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繫心活第37期—細看簡體字
2019/01/15 00:38:00瀏覽249|回應0|推薦0

細看簡體字

來到這裡要給學生看簡體字,我寫字的時候也會嘗試寫幾個。以前在臺灣我很少寫簡體字,即使寫地址幾號那個「號」字,我通常都會寫完整,覺得就在那不到一秒的時間當中,體現了個人對書寫文化的看法。但現在過來,這兒稱簡體字為「規範字」,這樣的稱呼很有技巧,讓人知道這是政府規定的標準寫法,我很守規矩的,既然這樣,來到這裡就照這裡的規定吧!

臺灣人看簡體字常常覺得結構有缺陷,不漂亮。不過這裡的教育教人一筆一畫地寫字,寫出特殊的美感,我收學生手寫的作業來看,字都寫得很工整漂亮,不要說比我臺灣的學生字漂亮,我的字批改下去相較之下也不好看。但我的字在臺灣是算工整清秀的啊!怎麼會這樣呢?

我只能說這看得出來這兒的小學老師教筆畫教得很認真,要求很嚴,學校旁邊小村莊有所小學牆上掛的標語是「一筆一劃寫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各級學校可能還有不同的方式來鼓勵學生把字寫好,上回校慶時,我看到布告欄上學生抄寫許多古詩詞或慶祝校慶的文字,有許多是我認識的學生,看到他們漂亮的字貼在一整排牆上,霎時我對「簡體字不如正體字美觀」的刻板印象就消失了。

我覺得字的美感是靠一代一代的人去實踐、去體現,我們不能拿著古代書法大師的字來說「正體字比較漂亮」。如果我們自身不好好教正體字、寫正體字,即使我們以為自己傳承到了古代文化精華,但拿當代的手寫字來比較,簡體字會比正體字美觀。

我自己寫得不夠好是因為小時候寫字慢功課多,為了要趕快把功課寫完,那美觀就暫且不管了。我那時還誤以為小孩子寫字本來就不會太好看,等長大了字自然就會好看。沒想到小時寫字是基礎,那時沒寫好寫漂亮,後來也不會太好。不過等我國中學英文時已經有所體會,因此我英文字學得很認真,而且當年學得是書寫體,很多字我都認真琢磨過角度、結構,我國中同學就有人笑我說怎麼英文字寫得比中文字還好?現在我右手過了形塑字體的時期,偶爾練習左手寫字,慢慢的、一筆一劃的,只要不趕時間,寫得居然比右手漂亮,真令人驚訝!

字寫得好,可以讓人心情變好,甚至這樣的心情還會傳遞到看的人身上。曾經看過臺灣新聞報導說,某人交通違規被警察抓到,他很生氣,爭了半天還是拿到一張罰單。他原本火很大,但一看罰單上的字龍飛鳳舞非常漂亮,他瞬間怒氣全消,還對警察表達敬佩。記者深入去採訪,那警察說原本字寫得並不好,成年之後看哪裡有人教硬筆字,於是他就去報名學習。練字過程中讓他急躁的性情緩和下來,沒想到還能讓受罰的民眾也不再生氣,真神奇,也真令人敬佩!

我今天覺得大陸這裡的人寫字比較漂亮,那就接受把字簡化了嗎?

這我想從實用的角度來談簡體字的問題。簡體字過於簡化,因此許多字的結構都很像,例如「言」字邊與「水」字邊就容易混淆,你省了書寫的幾筆,卻增加辨識、解讀的困難,值得嗎?我曾經在一所大學外面的圍牆上看到一標語「本圍牆没有攝影裝置,君子請自重」之類的話。當時覺得很疑惑,你沒有攝影裝置應該不需要特地公告周知然後要別人自重,這樣會比較好嗎?我帶著疑惑一直走,後來看到第二個同樣的標語,仔細過去打量,忽然瞭解到那不是「有攝影裝置」,而是「有攝影裝置」。

我的期刊「繫心活」也曾被大陸朋友稱之為「繫心話」,原本我用「活」是想點出這個期刊能給人靈活、創意的感覺,但被叫做「話」則讓人覺得好像是絮絮叨叨地講個不停。或許也有點吧!但這不是我的重點本意!連印刷的字都容易讓人誤認,如果手寫那就更容易產生誤會了,這裡都沒人反應嗎?

此外簡體字還把許多同音近似字大量合併也容易有誤會,例如「干」就同時是「乾(gān)」與「幹(gàn)」的規範字。我給學生資料要他們回去看,綜合所查上臺來報告,學生一臉認真地介紹「克隆技術是利用乾(gān)細胞……」什麼?我趕快問他們「樹幹的幹(gàn)、幹部的幹(gàn),難道這兒念乾(gān)嗎?」原來「干」在這裡是破音字,有的時候念乾,有的時候念幹。我跟他們解釋,克隆技術用的是「幹(gàn)細胞」,不是「乾(gān)細胞」。

然而後來我在某次聽人演講中,一位非科學領域的學者提到尖端技術的時候也是稱之為「乾(gān)細胞」,又讓我嚇著。這讓我很好奇這樣的「乾(gān)」「幹(gàn)」混淆會不會對科學的學習、理解產生影響呢?這似乎有待深入研究。

另外簡體字會讓許多字的外觀很像,譬如說「無」就變成了「无」。這跟「天」有點像!不知道這兒會不會把「天籟」跟「无賴」搞混了?可能有人會覺得二者「籟」、「賴」不同,是我自己沒認真辨認,存心抬槓。但「天線」跟「无線」、「无限」跟「天限」、「天文」跟「无文」這些你分得清楚嗎?「天作之合」不知會不會看成「无作之合」?「他是個無法無天膽大妄為的人」不知道會不會被看成「他是個无法天天膽大妄為的人」?此外簡寫的「無」也跟「元」有點像,不知道「无氣」跟「元氣」是不是容易區分?

除了在現代生活溝通中的實用性問題,大陸人如果要回頭看古代的典籍,隔閡也會比臺灣還大,因為很多字都改掉了。有個笑話說有名研究生去圖書館查《後漢書》,但這兒的規範字是「后汉书」,結果學生看到原典反而不認得,這樣恐怕會阻擋文化的傳承吧!

這裡最近就有篇報導說中國人去逛韓國的故宮,非常容易認得裡面的匾額、書籍內容,簡直像回家一樣,但韓國人反而需要翻譯,因此取笑他們有文化斷層。然而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一代學簡體字的中國人想看傳統的典籍文物,還是有很大的鴻溝有待跨越。報導說韓國現在要重新教導人民學習漢字,我則希望大陸這裡也能重新看待傳統漢字,相信在這裡一筆一劃的紮實教育下,下一代絕對能夠學得好複雜的傳統漢字,也能在學會之後自我檢視、自我省思、自我傳承傳統中具有價值的地方。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1238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