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亂的政治環境,戴上了本土化的眼鏡一看,果然豁然開朗。當非本土勢力掌握政權時,本土的反對勢力是理性的監督,所有的抗爭都有其不得不然的正當性;換成本土勢力掌握政權時,非本土的反對勢力則是非理性的抵制,全然出於輸不起的奪權心理。台灣過去的經濟成就,人民的勤奮是主因,非本土舊政府並無功勞;而台灣現在的經濟困境,則是受國際環境影響,本土新政府無須負責。更神奇的是,據報載,李前總統對我國憲政體制的詮釋,在總統大選後認為是雙首長制;在現在本土勢力結盟時,則轉變為總統制。由此觀之,由本土化所衍生之政治論述,妙用無窮,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既然本土這麼好用,究竟什麼是本土呢?更妙的是,本土和愛台灣一樣,都是一眼可以清楚看穿的。一個人本土或愛台灣與否,並不是取決於他的作為,而是源自於此人父親的出生地。本土對某些政治人物就像是一道免死金牌,選舉時有了它作號召,經濟景氣、掃除黑金或是施政績效似乎都不那麼重要了。畢竟支持本土力量才是最重要的考量,不是嗎?因此我們堅定地支持政府把非本土的中鋼董事長王鍾渝撤換成本土的郭炎土,看來中鋼前景一片光明。我們也贊成政府留任在競選總統期間特別作廣告批判的劉泰英董事長,畢竟本土勢力需要合作。我們更堅決相信,年底選舉只要本土勢力能夠大團結,繼續宣揚本土理念,再一次把台灣社會徹徹底底地依照本土/非本土的標準切割撕裂,朝野惡鬥必將停止,行政效能立即提升,經濟一定馬上復甦,兩岸問題迎刃而解,失業問題不再困擾,國家終必向上提升。聰明的台灣人,您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