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06 11:12:34瀏覽163|回應0|推薦0 | |
用對地方 用對時機 作者:張之傑先生(科普作家;科技史研究者) 惠施是莊子的好朋友,他學問很好,莊子稱讚他「其書五車」,這就是成語「學富五車」的由來。 惠施研究名學(相當於邏輯),喜歡推理,莊子是道家人物,主張自然自在。莊子在著作中經常提到惠施,可見兩人的交情非比尋常。 惠施學而優則仕,當上魏國宰相。有一天,惠施對莊子說:「魏王給我一種大葫蘆的種子,我種下後,結的葫蘆容量有五石(約六百斤)。用來盛水,它不夠堅硬,一搬動就裂了;把它剖開來做瓢,又不夠深,裝不了什麼東西。這葫蘆大而無用,我把它摔碎了。」 莊子說:「什麼大而無用?是您不會用嘛!我說個故事給你聽:有位宋國人世代以漂洗絲綿為生,他家祖傳一種藥,擦在手上,即使冬天浸在水裡,也不會龜裂。有位外地人知道了,願出兩千兩黃金(銅)買他的藥方,這位宋國人召集家人商量:『我們世世代代漂洗絲綿,也賺不了多少,不如賣給他算了!』那位外地人得了藥方,拿去遊說吳王,適逢越國來攻,吳王派此人為將,冬季與越國水戰,吳軍擦了那種藥,手腳不會凍裂,因而大勝。凱旋歸來,吳王封給此人土地,當了大官。 「同樣的一種藥,有人用它得到國王封賞,有人只能用來漂洗絲綿。如今您有五石大的葫蘆,至少可以繫在身上,用來在江湖中游泳啊!而您只想到用來盛東西,未免太死心眼了吧!」 惠施說大葫蘆大而無用,莊子認為不是沒用,而是他不懂得用。莊子不是說嘛,即使一時想不出有什麼用處,至少可繫在身上當游泳圈啊! 因此,有沒有用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東西如此,人尤其如此。記得小學時,有位同學特別喜歡爬樹,他能從這棵樹爬到另一棵,矯健地像猴子。老師訓戒他:「你以後又不當賊,學爬樹幹什麼?」有一天,升旗升到一半升不上去,繩子在滑車上打了結。這位同學也沒向老師報告,一個箭步跑上升旗台,飛快地攀到旗桿頂上,輕而易舉地把問題解了。 有位朋友向我抱怨,說他弟弟不學好,都三十多歲了,還得靠父母養活一家大小。這位朋友越說越氣:「我這個弟弟廢物一個,沒半點用處!」真沒用處嗎?我反問這位朋友:「要是你沒弟弟呢?」他說,他就得和父母同住了。這位朋友的妻子和婆婆一向合不來,他若有所悟地說:「弟弟還真有點用處。」 其實,這位朋友的弟弟豈止對他「有用」!他弟弟是么兒,他父母能少得了他弟弟嗎?他弟弟是他弟媳婦的丈夫、兩個侄子的父親,這些親人能少得了他嗎? 機關團體也是一樣。我們很難說誰有用、誰沒用。多年前我幹過公務員,上任前一位同學打電話給我,他說:「到了公家機關,你可能覺得某些人尸位素餐。要知道,老闆要人幫他做事,也要人幫他當官。你只能幫他做事,你不能看不起那些幫他當官的人了。」 這位同學的話是至理名言。後來發現,豈止公家機關如此,一些衙門化或不上軌道的私人機關也是如此。老闆需要各色各樣的「人才」。社會之所以多采多姿,就是因為「人才」的多樣性。明白了這一點,對很多人事問題就可釋懷了。 莊子所說的不龜手藥,那位宋人只能用來漂洗絲綿,那位外地人卻用來取得封地,同一樣東西,用到不同的地方,結果天差地別。人也是如此啊!當年韓信投奔項羽,只給個基層小官,投奔劉邦,拜為大將。當韓信出人跨下,受盡委屈的時候,有幾人想到他會飛黃騰達? 我們千萬不要小看自己,我們可能就是未發達前的韓信,或是未發現大用處時的不龜手藥!只要耐心等待,總有脫穎而出的一天。 您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吧?赤壁之戰前,劉備連個固定的根據地都沒有。但劉備深知,上天會給他機會的,重要的是自己是否做好準備。他聽說有位能人叫做諸葛亮,於是「三顧茅廬」,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 上天會給我們每個人機會,讓我們打起精神,積極地準備吧!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