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08/19 23:02:13瀏覽566|回應0|推薦5 | |
清宮以乾清門廣場為界,分前朝後寢兩大部分。 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左右輔以文華殿和武英殿,為帝王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後寢以乾清宮、坤寧宮、交泰殿為中心,左右輔以東西六宮,是皇帝和后妃們居住及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也就是說以交泰殿為界,之後的坤寧宮以及東西六院絕對禁止除了皇帝以外的男人出入。即使禁衛軍值守亦以環繞這座大宮院為主體進行"環繞式"的守衛,絕不能以任何理由出入後寢。 康熙朝的後宮還有個有趣現象。 談談終其一生帝之后妃群轉遞現象。 首先分析自康熙朝以降蒙古籍的后妃人數為何急遽下降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清初滿蒙聯姻的現象十分頻繁,可以說滿族的后妃福晉十之八九來自內蒙;而蒙古的王公貝勒亦遵照盟主後金的指示,娶妻皆娶當朝權貴女子以示效忠。 當中鼎鼎有名者即順治帝的母親孝莊皇太后(諡號,非尊號),她的本名叫做本布泰(亦稱布木布泰),不是大玉兒;同時她的丈夫皇太極最愛的不是這位本布泰,而是她再嫁的姐姐海蘭珠。 不過這位不怎麼得寵的永福宮莊妃自16歲起一連生三女,一直到25歲才生下唯一的兒子福臨(滿語ᡶᡠᠯᡳᠨFulin),亦即漢語有福之意,很有趣!剛剛好滿漢文的音和意思都差不多,這是題外話。 回到前述,康熙朝以降蒙古籍的后妃人數為何急遽下降呢?原因有二。 其一,清朝國力趨於穩固,滿蒙聯姻的必要性和急切性逐漸減少;其次,來自科爾沁草原的蒙古少女其氣質性情或者文化素養與八旗女子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康熙帝的父親福臨對來自蒙古草原的五位后妃之態度異常冷淡就能看出差異性。 身為兒子的聖祖就更明顯。終其一生只納過二位蒙古籍女子-慧妃和宣妃,二人皆未生育子女。(亦即宣示意味十分濃厚,我照祖宗規矩做了,你們【蒙旗】看著辦吧。猜想孝莊亦不敢強以母家人入孫兒婚事,皆因其父沉痛的婚姻教訓。) 從入葬景陵的55位后妃民族屬性分析如下: 滿族43人(漢軍八旗女子包括在內),佔總人數百分之78;漢族10人,佔百分之18;蒙古族2人,佔百分之4。 談談康熙朝初期的后妃群屬性。 由於兩黃旗為天子自將之旗,又由於順治帝的即位絕對因素為兩黃旗的大臣鼎力相助,玄燁的皇祖母孝莊的一顆心完全偏向兩黃旗理所當然。 也因此初期皇帝是沒有挑選妻子的權利的。即便不能以強硬手段逼迫孫兒娶母家之人,選進宮的女子皇祖母也能說了算! 這也可看出政治聯姻的重要性,對於帝王來說手握實權才擁有兩情相悅的自主權,誠然! 康熙朝初期進宮的女子除漢軍正藍旗安嬪李氏外其餘十數人全屬正黃旗和鑲黃旗女子,包括三位皇后,二位貴妃,九位妃嬪和一位貴人。這些人睥睨宮中二十年。 附帶提及,和天子做對的多爾袞多鐸二兄弟所屬的兩白旗則處於絕對劣勢。多爾袞去世後皇室順勢收回正白旗與兩黃旗一起組成上三旗,成為天子自將之旗。 把不聽話的旗屬牢牢掌握手中才是治本之道。 有趣的是順治喜愛的董鄂妃恰恰來自正白旗,當順治有意立董鄂妃之子為皇儲時著實嚇壞孝莊和兩黃旗大臣。 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康熙大婚進宮的一批女子全無正白旗少女,這是有心或者無意? 無所謂! 康熙中年後"興趣"已逐漸轉向,轉向民間來的漢族女子;八旗少女已非擇取的唯八(或曰二十四)來源。 下一回將談及康熙帝的兩面手法-選擇江南女子的兩面手段。 墨汁將一層層剝開這位聖祖的真性情。 月有陰晴圓缺;人,豈能完美又無缺? 上圖是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的朝服像。 接下來二章將分別置放康熙帝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和德妃(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讓讀者看看古代的畫師有多偷懶! 這三人簡直就像三胞胎孿生姐妹花!天底下有這樣巧之事?甭騙墨汁,墨汁的近視度數雖然深可是長眼睛的@@ |
|
( 創作|連載小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