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13 14:54:08瀏覽816|回應1|推薦9 | |
昨天去電影院觀賞了茱莉亞蘿勃茲的電影新作,《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英文原名為《eat,pray,love》。
這是ENNA自己一向喜歡的題材,也是屬於小說改編的電影,其實若要認真的講述電影的結構,我想必然不會有小說的完整,而電影著重在呈現小說的精神與內涵,所以剪裁就顯得重要。 可惜我自己本身沒有看過小說原著,所以無法告訴大家,這部電影對於文本的表現,透露出了幾分真實與精神。 而電影的節奏不算快,但也不致於慢到讓人打瞌睡,可對於我自己而言,倒是挺享受電影所帶出來的畫面與語言、音樂和氛圍。 要呈現文本電影,對每一個導演來說絕對都不是簡單的事情。 回到電影的內容吧! 看完電影的時候,聽到不少人群的評論,有人覺得難看,但更多的人卻說著:好想去旅行喔! 對於我自己來說,這部電影卻有好幾個畫面和安排,都讓我一度鼻酸,而且感觸深刻。 例如電影剛開始,LIZ在雷雨交加的夜晚,一個人起床走在屋內,她環顧整個家,問自己:這就是她想要的嗎? 然後她跪下來,眼眶泛淚的祈禱。 我不由得被這個畫面給嚇到了,因為這場景是多麼熟悉,曾經曾經,在某個深夜裡,我也是無法入眠地起身,在漆黑的屋內巡走,然後來至佛堂前,跪下,膝蓋感受著地板的冰冷,然後無法遏止地雙手合什,流淚祈禱、詢問、祈求並且許願,如果要獲得某些東西必然要失去些什麼,那麼,我能換出去的有哪些呢? 環顧自己一生後,才發現原來人性竟然貪婪,我想獲得卻不敢失去,原來我所能奉獻給神明,以示決心的,竟然是這麼膚淺而不足以言傳;但我還是卑微地奉獻了。 然後電影裡,LIZ離開了婚姻,進入了一段感情,又離開了感情,進入了自己。 曾義大利開始,LIZ在陌生國度裡重新生活,她吃盡美食,而導演所呈現出來的畫面,卻不停地讓我想到:「食色性也。」這句話。 食,色,性,也,這四個字如果不同的斷句,就會產生不同的意涵,但卻更讓人深刻的發現,原來在找到自己之前,必然要先回歸自己生命的本質。 記得以前學教育學的時候,精神心理學裡,曾經有探討過生與死的慾力;生命其實是在生和死兩種趨力中間拉扯,而產生種種行為。 所以為了生存我們吃東西,所以為了生命的延續我們有了性行為。 LIZ在義大利發現了什麼呢?她有沒有發現她眼前所見的都是食、都是色、也都是性?鏡頭化作她的眼睛,帶我們看著LIZ所看的東西,才發現,注視這世界上的一切,LIZ渴望的也是生存的動力。 所以LIZ獲得了生存下去的力量,但只有力量是不夠的,必然還要有某些心靈層次的提升,獲得肉體的力量還不足以讓生命踏實。 於是LIZ來到了印度,在尋求自己內心平衡與寧靜的同時,她卻焦慮了。 這時候你才發現,這樣的焦慮何等似曾相識,在滿足了身體的慾望後,卻會引發心理更多的茫然,因為我們不知為何而吃,所以就吃得更多,原來,如果心理面沒有方向,那麼所有的行為都將失去意義,我們不知道為什麼要往這裡走、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有這樣的行為、不知道自己在人群中庸庸碌碌所為何事? 所以當工作或者唸書到了某個層度,而我們卻迷惘了自己這樣行為的意義和目的之後,我們到底還剩下些什麼? LIZ的焦慮是我們所有人的焦慮。 但我們看到LIZ開啟了自己的內心,她從一個婚姻中開始,看到了過去的自己的婚姻,也許電影中沒有訴說的很清楚,但原來,過去那段她自己親手結束的婚姻,對她而言依然帶有很大的衝擊。 要進入一段關係需要決心,而要離開一場婚姻,更需要勇氣。 LIZ有勇氣離開,卻在離開後失去了所有的勇氣。 可是,就如同她自己說的:『毀滅才是轉生的開始』 在印度,LIZ終於平衡了她自己的靈魂,因為她在逃避了很久之後,開始面對了自己,於是她開始快樂。 原來,不用所謂的快樂,一秒鐘就可以快樂成一輩子。 第三段,她進入了峇里島,在這裡發現了愛。 仔細想想,這三個過程:eat、pray、love,不啻為三種生命的層次,肉體的、心靈的、生命的。 在這三個過程中,LIZ重新掌握了自己、也掌握了生命的本質。 其實,掌握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為我們最常忽略的就是自己。 就像蔣勳說的:每個人都急著想說話,每個人卻都說不出話。 我們忽略自己,可是我們又何等渴望別人重視自己,聆聽我們說話。 但我們都忘記了,不需要別人,自己就可以和自己對話,這是孤獨的本質,但也是生命最真實的存在。 在孤獨中尋求與自己對話的深度,孤獨就是一種旅程。 如果可以享受孤獨的自由,那麼一個人的旅行,又何嘗是件困難的事情?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