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2/18 22:20:14瀏覽242|回應0|推薦0 | |
最早的中國蜀道文明 作者:高軍成(四川廣元人,廣元市作家協副主席,著有多部小說、劇本與科普文章) 四川中子鋪是中國蜀道上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中子鎮營盤梁是一座獨立的石山包,潛溪河水繞過流入嘉陵江,是108國道和金牛古道的必經之地,也是歷朝官兵從秦國入蜀的必經之地。由於歷史上曾多次軍營駐紮在此,故稱為營盤梁。 1990年4月至1991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隊在中子鎮營盤梁進行大面積發掘,共發掘出土石核、石葉、石錛(音奔,一種類似斧頭的切割工具,但把手與鋒刃在同一方向上,可用於木頭加工)、石片、石柱、刮削器等文物共2萬餘件,其中有細石器標本1400餘件、可供觀察的細石器標本500餘件,經碳14測定該遺址年代在西元前4780至4000年之間,即距今6750至6000年,推測上限可早到距今7000年前,是四川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遺址。發掘者認為中子鋪遺址包括了細石器早、晚兩期文化遺存,大致年代為距今6000年至7000年左右,比三星堆文化早了2000多年。 中子鋪遺址為一座細石器製作場,挖掘發現一些露天灰坑和灶坑,沒有見到居址遺跡,灶坑和灰坑中發現有與細石器共存的夾砂紅褐陶片,表明這一批細石器的年代已屬新石器時代。遺址的上層還發現了一些斧、錛、刀、鑿、磨盤等磨制石器和一些夾砂紅褐陶、灰陶及少量泥質紅陶片,陶片火候不高,器表多飾繩紋,器形有罐、碗和圈足器等,以平底器為多中子鋪是長江流域及華南地區發現的內涵最為豐富的一處細石器遺址。發現者將它下層為代表的遺存命名為“中子鋪文化”,中子鋪文化也是四川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專家認為,中子鋪細石器遺址屬新石器時代偏早階段,與細石器共存的陶器同陝西地區“前仰紹文化”中的陶器頗為接近,如帶柱狀實足的三足器等。說明這類遺物可能與米倉山以北的新石器文化有關。雖然屬於同一時期的文化,但是其它文化不具有中子鋪以細石器為主的文化遺存。因為中子鋪細石器中的錛狀楔形石核、斜底柱狀石核,特徵比較鮮明,在國內罕見,很可能中子鋪存在的細石器文化屬於當地文化的起源,打破了人們對巴蜀文化是從中原傳入的“傳播路線”的設想。 中子鋪細石器遺址的發現和確立,已載入史冊,寫進了歷史教科書,是長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以細石器為主要特徵的新石器文化,為研究我國古人類細石器文化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科學依據。 四川青川木牘是我國最早的古隸標本 把字寫在狹長的竹片或木條上叫做竹簡或木簡;寫在較寬的竹片或木板上叫竹牘或木牘。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記載:“竹生於山,木長於林,截竹為簡,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斷木為槧,柝之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牘” ,此處以木牘為多。 1979年1月,四川省青川縣城郊公社白井壩生產隊社員在郝家坪修建房屋時發現一座古墓,四川省博物館和青川縣文化館隨即進行清理,又在郝家坪雙墳梁發現一百座戰國墓。自1979年2月至1980年之間,考古人員先後作了三次發掘,共清理72座墓葬。1980年在郝家坪第50號戰國墓中發現了木牘,木牘為墨書秦隸,筆法流暢,率意而不呆板,結體錯落有致,並有篆籀遺韻,有些字形已體現篆隸之間的轉化軌跡。牘文屬追敘記事性質,敘述了新律頒行的時間及過程。記載了西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從牘上三行墨書定為西元前309年〔戰國後期秦武王二年〕的手跡,書寫時間比秦始皇統一中國〔西元前221年〕早88年。此發現是四川省考古首次發現木牘,也是四川省考古發現的最早書法,專家稱為“青川木牘”,被視為我國年代最早的古隸標本。 青川木牘正面記載了西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背面為與該法律有關的記事。 牘文正面:二年十一月己酉朔朔日,王命丞相戊〔茂〕、內史匽,囗囗更修為田律:田廣一步,袤八則為畛。畝二畛,一百〔陌〕道。百畝為頃,一千〔阡〕道,道廣三步。封,高四尺,大稱其高;捋〔埒〕,高尺,下厚二尺。