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岸文化論壇講稿內容
2010/09/07 19:01:44瀏覽1501|回應0|推薦4

今天我們很高興地歡迎大陸文化界的菁英來到台灣參訪,也希望這樣的交流能夠是未來許多善意互動及合作的開始,對兩岸都能帶來實質的助益。今天我要談的題目是台灣文化發展及兩岸文化交流願景,首先要先定義什麼是文化?文化可以是宏偉的博物館或美術館的硬體建設,也可以是歌劇、音樂會和畫展等藝文活動,更可以是以國家資源成立的耀眼文化創意園區。但是對台灣來說,文化建設最重要的面向,就是在人民生活層面的落實,讓文化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兩岸的文化,可以用「花開並蒂」來加以形容。兩岸文化來自共同泉源,但是經過六十多年不同的內外在環境和發展策略及方向,現在可以說是各領風騷,互有擅場。台灣以中華文化為底蘊,吸收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日本、美國等文化的影響,以及民國三十八年遷徙到台灣的大陸各省文化融合,再加上自由民主的開放環境,讓台灣發展出了一個獨特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我們在傳統中華文化的保存上,一刻都不曾放鬆,不管是對傳統戲曲及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正體字的提倡,或是在生活中對於傳統師道的尊重,例如在台灣的校園裡,還保有著老師走進教室時,全班會起立向老師大聲問好的作法。另一方面,在自由民主開放的環境裡,台灣又能夠在傳統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增添許多創新的元素,成為台灣文化的特點。不管是雲門舞集將書法和現代舞蹈的融合、表演工作坊最近把暗戀桃花源跟越劇的結合,或是台灣各種文創產品所呈現出既東方又前衛的風格,都是傳統結合創新的具體實例。我們認為這個具備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在兩岸關係的發展和未來的華人文化史上都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舉個輕鬆的例子來說,在台灣賣的四川牛肉麵,在四川是看不到的。但是聽說台灣式的牛肉麵現在在大陸也非常受到歡迎。

 

馬英九總統經常強調要文化興國,可見對於文化建設的重視,文建會不但每一年的預算都大幅成長,在一年多以後也將改組為文化部。但是台灣的文化政策,採取了一個跟大陸不一樣的發展模式。台灣的文化政策,政府的角色在第二線,重點在於營造一個利於民間自由創作發展的環境,讓民間的想像和創意推動著文化的巨輪前進。我們認為這個模式,是為何在如此有限的面積和資源下,能夠產生出那麼多在世界發亮的藝文團體和組織機構,例如雲門、無垢、拉芳等舞團、漢唐樂府、當代傳奇、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優人神鼓、明華園﹑國光劇團、朱銘的雕塑、侯孝賢、蔡明亮和李安的電影、羅大佑和周杰倫的音樂、不只是書局的誠品書店、夏姿服飾、食養山房、鼎泰豐、清香齋等餐廳甚至吳寶春的世界冠軍麵包等等。如果不是時間限制,我可以繼續唸出更多更多亮眼的名單。這些源源不絕的文化創意人才,是台灣文化自由開放環境的果實,同時也是台灣最重要軟實力的所在。

 

創意人才來自於台灣人民普遍高素質的人才庫,這也是台灣軟實力最大的優勢。對於教育的長期投入及重視,讓台灣成為文化和創意發展的重要基地。我們如果用幾個指標性的華人城市來比較,根據雜誌在2008的數據,十五歲以上市民具大專教育程度的比例,香港是15.8%, 新加坡是16.4%,、北京為17.5%,而台北則是47.6%。在現代社會的競爭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要繼續深化台灣的文化建設和創意發展,我們必須要在人才培育上繼續做更大的投資和努力,這也是為什麼教育部在上週舉辦全國教育會議,繼續探討延長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以及其他重要的教育議題。唯有不斷提昇人民素養,才是確保文化建設能夠延續普及的最佳方式。

 

剛剛提及台灣的藝文團體和文創組織之所以能夠有如此突出的表現,我們很心虛同時也很驕傲的認為,受到政府的影響並不大。心虛的是,身為行政團隊的一份子,我們為不能提供藝文團體更多資源而懊惱汗顏。但我們驕傲的是,我們的藝文團隊植根在適合文化保存和創新的土壤上,所以能夠在接受政府非常有限的協助之下,還能夠有如此優異的表現,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盛況。換句話說,台灣文化建設的方向,雖然還沒能做到「十步之內,必有芳草」的地步,但是希望讓文化普遍札根,成為生活中呼吸的空氣,才能夠提供創作者源源不絕的養分。文化,就是生活中的味道,雖然看不見,但是在呼吸中一定能夠感受得到。

