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心三觀 (上)
2011/06/18 11:24:20瀏覽566|回應0|推薦4
  天台宗獨創的觀心法要。「三觀」指空觀、假觀中觀。即於一心中修三觀,

觀圓融之三諦。又稱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所謂一心,是能
的心;三觀,是空、假、中的三智。圓觀的行者就介爾陰妄之一念,觀空、假
、中三諦時,所觀的三諦相即互融、非縱非橫,故能觀的三智雖各各不混其用,
但並無前後次第。
    

    
    三觀相即,能同時於一心中成立,故稱「三智一心中得」。語出

《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乃天台宗觀心法門中最重要的依據。此三觀雖各有

勝能,但同時於一心中得的狀態,是觀空非偏空,一念即圓空,是全具空、假、
三諦的空,能破三諦之相著,故說一空一切空。一空一切空,假、中無不空,

故破相之用,不只是局限於空觀,而是遍於三觀。觀假非偏假,亦即一念即妙假,

全具三諦之假,此假能立三諦之法,故說一假一切假。一假一切假,而空、中無
假,故立法之功,不可只偏於假觀,亦應遍於三觀。中者,非但中,觀一念即
是具德之中,此中諦能妙成三諦之法,故說一中一切中。一中一切中,空、假
不中,故絕待之體,不應只配於中觀,三觀悉是絕待之體。

    

    空、假、中三名,雖依其德用而分,但三觀皆破相、立法、絕待,其體唯一

互融,故於其一心中可以同時成立三智三觀。此一心三觀是天台宗之安心法門,
天台宗認為《法華經》〈方便品〉所說的佛知見,即此一心三觀而佛出世之

本意,即在於向眾生顯示三諦三觀。
  

     諦三觀之義,常見於諸大乘經典,但名稱正式出現於《仁王經》、《瓔珞

經》中。而三諦三觀佛出世本懷的說法,正是依據《法華經》所說。如
〈方便品〉云(大正97a)︰「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
出現於世。」又,〈壽量品〉佛知見三諦三觀為(大正9‧42c)︰「如來
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
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
  

    上引經文中非如非異的「如」,是如同、即之義;「異」是相異、即
義,因此說非空非有為非如非異。這是在彰顯離妄想染礙之空有,既離妄染而
如非異,故示能雙照空有。此即一心三觀之相,且是佛智,因此,初心行者能
修此一心三觀,亦能離佛之所離
 《涅槃經》〈迦葉品〉中說發心畢竟二不別,即是此意。
 

    關於一心三觀的理論問題,今人霍韜晦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中以為︰

「由圓融三諦,便可以在主觀上開出一心三觀禪法。依智顗,任何一法都可以

這樣『即假即空即中』的觀它。這種觀法,在時間上是無分先後,在格局上是包
含著對立、統一(用智顗的話來說,就是『非縱非橫,如伊字三點』),所以
不能單說觀或觀。它是雙觀,而且不止是平面的空有對立的雙觀,還有
上下交遍的雙觀,即對立而超對立。這樣的一個觀法,根本不能以理性形式
分解。『即假即空即中』的語言,正顯示了其中的弔詭性,所以智顗改名曰
圓觀』,目的即在絕一切分解之路,如此方能與三諦圓融的客觀真實相應。

 

    依此原則,智顗於是把一心三觀內容重加鋪排,使各種理(空、假、中)
於一心中得,各種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於一心中破,各種智(一

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或說三眼︰慧眼、法眼、佛眼)於一心中起,各
德(般若、解脫、法身)於一心中成,於是成一三觀、三諦、
三智(或三眼),以破三惑,成涅槃三德之論。
 

    (中略)諦、智、惑、眼、德都不能各自獨立而祇是思想上的入路,但不論

何種入路都是雙收雙遣而成一不縱不橫的關係,結果非達於圓觀不可。


 

一、〔參考資料〕:《摩訶止觀》卷五(上);
                  《止觀輔行》卷五之三;
                  《觀經疏》;
                  《維摩經玄疏》卷二;
                  《維摩經略疏》卷七;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三;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卷下。

二、〔參考網址〕: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http://127.0.0.1/accelon/homepage.csp?db=ency&bk=2&t=9753375&rr=63#2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1359&aid=5337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