以秋八月,修封捋〔埒〕,正疆畔,及癹千〔阡〕百〔陌〕之大草。九月,大除道及除澮;十月為橋,修陂堤,利津口。鮮草,雖非除道之時,而有陷敗不可行,相為之囗囗。(“囗”為未識字) 牘文背面:四年十二月不除道者:囗二日,囗一日,辛一日,壬一日,亥一日,辰一日,戌一日,囗一日。 青川木牘上的書體與以前及當時鐘鼎上所鑄金文相比較,有許多差別。其特點是減少盤曲,化繁為簡,圓者漸方;字形從狹長漸變而為正方或扁形;縱有行、橫無格,字距大、行距小,是竹簡書寫章法形式的發展。用筆的動勢和筆跡清晰地表現出起止時回鋒和出鋒的變化,向右方向的末筆已顯露波挑之勢,橫勢強烈。作為大篆快寫趨向隸書的過渡期作品,還夾雜著許多篆體字,顯示了與其隸變母體〔同時代金文〕的一致性和延續性。木牘簡率的用筆意識和參差不齊的天然美感與金文所具有的嚴整、勻衡對稱、凝重等美感已大相徑庭,展示了與金文審美系統完全不同的書法語言和審美模式。 青川木牘的出土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距二十一世紀已達二千多年前的法書墨蹟,更瞭解到了中國早期書體的演變過程,為研究中國書法史提供了可靠的史料。 四川白朝是我國古代禦藥種植地 四川廣元古稱利州,是人傑地靈的鳳之城,一直被武則天的光環曌耀,大家很難想像到利州有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叫白朝。白朝鄉深山峻峭是利州區海拔最高的鄉鎮,海拔1917米,乍眼看去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讓人記憶猶新,很難看出一點文化氣息來。深山中有條至黃蛟山的山谷溪流,細心觀察會發現這條溪流非同一般。清澈的溪水下,清晰可見人為鋪建的古石梯,寬約兩米,長約四五公里,由下而上,至直到山頂白草坪。溪流旁邊生長著有規律性的落葉灌木麻柳樹,一丈一棵,均勻而對稱,粗而茂密。白朝鄉這一奇葩的現象,真難想像到它流淌著白朝的歷史文明。 白朝鄉由於偏僻,至今很少人知曉這個既古老又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打開《本草綱目》你會驚奇的發現,白朝遍地是寶,為人類的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白朝原叫白草,以白草得名,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惟一古代禦藥種植地。據《唐書》載,顯慶年間,唐高宗李治患風眩頭痛,目不能視,難於操持政務,武則天非常著急,速招袁天罡、李義府獻策。 袁天罡曰:“自古以來,柳樹皮具有解熱鎮痛的神奇功效,朕可以嘗試,但最好柳樹皮藥性是在海拔1900至3000米可取的蜀麻柳樹皮為最佳。” 武則天聽後對袁天罡曰:“現可取?” 袁天罡曰:“現不可取,蜀麻柳尚無成熟。” 武則天著急曰:“有何方法可取蜀麻柳,能早日治好朕的病?” 李義府曰:“蜀利州麻柳尚佳,雖幼,如在蜀利州海拔1900至3000米山谷溪流旁栽培,生長期快,既能解燃眉之急,又能確保長期使用。” 武則天聽後連忙對李義府曰:“李大人,你是蜀人,利州地勢你比較瞭解,速帶尚藥局官員與禦醫前往利州,選址建麻柳禦藥種植地,不得有誤。” 李義府領旨後,速到利州選白〔草〕朝建禦藥種植地,才有了今日流芳千古的白朝麻柳溝古道。 白朝的麻柳是廣元人對它的俗稱,學術名叫大葉柳,是人類常用的具有解熱和鎮痛等作用的一種藥品,阿司匹林的發明起源於柳樹。柳樹渾身是寶,柳絮亦名柳子,性涼柔軟,作枕芯有安神催眠之功,可治療黃疸、咯血、吐血、便血及女子閉經等,外用尚可治牙痛。柳葉功同柳絮含有豐富的鞣質,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水煎服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膀胱炎、腮腺炎、咽喉炎,搗爛外敷可治療足跟疼痛。柳枝是中醫傳統的接骨妙藥,水煎服可治療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尿路感染、燒燙傷等,水煎熏洗對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明顯療效。柳根能祛風利濕、消腫止痛,可治療乳癰、牙痛、中耳炎、黃疸等疾病,酒煮飲服祛風、消腫、止痛作用更佳。柳皮能除痰明目、清熱祛風,水煎熏洗尚可治療疥癬頑疾。柳屑是柳樹蟲蛀孔中的蛀屑,煎水洗浴或炒熱布包溫熨,可治療癢疹、皮炎。 白朝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卻在《本草綱目》中找到,蘊藏著古今中外的養生之道。如此生態的養生風水寶地,奇葩般的美麗,讓人產生了到此一遊的衝動。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