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26 22:09:33瀏覽297|回應0|推薦0 | |
隨著選戰最後一個超級星期天的造勢活動,張俊雄院長的去留問題成為選戰的焦點之一。國民黨主席連戰多次要求陳總統對此問題表態,同時要求張院長為政府施政績效太差下台負責。張院長則回應這是連戰因去年總統大選輸不起,故意轉移主題。這樣的言詞交鋒具體而微地反映了這一次選舉中缺乏議題和具體主張的本質,任何有意義的討論都演變成口水戰。 在投票行為的研究裡,有「回溯性投票」、「前瞻性投票」、「口袋投票」及「總體經濟投票」等理論,來解釋選民支持某政黨或候選人的原因。這些用來分析國外選民投票行為的理論架構,到了台灣似乎都行不通。選民既不依照執政黨過去的施政績效好壞投票,也不支持未來可能做的比較好的人。自身財富縮水或是國家整體經濟衰退等現象更沒有對選情造成多大衝擊。這次的選戰既然缺乏議題,選民就應該以施政績效的評價作為投票的依據。 張俊雄院長是否續任,不是反對黨主席說了算,更不是總統大選輸不輸的起,就可以轉移焦點的一個話題而已。這個問題背後隱藏的嚴肅意義在於台灣政壇對於責任政治和民意政治的尊重。身為政務官以及國家最高行政首長,張院長應該作為自己最大的批判監督者,為政府的施政績效負完全責任,這是責任政治的體現,也是民進黨在野時期監督執政者的一貫標準。至於對選舉結果、民意評價以及輿論的反應,在選後做出適當的回應,則是尊重民意的具體展現。如果台灣的政治與選舉連責任政治和民意政治的基本要求都無法達到的話,如何能夠奢求優質民主在台灣生根發芽?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