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4/30 16:09:25瀏覽283|回應0|推薦0 | |
在南非的行政首都普勒托利亞(Pretoria)的郊外自然保育區有一座紀念白人,特別指布爾人(Boer,意思為農民,荷蘭語)在南非這塊土地上辛苦遷徙開墾的紀念建築,先民紀念堂(Voortrekker Monument)。 1652年荷屬東印度公司派出一隊官兵到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設船運站,鼓勵移民,在當地蓄黑奴來經營農莊,到了18世紀時開普(Cape)的白人人口自然增加,主要以荷蘭、德國、法國的人為主,當時農產品產量過剩。 等到1815年拿破崙戰敗之後,開普成為英國屬地,原本布爾人願意接受英國的統治,但旋即不滿其自由政策,尤其是要釋放黑奴之事。因此從1835年至1854年間,原本居住在非洲南部沿海的布爾人開始往內陸大舉遷徙,他們標舉著是要「追求自由、自治」,為了要主宰自己命運,北上尋找新的天地。當時移民的人數多達兩萬人,包括了男女老少以及所畜養的奴僕,彼此雖互相照應,但後來意見分歧,因此分開成不同路線,各自去面對不同的自然環境與當地族人的挑戰。 到了1888年,布爾人在這塊土地上拓荒有成,慢慢有人提議應該為這次大遷徙建立一個足以屹立千年的紀念堂,因此就成立一個國家級的委員會來負責設計與募資。設計的理念是包含遷徙的故事,並能反映出當時的生活以及傳統的非洲象徵元素,同時表達出對上帝的虔誠信仰。 從外觀看這是一個40公尺立方的方形花崗岩建築,內部有很大的圓形中空廳堂,中間底層擺放了一個空棺,表達對當時犧牲者的紀念。空棺上面寫著「南非語」(Afrikaans,或稱為南非荷蘭語,也有人稱之為布爾語)「ONS VIR JOU, SUID-AFRIKA」(意思是Our selves for you, South Africa, 南非,我們都是為了您)。 大廳的頂端有個中空的洞,每年的12月6日的中午陽光會由上直射下來,照在石棺上。那一天正是1838年血河戰役(Battle of Blood River)的紀念日,設計師用這樣的方式來象徵上帝的恩典與祝福,期待後人能永遠記得先人的努力,弘揚拓荒的精神,同時也祈禱紀念堂能平安穩固。 在紀念堂底層還有一把火苗,那是在1938年的大遷徙百年慶典中全國青年人接力傳遞火炬所分出來的一小把火,它在展示廳中一直點燃至今從未熄滅,也是象徵文化的傳承與對那個時代的紀念。 大廳的四角有四位先民領袖的花崗岩雕塑,而正門入口則是一位母親和兩個孩子的雕像,用以表徵大遷徙時婦女和兒童的地位,在那艱苦的年代,看似柔弱的人也展現出最大的韌性,成為戰爭的後援、農牧的主力,他們是文化傳承的主角,更是上帝恩典的見證。 廳內還有歷史故事浮雕,從先民徹離開普為始,翻山越嶺、戰爭、談判、謀殺、建立教堂,一直到殺死祖魯國王,簽署河沙公約為止,先民的生活才逐漸安定,而浮雕也生動地呈現出當年的故事,讓後代遊人即使對這段歷史不瞭解的我也感受到許多張力。不過歷史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省思,我不免好奇,不知道祖魯人會從什麼角度來看這樣的歷史,來看這樣的一個地方。 整個園區的圍牆是由大理石、花崗岩和水泥構建的牛車陣,總共有64輛,這正是當年血河戰役中的牛車數量,布爾先民當年在作戰時習慣將很多牛車圍成圓形陣營,構成了傳統的防禦機制,而今也象徵著對先民紀念堂的護衛。 站上廳堂頂端,往內可以看到空棺,遠眺則可看到週圍的自然保護區,裡面偶爾會有野生動物徜徉,隱約還可看到總統辦公室所在地的聯合大廈(Union Building)。這是個複雜的地方,數百年的光陰眨眼而過,偌大的空間留給人無盡的反思,現在似乎是反省這些先民在為自己爭自治、爭自由時,把其他人種放在哪裡的時候了。 2013年,這裡的正門前新設立一個藝術品「QUO VADIS?」這是「你往哪兒去?」(Where are you going? )的拉丁文。該藝術品緩慢地旋轉,不同時間去看都不一樣,似乎也正呼應遊客如我的心裡聲音,「對於這兒的展出,該從哪個角度來參觀?而南非這個國家又準備往哪個地方去?」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