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21 04:55:31瀏覽1067|回應1|推薦19 | |
選戰開打壁壘分明,參選人手各自表述, 台上表演台下看戲,牽動一髮由己決定。 (社會現象類,解[ 所謂「自由而公平」的選舉除了在數量上以一種「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平等價值來表達之外,也須在質量上使議會代表的產生能儘量反應選民的意願。雖然代表在議會中的表現可以有相當的自主性,但是卻無法推卸其作為選區選民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從此一角度來看,候選人與選民的關係愈直接愈好,選舉制度的設計應當是以儘量能達此目的,以不阻礙或扭曲選民對候選人的偏好為原則。 其次,選民在投票的過程當中,除了對個別候選人的偏好表達之外,也應該有權利決定國會中政黨勢力的分佈情形,意即受到較多數選民支持的政黨應在議會中獲得較多的席次,因此,選舉制度的設計也應該儘量反映出此種選民與政黨之間的關係連結,而制度的選擇便成為如何最有效的產生這樣的政黨實力分佈。 然而,在理論上似乎可行,但在實際過程當中,選民卻經常必須在候選人與政黨兩者之間作相當程度的妥協。因為選民可能支持某位候選人,但並不見得支持該候選人所屬的政黨,或者選民可能只支持政黨的某一項政策,卻反對另一項。因此,對選民而言,也常是陷在一個兩難之中。更令人悲觀的是,如果選民在這兩項主要的功能考量之下尚且無法取得一個兩全其美的抉擇,將更無法在其他具衝突性的功能之間作選擇。因此,選舉制度的選擇不在於設計出一套完美的制度,而在於選擇一個較能減少選民投票困境的制度。(論當前國會選舉制度改革的一些問題■游清鑫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台灣的選舉給人的感覺就是政治人物秀,看著一些政治人物惺惺作態、揭人瘡疤,讓我們深刻認知到每每選舉的時候,就是人性本惡揭露的時刻,真是令人厭惡。台上的政治人物一直在批評他人的不是,或者相互叫陣,完全沒有談到政見,縱使有,也常是風馬牛不相及,完全與所參選的職務不相干,真讓人看不清到底他選上後要做什麼,難不成每個人都當總統?此外,不僅是候選人不談政見,大多數人也都沒在看候選人的政見,頂多是看候選人有誰,有哪個是認識的,或者知名人士,就投給他,很少是真正的全部看過。讓人不得不懷疑台灣人民的參政素質。)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