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23 14:39:04瀏覽1190|回應1|推薦7 | |
「二十一世紀的〈背影〉華文世界親情散文的顛峰之作」 這是龍應台《目送》的文案之一。 最近的閱讀的散文中,這是少數一篇,讓我讀過後,不自覺揪心的文章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寫來好深刻的一段體悟,乍看之下,你會覺得這是龍應台在寫她自身與自己的孩子的故事,文章剛開始,她的確寫著她與孩子之間相處的點滴,先寫到長大了的孩子逐漸不愛和母親談話,坐在相同的車內卻彷若不同的世界,而那個世界父母是進不去的,孩子用著音樂耳機,就可以隔離自己在密閉的空間,儘管外面的世界那麼大,但他依然蝸居於他的神祕境地。 於是龍應台就不免想起孩子小的時候,送他前往幼稚園,印象最深的不是孩子的背影,而是孩子不安的一瞬回眸,那種親膩的情感,儘管隔著眾人也會流盪著父母的心頭。 但孩子大了後呢?在下了車的瞬間,龍應台期望著他孩子的一個回眸,卻只看到孩子不斷遠去的背影,所以龍應台才寫下了那段話。 然後,龍應台又寫到了父親,寫到了父親用小貨車載她到大學,卻不敢送她進校園,只是慚愧自己的車子配不上大學教授的孩子,為了不讓丟臉...... 為了不讓丟臉,所以他選擇了直接離去,這樣的心思,何等甜膩又悲傷呀! 而不久,龍應台的父親過世了,龍應台說:「棺木只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在火葬場的爐門前,她記得了最後一次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於是相同的話語,也為這幅畫面嚇了註解,年紀大了的孩子,不再需要父母的關照了!年邁的父母,也期望子女不再旁煌。 孩子往前邁進的背影,父母在爐火前最後的身影,於是親人的背影,都在今生今世,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龍應台的筆調感覺很輕,可是文字的力量卻驚人的擴張著神經的感觸。 也不自覺得,揪痛著我的心臟。 這些橋段,總讓我不斷的回想著,當初到彰化念大學時,父親是不是也是用相同的心情,望著我走進宿舍呢? -- 從前,我記得自己是個愛看小說的孩子,我偏好故事性強烈,帶有深c厚的架空背景,也著迷於跟著文字而起伏的情緒,我對於小說中,光怪的情節、宛若電影般的分鏡場景所沉迷,欲罷不能的沉浸在小說的世界中;在那個年紀,很難理解散文和新詩的美,偶然有幾篇佳作會讓我仔細閱讀,但一般的散文在我單純的想法裡,實在難以引起太大的共鳴。 直到上了大學,我依然偏好劇情強烈的故事結構,武俠、愛情、懸疑、歷史,這類的小說故事往往帶給我最大的視覺刺激與感受。 但大學到出社會之間,我接觸了生平第一次最痛苦的愛情後,我愛上了散文,尤其是席慕蓉的經典,總讓我印象深刻的,感覺彷彿席慕蓉看過我的悲傷: 「難到鳥必要自焚才能成為鳳凰 難道青春必要愚昧 愛 必得憂傷」 於是我重新愛上了用簡短的字句,來雕塑情感的詩了。 到了現在,真正的出了社會,經歷的世界越來越廣泛,我才正式的愛上了散文。 這一陣子瘋狂的閱讀著散文,張曉風、周思伶、林文月、琦君、簡媜、蔣勳,我林林總總的閱讀著每一篇名家的著作,越發深刻的陷落在那些文字堆疊的世界中。 散文的世界,怎麼能如此的「淡筆寫濃情」、又怎麼能夠如此的「濃墨訴衷情」? 我這才發現,散文的內涵遠遠超乎我的想像,他不無聊,他刻畫著生命中每分每秒的真情,還有每一個細微的感動,每一處筆痕,都細膩得讓人驚訝別有洞天。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