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繫心活第34期--寧德報恩寺
2018/10/17 11:09:07瀏覽258|回應0|推薦0

來到寧德第一晚問旅社哪兒有素食?櫃臺介紹我去附近的報恩寺,不過那兒只提供中餐,沒有晚餐。因此第一餐我去附近街上逛,買了兩根油條和一些水果將就一下。第二天到醫院體檢,隨便吃點東西,晚上回來又是油條,我一邊吃一邊想,不知道體檢的血脂肪會不會太高。

之後搬到新校區宿舍有點遠,校園中許多店還沒開,就只能隨便吃,等到第六天回到舊校區辦事,我鐵下心一定要過去報恩寺吃頓飯,但午餐前遇到其他同事。原本我以為跟他們說我要吃素講完就再見了,沒想到全部的人都願意跟我一起過去,因此我們就像去那兒開見面會一樣,大家聊了很多。

吃完怎麼算錢呢?隨喜!有人打聽到一般行情,非常便宜,讓人不好意思。之後我若上課去舊校區就會過去報恩寺吃完中餐再回來,隨喜的錢就略加些。

報恩寺環境很清淨,我用餐前沒事就隨便逛逛,四處認認菜園的菜,或者自己拜佛、繞塔、靜坐,讓心定下來,感覺很不錯。那邊張貼的海報有些與寺院、佛教相關的介紹,這兒就我整理所知道的內容,在這兒轉介紹一下。

寧德的報恩寺原本背山面海,有人說那兒後山石頭安排起來左鐘罄右木魚,恰是佛殿的佈置擺設,是天然的大殿。根據地方縣誌記載,建寺的年代可以遠溯唐朝咸通年間(唐懿宗年號,西元860~874年,唐朝倒數第四位皇帝)。唐宋時期,報恩寺因所在位置處於閩浙交通要道——朱溪官道旁而香火鼎盛,然而到了南宋寶慶年間(宋理宗,西元1225~1227年)一位地方官員覺得此路崎嶇遙遠,因此另修白鶴嶺道,南路因此日漸荒涼,報恩寺也受到影響,由盛轉衰。

到了元朝則因為朝廷對佛教的扶持,因此報恩寺仍可保持著一定的規模,元末紅巾軍之亂攻打到寧德時,大批縣民來報恩寺避難而免於被殺,可見其規模之大。但出家人如何保護縣民呢?聽說當賊軍要攻打寺院時,寺外六石無故漫天飛舞,賊人驚異而退,至今當地仍留有飛舞石為一勝景。

然到明朝成化年間(明憲宗,西元1465~1487年)一文人前來時卻留下「寺小青山裡,田荒碧海吞」的詩句,此時規模想必大不如前。到了嘉靖十七年(明世宗,1538年),寧德縣誌還留下報恩寺已廢寺的紀載。

報恩寺沉寂兩百年多後,到了乾隆元年(清高宗,1736年)皇帝下令寺產需歸僧人管理,此時來了若干位出家人化緣重新在舊址旁邊架起數間房宇並贖回週遭田地,寺院又逐漸恢復教化功能。咸豐年間(清文宗,1851~1861年)村裡有信徒捐地捐錢重修寺院,建築硬體上更顯興旺。但是民國期間(1912~1949年),曾由居士擔任住持,這似乎又反應了時代變遷下僧團的變化。

新中國建立之後,報恩寺當時的住持受到牽累而被槍決,此處也被改為寧德縣畜牧場,等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寺產才歸還民間。村中有居士長期持齋奉佛,此時發願重修報恩寺,當時雖然農村經濟不發達,但村民很受感召,許多信眾投入勞力,一起把殘破不堪的前殿後堂慢慢修復,重塑佛身。

過去曾有段執行「以寺養寺」的政策,由他處的住持一起統領此處,這兒則成立佛教木製品加工廠,大家秉持著「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努力生產,但加工廠始終沒有起色,兩年後停辦。僧人則回歸到修行本業,等待時機。

1998年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改善,地方政府的領導方針也重視古寺,報恩寺遂得到機會購回原屬寺院的土地,重修山門、放生池,重建鐘鼓樓、大雄寶殿、圓通殿、齋堂、淨業院綜合樓等處。我進去看的時候此寺院廣宇閒庭已有規模,而角落仍可見唐代的八角型石柱、覆蓋式柱礎、石塔等寺院結構遺跡,以及生活用品石槽等廚房洗菜的設備。寺院在擴建時也陸續挖掘出歷朝歷代的珍貴文物,讓人體會此處的深厚文化底蘊與歷史興衰。

有回走著走著,忽然發現正殿廊廡旁邊有個舊大殿,那兒佛像桌椅拜墊雖舊,但整理的乾乾淨淨的讓人歡喜參拜,裡面穿過幾道門還有地方有條不紊堆積著劈好的木柴,旁邊有幾個舊灶正用小火煮東西。似乎寺方煮好吃的東西是為了結緣度眾,他們自己吃用是可以沿襲傳統、安於簡單。