 

各位這次來到台灣的參訪,我看到在安排的行程上,大多是對文化機構的參訪。下一次各位再來的時候,我希望能夠有機會去搭乘台北的捷運、逛逛永康街、找幾家巷弄裡的咖啡店坐坐,再隨意地參訪幾個台灣的農村,以及遍佈全台的上百個地方文化館。在這些巷弄之間,才能夠真正體會到真實的人民生活和台灣的文化底蘊。人民生活的自由自在,以及對生活美學素養的提升與內化,才是我們從事文化建設最重要的目標。

 

大陸採取的發展模式,和台灣有很大差異。政府能夠帶頭領航,不管是藝文展演場地的硬體建設、傑出藝文團隊的產生、以及各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設置,都能在最短時間有令人相當驚豔的成果,產生許多亮眼的代表作。而大陸各級政府的政策規劃、執行力及行政效率,都非常值得我們參考。我們認為兩岸的不同發展模式,讓雙方都有可以向對方借鏡之處,因此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事實上,兩岸最大的合作基礎,在於文化。但是兩岸交流最艱難的障礙,也在於文化。文化決定我們自己是誰,以什麼方式生活,用什麼態度面對外界。兩岸文化同文同種的根源,是促進交流最大的利基,但如果不能用開放的態度而要強加自己的價值觀與對方,則兩岸各自的文化觀點將會成為最大的隔閡。如何能夠求同存異,彼此包容、互相欣賞、甚而截長補短,達到雙贏,將是兩岸文化交流最重要的課題。文化不是政治或軍事的零和遊戲,雙方都可以是贏家。我們期待雙方都能以開闊的心胸,兼容並蓄,畢竟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文明因為互斥相減而成為偉大,偉大的文明都是以包容相加的態度,來接觸面對所有外界的交流和挑戰。

 

我本身的學術背景在政治學。因此我深刻瞭解,再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在歷史上都將過去,只有文化才能永久保存流傳,隨著時間的流逝,反而積累出更大的能量和長遠影響。我們希望兩岸都能更加重視文化面向的交流,讓兩岸人民能夠透過彼此的文化,更加尊重理解對方。從最簡單的兩岸彼此之間使用詞彙的不同,就可以透過中華大辭典的合作編纂,增進雙方的瞭解。舉例來說,台灣說「雷射」,而大陸叫做「激光」;台灣「電腦當機」,大陸「計算機死機」;台灣的「隨身碟」,大陸的名稱是「U盤」等等。這些日常生活中兩岸使用詞彙的不同,藉由簡單的溝通就可以互相理解,但是更重要的,我們認為文化交流,應該是價值和觀念的交流,讓我們更能夠以同理心,去理解對方的想法,甚至不同意見,學習互相包容、尊重,藉由交流再進而深化自身文化的內涵。

 

至於未來兩岸文化交流具體的工作項目,可以包括藝文活動的擴大交流、文資保存技術和政策的交流、文創產業的合作推廣、智慧財產權的相互保障、法令的鬆綁及行政程序的簡化、市場准入及通路限制的放寬,甚至於長期來看,雙方互設官方辦事處的可能性,將文化交流制度化、透明化。兩岸之間文字的互動交流,最近也引發了許多討論,馮小剛導演主張大陸應將「親」、「愛」兩個字恢復為正體字,否則『亲』不『見』,『爱』無『心』。大陸開始有不少人主張「簡繁並用」,這也是兩岸擴大交流後,語言文字的文化影響力慢慢展開的例證。今天透過這個民間舉辦的兩岸文化論壇,我們跨出了文化交流的一大步,也會認真傾聽民間的各種聲音,匯集未來交流的重點項目和議題。我們希望在雙方互利、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推動各項文化交流活動,讓兩岸人民共創雙贏。

最後,我要祝福兩岸文化論壇後續的議程和討論能夠順利成功,與會各位貴賓身體健康,心想事成。謝謝大家。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sheng&aid=4391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