竟學到什麼,但是就學習環境來講,後二型會比前四型來得好;若要論及博物館的特色—實物展示—來說,則「善於參觀型」還略優於「博聞強記型」。畢竟博物館最特別的,在於它能提供「實物」或「模型」給予參觀者多方面的啟發,可以輔助其他以文字為主的學習方式;否則翻書或上網都能查到更詳細的資料,實在不用來博物館。既然來了,最好還是從不同方面去觀察實物,可以動手的東西也按照操作說明去實地使用、去感受,那才是博物館真正可貴的地方。

學校教育一般而言偏重較抽象的文字語言之傳授,它的優點是可以快速的傳授大量知識,但是日子久了之後還能記住、活用的比例卻不高。博物館可貴的地方在於提供直接經驗,它可能要花很多時間才能精鍊出一點點別人已經知道的知識,可是在這種把紙上談兵的內容鮮活呈現的過程中可加深理解、培養興趣、激發創造力,甚至還可以有助於促進人際間的互動。這二種學習經驗各有特點,沒有哪一種一定優於另外一個,但是既然參觀博物館,就該注重其特色的發揮,不要封閉自己和環境互動的窗口,也不要破壞別人的學習環境。

另外,博物館是個適於讓人終身學習的地方,不是只有學生可以去參觀,可惜國內很多參觀的孩童可能多是盡情玩樂之類的,因此一般人對科學博物館遂產生「那是小孩玩樂的地方」,大人反而不會特別想去,不然也只是為了家中的小孩才陪伴過去做功課。其實不同認知發展層次或經驗的人在面對相同展示時會有不同的啟發:小孩可能偏向直接的感受,大人可能更容易理解抽象的原理原則,科學博物館還是歡迎所有人都能來。

博物館最初的設置是古希臘中紀念繆思女神的殿堂,那是一個讓人沉思、默想、和討論哲學的地方,後來則隨著時間演變而有個人或家族的收藏、同好的展覽室、炫耀國力的瑰藏,時至今日更成為非制式教育的場所。其獨特性在於其中保存、展示各式實物模型,師生之間可藉此來溝通,古今之際也藉此作交流。身處其中我們不是該多一份用心?除了自己學習之外,也該要學習評估自己行為對整個環境的影響。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27130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