現在這裡不僅有數項硬體建設大舉進展,他們也在今年依據佛律舉辦第一屆的結夏安居講課,為居士信徒講解淨土、戒律等經論,聽說前來聽講的人相當踴躍。

本來我初過去看人不多,但吃飯的時候會突然湧現一批人,以為寺院專以辦素食餐吸引人那就很可惜。但就在自己也被素食吸引的情況下前來認識這一方,體認到這兒常住師父與信徒維持佛制的用心,無意間看到這裡以「建寺安僧,修學弘化」為宗旨,寺裡還會把年輕出家眾送往各地佛學院學習深造,很受感動。

結夏安居講課是從農曆的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我過去的時候剛好結束。有次週五我請問那兒的人週六是否有課可以聽,一位出家人指引我去哪裡報名,隔天週六一早剛好是新的課程開始。

新的課主題是基礎佛學,這是為裡面的志工來講課,來聽的人沒有之前多,但住持師父很希望大家不要輕忽基礎的重要,也要了解這是要把各經論當中基礎部分擷取出來介紹,能夠協助大家快速融會貫通佛教精神,並且希望大家不僅是聽講,還要能實踐,這樣進到任何一個寺院或到任何地方展現出來的都是如法如律的學佛人,而走到社會在團體當中也是進退有禮、樂群合作的一份子。

第一次上課先瀏覽大綱,內容主要是講孝順父母。這四個字誰不知道?但在現在的社會已經不容易聽到,許多孩童在現在教育中被鼓勵追求自我、表現個性,心很粗放,對父母的照顧沒有感覺、不知感恩,更別談回饋,這裡則要細細的帶領大家對父母衷心地感恩,因為心思細了,學佛才能學到心裡去。

上課還把大家分組,每組要有學習委員、生活委員、紀律委員來關心大家在學習上、生活上的情況,也維持上課記律,並利用最新的社交軟體讓彼此能夠多交流,除了週末之外,還說要在周三晚上也用社交軟體上課。看大家這麼有制度的聯繫關心,互相提醒精進用功,讓我嚇一跳也很慚愧,我不是志工,真要繼續參與嗎?

老實說這兒中午有好吃的素食餐,才是讓我願意過來的一大動力。

那邊的素食有什麼呢?是不是都是素魚、素雞、素肉、素火腿等大餐?

不是的,那兒鮮少有這些加工食品,而是青菜、豆腐、豆干、菇類、海帶,……菜非常多又好吃,可以吃到食物的自然原味與各類營養。而即使是同樣的菜,例如蘿蔔,都可以藉由不同的方式,燉鹵、煮湯、醃漬,展現出不同的口味。或許有人一聽便想提醒應該少吃點醃漬東西,不過那兒的醃漬似乎是傳統方式,感覺沒加太多化工物質,吃起來天然可口,不用擔心。

農曆八月初一那天,我中午到時發現廣袤的停車場都停滿車子,許多人拿著香四處參拜,平常關著的新大殿門此時敞開,我趕快湊過去問能否進去禮佛,禮完佛之後詢問初一的活動,原來那天九點開始有法會,附近許多信眾都會自動過來參加,這次我錯過了,或許等農曆十五中秋節再過來看看。

信徒拿著香四處拜,有的地方有香爐對應著佛像,那是拜佛,有的就看不出在拜什麼。慢慢詢問才會了解有些是拜古物,那兒有唐朝留下的兩座佛塔,哪裡又有宋朝留下的文物,信徒藉由上香表達對這些文物的尊敬。

佛教雖然名屬宗教之列,但其實它不算宗教,而該屬於佛陀的教育,一種教導人學習覺悟、正念、清淨的教育。有的人難免會從宗教的角度來祈求保佑,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發心來學習佛菩薩的慈悲、智慧,讓自己能善於面對周遭的一切。

佛陀離我們現在已經兩、三千年,但幸好仍有佛法僧三寶住世,為我們傳遞這些教誨,讓人在擾嚷塵世中能有方向,不至迷惑痛苦。這座千年古寺,當年背山面海的「海」已經成為新市鎮,當年過於崎嶇遙遠的山路則變身為市鎮中的主幹道,寺院也用自身的興衰來說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在歷史長河的投影中,加深了佛法意涵的深度與說服力,也呈現出修行人的願力與行持,即使歷經險惡,仍以護教愛國為教化的主要目標。

自己離開家鄉前往一處新地方工作,很幸運遇到一處可以提供人吃素靜心的地方。或許有空還是過去聽課,多薰習相關內容,藉此表達對寺院重視基礎佛法教育的支持,也練習熟悉當地的社群軟體,善解其他人的想法做法,希望自己能慢慢融入這裡。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11800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