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生參啥?
2014/02/06 21:48:51瀏覽407|回應0|推薦7

初三晚上讀《習禪錄影》一書,一翻書籤恰好正是南老師民國五十一年農曆正月初三參禪一大清早跟大家分享的妙語如珠,節錄分享~


 (上午六點十一分行香開示)

 

剛剛來,手腳未動,正好修行。老子說的「柔」字。孟子說的「夜氣」,心地很清明,如果天到晚保持平旦時的清明在躬(註一)

 

剛剛來,就參怎麼來的,真正用功夫的人無不是在此等處留意的。古人用功都修苦行,今人亦然。

 

宋以前有話頭而不參。(註二)

 

問什麼是佛?答心即是佛。問什麼是心?答不是心,不是佛。話頭分為兩類:

01、有道理可講,如念佛是誰等屬之。

02、無道理可講,如乾屎橛(註三)、庭前柏樹子(註四)

 

禪宗只講智慧解脫,自古以來無有不從定靜之中開悟的,祖師們說:不能開悟的修行去!如何修行?持戒、修定、求慧也。

 

嚴陽問:一物不將來如何?趙州大喝曰:你給我放下

 

嚴陽問:一物不將來如何放下?答:放不下挑起走!(此唐宋以上的路子也)

 

平旦之氣,不使有一毫不平之氣。孟子說養其「夜氣」久之,使其充塞天地之間。「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大丈夫當如是也。古人有在富貴場中悟道的,有在聲色場中悟道的,都不與釋迦佛同一路子。

 

「心即是佛」。什麼是心? 一、妄想心。二、與天地合一的心。「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不是妄想心,如果認為妄想心就是禪,大錯特錯也。

 

      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所現。這個有心動嗎?心在哪裡?參!放下放下!萬緣放下!當下即是。當你發脾氣的時候,是不是他?為什麼不清淨呢?寶誌和尚說:「大道常在前,雖在目前難睹。」沒有事,萬緣放下!上座!

 

 心得分享---

萬緣放下,然則萬緣皆是,每一段時空流逝更迭循環所促成的因緣,我們在此緣當中不斷向歲月人事等等萬般諸物學習,經年累月的歷練是生活點滴,慢慢轉換成為智慧。

 

註一:清明在躬,清明係指人的神智清靈;躬乃指自身之意;用來形容一人內心清淨、光明正大、意念明慧、思維清晰。


(一)、出處為《禮記‧孔子閒居》,參考自網頁「禮記 : 孔子閒居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原文參考網址:http://ctext.org/liji/kongzi-xian-ju/zh

原文: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嗜欲將至,有開必先。天降時雨,山川出云。

其在》曰:『嵩高惟岳,峻極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國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也。《禮記‧孔子閒居》


(二)、梁啟超曾說過:每日靜坐一、二小時,求其放心,常使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夢劇不亂,寵辱不驚;他日一切成就,皆基於比。

 

註二:宋以前有話頭而不參,正是離相清淨之意,前念已斷後念不生。

 

註三:乾屎橛

 

(一)、「佛門網 Buddhistdoor - 佛學辭彙 - Buddhist Glossary

http://dictionary.buddhistdoor.com/word/53628/%E4%B9%BE%E5%B1%8E%E6%A9%9B

禪林用語。原指拭淨人糞之橛(即廁籌),臨濟宗為打破凡夫之執情,並使其開悟,對審問「佛者是何物」者,每答以「乾屎橛」。蓋屎橛原係擦拭不淨之物,非不淨則不用之,臨濟宗特提此最接近吾人之物,以教斥其專遠求佛不知清淨一己心田穢污之情形,並用以打破學人之執著。〔五燈會元卷十五、無門關第二十一則、臨濟錄上堂〕

 

(二)、參考網址:《乾屎橛》,「聖嚴說禪 聖嚴法師著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87&cid=160&page=17

  問:有位和尚問雲門文偃禪師說:「佛是什麼?」雲門回答:「乾屎橛。」也就是清除糞便的木片。乍聽之下令人驚詫駭異,怎麼可以這麼放肆呢?雲門禪師的用意是不是想破除對立呢?

