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喜樂隨行
2013/09/16 00:02:49瀏覽292|回應0|推薦0

日前閱讀《瑜伽師地論》一書,一開始隨意翻閱,後來幾番咀嚼越覺有趣,也覺得受益良多,從中找到自己修行盲點的調整方法,有種法喜的平實感,日後逐一摘錄重點跟大家分享:

 

 

緣起(節錄出版說明)

 

唐朝玄奘大師西行取經種種毅力過程令世人震驚,然則攜回的諸多經典之中,有一印度一百多歲的戒賢大師專為這位東土大唐玄奘法師傳授殊勝的佛法精髓《瑜伽師地論》內容共分十七地,從五趣雜居地,到天人之際、到聲聞地、緣覺地,直到十位菩薩地的五乘道,包括開始學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過程方法,也是公認學佛修持首要必讀典籍。

 

 

分享一、「云何世間一切種清淨,當知略有三種: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

 

第一是「得三摩地」,就是;第二是「三摩地圓滿」,就是出家、在家學佛,不管顯教、密宗,各種法門的修持原理,這本經典(此指《瑜伽師地論》。) 裡頭都有;第三是「三摩地自在」,定境界達到圓滿就會具足六種神通,但是三摩地境界自在了沒有?沒有。因為那是最高境界,也就是要入出世間定,換句話說也就是要禪、淨、密,無一法不通,任何境界都能夠「三摩地自在

 

 

分享二、「復有三種,謂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

 

       修定境界的三種相:「喜」、「樂」、「捨」,並且實際舉例說明,有些人根器不同,一學佛,一修行哈哈一笑,一歡喜(歡喜心)就得。而且他總是喜相;不像我們打坐起來,滿堂死相。有些人一修定,生理上就得樂,有些人一修定就入捨相,一上來就空,這些都可以進入定境,無論修顯修密,任何一宗派都是一樣的。密宗後來叫做樂、明、無念。 「喜」、「樂」、「捨」又叫 空、樂、明

 

         

    以上摘錄《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上集,南懷瑾先生講解,老古文化出版。

---------------------------------------------------------------------------

 

用以一種喜樂的心面對修行路上的種種,即使開發出來的神通相也不依止,因為這是度化眾生的方便但也得離覺受、離度化相,而能三輪體空;反之,更不應該為了沒有感受神通而搖晃修行的心,因為能真正徹底安住--如實修行就是一種幸福,心無所求、亦無所動搖,堅定這條路便是自在輕安。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1359&aid=853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