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2/11 23:10:39瀏覽818|回應2|推薦44 | |
Magical bridge playground 之旅心得 (文:editor) http://disable.yam.org.tw/node/460 一年多前,因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邱春瑜老師的分享,我驚訝看見原來我心裡的那個夢想是真的存在的: 有一個能夠讓我二個截然不同需求的孩子在一起玩的地方。 或許因為台灣傳統的文化氛圍,讓我不敢再多奢求與生活品質有關的需要,往往社會的氛圍壓抑我們父母只能求得孩子的生存權而無生活權,但這個地方是我心中一直以來不敢說出來的夢想。 而且這樣一個playground的創建是來自一位身心障礙的母親不間斷的努力,或許有更多理由是因為這位「母親」的緣故,讓我對Magical bridge playground有著「一定要帶著孩子們親自去玩玩」的宏願 。 去年在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台北市融合式遊樂園」設置諮詢會議中,與Olenka透過網路視訊交流Magical bridge playground共融樂園的創建經驗,我看著她本人的樣子和聽著她的聲音,心想「她就是一個平凡溫柔的母親而已啊,到底是什麼力量讓她堅持做這件事情一直沒有放棄呢?」這個疑問一直在我心裡繚繞,直到今年七月我終於有機會得到解答。 當我的先生決定2016年的暑假帶孩子們去趟美西自助旅行後,位於北美Palo Alto的「Magical bridge playground」就是我們行程中重要景點之一 ,原本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安排一個下午過去玩,但是實際上,我們分別在7/4下午、7/6上午去了Magical bridge playground,因為太好玩了,就連我的小兒子都玩不膩,在Magical bridge playground的時間裏,看到他一直說「好好玩喔!」。 因為我女兒小米是極重度腦性麻痺合併頑固型癲癇的孩子,小兒子則是一般健康的孩子,每次帶孩子們出去玩,常常能讓小米玩的遊樂設施,有時候對小兒子這樣年紀的孩子而言會太無聊(限制很多),但這次在「Magical bridge playground」,一個小米能玩的地方,連小兒子都說好好玩,而且還有這麼多一般的孩子在當中,真的很不可思議! 7月6日當天,在好朋友的陪伴下,我們有幸與Olenka在Magical bridge playground見面,Olenka的團隊夥伴在入口處特別為7/5生日的小米唱生日快樂歌歡迎她,送她好可愛的小禮物,讓我們全家非常驚喜與感動,這真的是最棒的生日禮物了! 而當我見到同為母親的Olenka時,我心裡好激動,不但上前緊緊擁抱Olenka,眼淚也馬上奪眶而出,眼淚中除了感謝她特別與小米見面外,也有一種見到一個自己心中「強人」的激動,為母則強的力道真的在Olenka生命中是最好的見證。 我開口的第一句話竟然不是謝謝而是「 妳怎麼都沒有放棄啊?」,現在想想真太失禮了。Olenka似乎也了解我的激動,她穩穩地回答我『對的事,做就對了』 (當天太激動了,只記得這個關鍵字),這個答案好有力,也真的無懈可擊。 在台灣,不少身心障礙的父母,包括我自己,越來越退卻,越來越不敢堅持到底,而Olenka用一種溫柔而堅定的態度給社會上了一門重要的課—「共融」是所有人所需。 第一次走進playground,一個大樹屋有平緩的坡道,行動不便的孩子能夠進入到視野較高的樓面,和往常遊樂園玩耍的經驗不同,這次我就能很自然地推著小米登上樹屋,而不是只能望樹屋興嘆的狀態。 以往,為了遷就沒有共融的遊樂設備,二個孩子很難真的「一起玩」,但在「Magical bridge playground」,爸爸推著小米的輪椅,緩緩將她融入一個旋轉的遊戲設施中,設施中除了輪椅能直接進入使用外,還有其他的位置能讓一般的孩子和小米「同時、同地」在一起享受旋轉的樂趣, 一個簡單而又重要的「一起玩」就這樣自然的發生了,而其他不相識的孩子就這樣和小米一起玩旋轉的遊戲…我的天啊 ! 眼淚都要飆出來了! 由於小米的肢體能力非常不好,她連抓握、坐姿挺正的能力都沒有,因此她從來沒有機會能自己玩盪鞦韆,尤其是同時和弟弟在鞦韆區一起發出「呀呼~~~~」的歡呼聲。在「Magical bridge playground」裡,為有需要的孩子設置了較大的鞦韆椅,加上安全扣環把手,小米就能單獨坐在鞦韆以上,此時旁邊有好多個孩子和她一起”呀呼~~”的享受擺盪的樂趣。 小米玩盪秋韆
共融的意思不是只為「某一種需求」的人著想,而是「為最多數人能同時使用著想」,或許有人會說這個playground少了輪椅直接登上鞦韆的方式,當然若是playground土地使用面積夠大、經費再多一點,我想一定有更多需求能被滿足,然而我看到「Magical bridge playground」所要帶給孩子和社會的不只是「單純一起玩」的實體模式,而是讓還在質疑「為什麼要一起玩?」或「一起玩真的比較好嗎?」的質疑有個眼見為憑的驗證! 後來我們進入一個非常特別的感應式豎琴區玩,坐在輪椅上的小米突然感覺到怎麼她的移動是有聲音、而且前進後退的聲音都不一樣,Laser Harp(感應式豎琴)乍看之下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一進入感應區,優美的音律因著移動的感應而有不同。這時候輪椅的移動就不再只是移動,而是讓小米感覺到她的移動是有意義、有不一樣的感官呈現。 下午,我們和好朋友一家人在playground玩了三個小時,朋友的兒子和我的兒子都是一般健康的孩子,倆人玩到天色已暗而捨不得地離開。我的好朋友告訴我:我終於知道為什麼要設計一個這樣的地方。她看著小米開心、我們夫妻好開心、她的兒子也開心,每一個人都這樣開心,她懂了,身為一般健康孩子的父母說出這番話,我真是欣慰, Olenka 說她們團隊一直在做的事就是讓更多人明白「共融」是對每個人都重要也值得的事。 由於玩不過癮,7/6上午我們再次造訪Magical bridge playground,並且非常幸運地能和Olenka一起午餐,午餐的餐廳就在playground旁,餐廳的員工也有身心障礙者在服務客人,Olenka的團隊期待不只玩樂的地方是共融,就連「用餐」、「工作」都要讓不同狀態的人一起進行。 我們聊了許多身心障礙父母的想法、擔憂,不論國籍,身為父母的我們都一樣,擔憂父母老了孩子該怎麼辦,不過慶幸的是,我們都不是只坐在這裡抱怨的父母,我們還分享了對未來的盼望。 不論是在台灣或是美國,社會氛圍裡對於身心障礙家庭的看法依然停留在「留在家中好好照顧即可」的觀念裡,也依然有許多身心障礙的父母、甚至家族成員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因此當像Olenka這樣的母親站立出來向社會疾呼時,特別辛苦,需要更長的時間改變政府官員的想法和社會上的價值觀。 這一趟Magical bridge playground開眼界之旅,不只讓我的二個孩子真實的在一起玩,也讓身為父母的我們更有對未來的盼望,親眼見到這些美好不是讓我對台灣的不足灰心,而是讓我們對台灣的未來更有盼望、更有信心,因為這是件真實可行的事,台灣必能做到,因為『對的事,做就對了』! 文末特別感謝我的二位好朋友(林美伶 Mei-Ling Lin)(汪嘉玲 Caroline Wang)分別空出時間和我們一起在Magical bridge playground玩耍野餐。(本文照片與影片由作者提供)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