  答:禪師們就是要破除人的差別觀念。若從宗教信仰的角度看,說這樣的話實在是大不敬。在佛教的常識裡,佛的意思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也叫「大覺」、「滿覺」,是大徹大悟的偉大聖人。然而,這個解釋對修行沒有幫助,只能聽到一些知識和說明,起不了作用。若問佛是什麼,不必用抽象名詞或描寫的說法來解釋、介紹,只需直截了當告訴他,佛是無處不在的,不能用任何固定的一句話來說明。佛可以說是智慧慈悲的代表,也可以說他沒有什麼事要做,因為他已得大解脫,但只要有需要,他隨時出現,而且能以人或物的樣子出現。然而佛不是物也不是人,他為了幫助眾生,可以在任何現象中讓你受用。如果一個人可以因為一塊乾大便而開悟成佛,得到佛法的利益,佛也可以是一個乾屎橛。雲門禪師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也許正好在野外看到一塊人糞或狗屎,就隨口說佛是那個東西。一般人可能無法接受這種指示或觀念,但禪修者心中有很多疑問想立刻得到答案,如果禪師當下答非所問,並且給予非常強烈的印象,發問者會非常震撼,從驚訝中產生智慧的火花,或可因此而開悟。這是方法上的運用和手段上的便利,可以讓人的觀念產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從受人尊敬,應受崇拜的佛,一下子成為受人鄙棄的乾屎橛,在他心中會產生非常大的革命,他的生命可能從此得到新的開始。禪宗不傾向正面的解釋,否則隔靴搔癢無濟於事。其實禪宗並不常用這種方法,必須視情況而定,用得恰到好處才行。

註四:庭前柏樹子

 

(一)、 如下原文乃摘錄,一行禪師在趙州柏林禪寺藏經樓上的開示,1995年5月21日講于柏林禪寺藏經樓。

  我們已經有了足夠的茶,所以不必再倒茶了,請大家都坐下來。我16歲出家,至今已53年。聽說此地有13歲出家的,我想將來你們的成就要比我大得多。我在越南時教導過的幾代僧人,現在大多已經成了大和尚。

  在法國梅村,大約有50多位僧眾和50多位在家人。梅村分為二區,下區為大茅棚,女眾居住。上區與之相距三公里,為男眾居住。雖然相距很遠,但是可以經常聚到一起聽師父開示。在法國梅村,結夏安居時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大約600~1000人一起修行,男女僧眾以禪修的方式照顧自己的身心。冬天用三個月時間來研究佛經、修行。

  在梅村也種了很多柏樹,最老的是13年前種的,比起這裏的古柏來說年輕得像個孩子。我一看到這些年輕的柏樹就會想到正在成長的年輕的僧眾。他們長得很好,讓我感到清新愉快。兩年前,有一位17歲的英國女孩到梅村進行了兩個月的禪修。離開時,她依依不捨地到我那兒道別。她說她回到英國後會很想念梅村的僧人和柏樹的。她的憂傷被我發現,於是我問她:"在英國有沒有柏樹?"

  這是個非常聰明的女孩,當我正視她時,她微笑著說:"在英國我至少可以找到一株柏樹。""如果英國有柏樹,那麼你又為什麼要憂傷呢?"我繼續問她。

  "噢,我會盡力而為。"

  集體修行時,很容易觀照到生活的美,柏樹的美,周圍事物的美,這是共修的益處。當我們的念頭一直在過去或者未來時,就沒有機會觀照當下的美妙,也不可能好好地觀照自己。佛法修行的要點是:時時保持正念。正念,是要我們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要知道當下有什麼,發生什麼,那麼我們就會在當下欣賞到月圓、藍天、柏樹的美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流失在妄念中,會為未來憂慮,被貪、嗔、癡迷惑,認識不到當下的美妙。試著想一下,如果有三十個人觀賞美麗的落日,究竟會有多少人能真正欣賞到這其中的美妙呢?

  如果你只是站在那兒,讓念頭流失在憂鬱、嗔恨中,就不能欣賞到日落之美。要享受美妙的日落,必須切斷念頭的過去與未來,讓念頭融入當下。有一天,佛陀在他的弟子面前手拈一朵花,他的弟子非常想知道佛陀的本意,他們的念頭就流失到妄想當中去了,卻無法體會佛陀的本意。但是有一個人,他當時沒有拼命去想,因此他明白了佛陀手中的一朵花的深意他就是大迦葉尊者。因此當有人手裏拿一樣東西讓你看時,表明他想讓你看。如果你能夠不讓念頭流失在過去未來中,那麼你就會欣賞到他要你看的東西;否則,你就不會欣賞到任何美妙。正念,就是打掉妄念,讓心在當下。佛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生命就在呼吸之間。"以正念來修行即以正念來體會生活的當下,將正念融入生活。

 

