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范仲淹的最後一次回答
2010/10/06 15:31:12瀏覽607|回應0|推薦9
      要談范仲淹之前先要講一個人,就是朱熹。對現代人而言就是個古人,容我說一句誑語,打從元朝直到清朝,所有通過科舉做官的都是他的學生,一個不漏;而所有準備做官而讀書的也是他的學生,不漏一個,換句話說這三、四百年來只要稱得上是讀書人的中國人全部是他的徒子徒孫,因為科舉的教科書就是「四書集註」。

      比較一下現在的教材,幾乎年年更動就可以了解朱夫子的影響力了。四書應該是子曰、或是孟子說吧,怎麼功勞算是朱熹的呢?請看清楚,考試的標準本是「四書集註」,是朱熹講的子曰、朱熹講的孟子說才算數,孔子、孟子自己講的不算數。這就不是灰熊厲害,而是Super厲害了。

      這麼厲害的人物談到范仲淹的斷語是: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在朱熹眼裡,歷史中絕大多數的名人、英雄,見了范仲淹是要立正的,朱熹不講楊業﹝楊家將﹞、不講包拯﹝包青天﹞更不講李修緣﹝濟公﹞、林默娘﹝媽祖﹞,比較起上述幾位范仲淹的知名度實在是遠遠不及,對我們而言也只是吃粥的,怎麼會有如此的落差?我的看法是范仲淹的身家不清白有關。

      我是個小雞肚腸的人,看人家的缺點比優點清楚,挑別人的毛病勤快、找他人的長處則近乎於盲,所以講起范仲淹家世的八卦,就像喝蠻牛一般地振奮。

      范仲淹在廿七歲前不叫這個名字,叫朱說。

      范仲淹的父親范墉是個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而母親謝氏是續絃或是妾就不清楚了。范墉在范仲淹出世後不久便病逝了,奇怪的是謝氏並沒有選擇往南到蘇州去投靠范家,而是選擇北上山東淄州再改嫁給朱文翰,朱家也是個官宦家庭。朱文翰對這對母子相當照顧,完全將范仲淹視為己出,特別是他的真正身世也刻意隱瞞。

      身在大家族之中,雖然繼父特別關照親族中人對范仲淹得視為一家人,但是無形的排擠還是有的,所以他的童年生活應該是寂寞的,為此十來歲就選擇到附近的醴泉寺寄宿讀書,繼父不時也送食物或是金錢到寺中。范仲淹的求學精神就不必再細述。紙還是包不住火,在醴泉寺三年後,范仲淹發現了自己真正的身世。

      自此他不顧繼父與身母的懇求,決心脫離朱家,自樹門戶。我在想此時他一定曾想過要回范家,但是當年他母親為什麼無法回范家,一個較合理的答案應該是不見容於范氏族人,所以謝氏只好拖著油瓶再改嫁,為的是養活這個兒子。要知道在當時女性的名節簡直是第一生命,她一定也知道這一改嫁背後有多少人指指點點,但是在她的心目之中有更重要的目的。

      對母親這一點用心范仲淹並沒有在離開朱家之時看清楚,不然他就不會選擇這種傷害母親的激烈手段了。

      直到廿七歲考上進士之後他才有機會認祖歸宗,將朱說改成范仲淹,也將母親接到身邊奉養。各位有沒有想過,她母親應該稱做范夫人還是朱夫人?我相信范仲淹一定也曾經想過,而他也回答了這一個問題,在他六十四歲去世之時。

      在大家族的社會中,范仲淹和她的母親都算是邊緣人。在血緣上范仲淹是范家的人,但是養育之恩卻是在朱家;對范家他沒有情感,對朱家他沒有關係,而對其他人而言他的身世並不清白。

      范仲淹為范氏族人創設義田,叫日後的孤兒寡母不再遭棄養,雖然傳誦至今,但是以我小雞肚腸的想法,這件事誰做都好,就是范仲淹做等於刮了范家的一個大耳光。「打耳光」這個看法是有幾分依據的。

      在范仲淹將去世之前,他只有一個堅持,就是葬在母親的墓旁,這個所在是在洛陽南郊萬安山下,不在蘇州范家祠堂,也不在淄州朱家。我在想范仲淹根本不在乎姓范或是姓朱,他只認定自己是他寡母的孤兒,現在他又回到母親的身邊,讓故事再回到六十四年前。

      ─ 2010.10.05撰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nyang007&aid=447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