曾有一個小沙彌不想以正念來觀照事物和自己,而他卻想真理是什麼,開悟是什麼。他不想去觀照自己及周圍的事物。當他飲茶時,他不去想他正在飲茶,而是想其他的東西或者事物。當他看到月圓時,也不去深入體會,不去觀想,因為在他的腦海中充滿著妄念。所以他和同修一起修行時,他沒有辦法以正念修行。小沙彌經過柏樹時卻不去深入體會,因而他無法欣賞到柏樹的美。他想開悟,但他的方式是經由思考、概念、語言、文字這些名相來琢磨,所以他根本沒有辦法去接觸事物的本來面目。

  小沙彌陷入了涅盤、佛性、輪回等概念的尋求中,思維這些問題。要瞭解佛是什麼,真理是什麼,就不要去執著于概念、思維、觀念。因為真正的涅盤、開悟的本質,不是以觀念思維所能得到的。很多學佛法的人喜歡觀念、概念這些名相,而不喜歡親身去體驗,去修證,因而無法真正深入觀照自身及事物的本相。真正的本相是美好的黃昏、落日,共修的朋友,美妙的柏樹。真理即佛陀手中的那朵花,那就是佛陀要告訴弟子的全部真意。當老師讓我們看庭前的柏樹時,是叫我們返照自心,觀照當下的心態,而不是纏縛於概念和名相。當你能夠深入觀察那朵花,能夠以正念在當下欣賞黃昏、落日、柏樹,就可以體驗到涅盤、佛性、開悟,便能體會到萬物的實相。如果遠離實相,即使你每天經過柏樹兩千次,也不會開悟。要想深入觀照柏樹是存在那裏的,必須要斬斷雜念、妄想、執著,返回真正的境界。正念就在你那兒,那麼你當下在哪里,當下究竟有什麼?發生了什麼?什麼是當下?如此觀察你才會真正見到柏樹。

    當你深入觀照柏樹時,你會見到落日嗎?會見到陽光嗎?柏樹沒有陽光便不能生長;你見到柏樹時,會看見雲彩嗎?雲彩不是柏樹,但雲是雨之源,沒有雨,則柏樹何以生存;通過柏樹,你會看見大地嗎?沒有大地亦無柏樹。你看到的柏樹,以致全宇宙的妙有都呈現於此。你觀照到柏樹時,就會瞭解到佛、佛性、涅盤,但柏樹不會壟斷涅盤、佛性。同時在花朵、落日、朋友中,你也會體會到這些。在我們修行的道場,與一般人的生活一樣,有掃地、吃飯種種事情,不同處是以正念來做。吃飯時以正念來吃、來體驗,如同體驗柏樹一樣。飲茶、掃地、煮飯時,都應深入觀照去做。要體會涅盤、佛性,並不是非要到禪堂才能體會,在生活中處處都可以體會

  六祖慧能大師沒有花費很多的時間住在禪堂打坐、念經,他以在廚房舂米、擔水、掃地來修行。如果問他有沒有見到庭前的柏樹,他會告訴你:我怎麼能避免不去見它呢?因為六祖慧能正念純湛,已超越各種觀念、名相,所以他怎麼會見不到柏樹呢?不只是當時趙州禪師的很多弟子沒法見到真正的柏樹,後來的學人也局限於名相,無法見到柏樹的本質。如果你能夠深入體驗這句話,就不必到庭前去看,不必來這裏聽開示,也不必到處參學,因為處處都有佛法。庭前的柏樹依然茂盛蔥郁,我們是否真正體驗到柏樹的本相呢?在趙州禪師那個時代,有一個出家人聽到這則公案,長途跋涉來請教趙州。很不幸,當他到達這裏時,趙州禪師已圓寂。他很傷心,但既然已經來了,就請教一下趙州禪師的大弟子吧!

  於是他向寺院的方丈請教這則公案。可方丈告訴他:"我的師父沒有說過這句話!"為什麼方丈這樣說呢?

  由於柏樹子的公案廣為流傳,很多人腦子裏在拼命地想知道到底『庭前柏樹子』是什麼含義。方丈為了讓眾生不受這公案的束縛,擺脫名相,所以說了這句話,使眾生從沉陷的名相中走出來,斬斷念頭,讓柏樹的本意、事物的本相顯現出來。這樣做即讓眾生不住於一切名相,去妄顯真,相近于臨濟禪師說"逢佛殺佛,逢祖殺祖。"

  要體味涅盤、佛性、開悟,只需要一株柏樹而不是整座森林,如果你無法認識一株柏樹的名相,那整個森林豈不更讓你迷惑嗎?思維無助於接觸事物的本來面目,必須深入觀照才行。明天早飯後,我們一起經行,來體驗禪、佛性,開悟和柏樹子的本質

晚安!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1359&aid=1099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