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孝敬父母為人間第一福報!
2015/07/13 22:22:55瀏覽269|回應0|推薦2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在古印度舍衛國說法,他對所有的比丘們說:「

比丘們,你們應當孝敬父母。若有人欲迎請創造世界的大梵天王住在自己家中護祐自己,很簡單,只要此人能孝養父母,那麼造物主即在此人家中護祐此善人。

若欲使統領一切天神、精靈、及夜叉的帝釋天主住在自己家中,一樣很簡單,若能孝養父母,帝釋天主即在此人家中,護祐此人。

若欲得一切天神的庇佑,並令天神住在自己家中者,只要能供養父母,當知一切天神即已在此人家中。

只要能供養父母,就等同是和尚(比丘)已在此善人家中接受供養。

若欲得阿闍梨(戒師)到家中接受供養,只要能供養父母,就等於是邀請了阿闍梨至此善人家中供養。

若欲供養所有的四雙八輩、辟支佛、及佛到家中供養,只要能供養父母,就等於是已經邀請了所有的聖人及佛到家中供養,聖人與佛即在此善人家中。」

所有的比丘們回應:「如來世尊!世人能做到恭敬父母者,是非常的希有難得。」

佛陀說:「非但是今日能做到恭敬父母的人,非常希有難得,就是於過去世亦是非常罕見希有。」

比丘們不解,問道:「此話怎講?」

佛陀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古印度有一處名叫波羅柰的國家,該國景氣極度的惡劣,民不聊生,當時的人民竟流傳著一種非常惡質的風俗,他們認為父母年老不重用,所以只顧養活兒子,卻把自己的父母生埋在土地中。

很快的,大家互相學習效法,這種邪惡的風俗便在整個波羅柰國裡流行開來,甚至被國王宣布為法律。

後來,該國中有一位長者,也生了一個兒子,但這個兒子天資聰穎,懂事以後,對這種逆倫的惡風俗深惡痛覺。他很想滅除這種風氣,他覺得只有凸顯父親的價值,才能讓大家反省,甚至痛改前非。

他又想到一個人唯有飽讀書籍經論,加上豐富的人生閱歷,那麼當他年紀越大時,他的智慧只會越加的璀璨亮麗,所以就算年老了,也會受人尊敬。於是,他鼓勵他的父親去外地留學深造,

他的父親接受他的建議,真的遠赴他鄉求學。

父親在異鄉待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學成歸國後,年紀已經很大了。依照當地的風俗,兒子必須把長者生埋在土地中。但長者的兒子並沒有這麼做,他在地下早已挖好一個廣大的空間,並建造一棟房子,裡面備妥各種飲食,讓父親安心的住在裡面。

這種逆倫的風俗,已經讓天上的天神看不下去。天神們認為該國的國君竟縱容這種風氣茲長,應負起最大的責任,因此決定下凡嚴懲昏君。

有一天,天神現身在國王面前,問國王四個問題,並恐嚇國王若於七天內解答不出來,必將令國王的腦袋碎裂成七塊。這四個問題分別是:

一、何物是第一財。

二、何物最為樂。

三、何物味中勝。

四、何物壽最長。

天神將這四個問題,寫在一張紙上,以神通法力深深地嵌入皇宮的門首,便消失不見。

國王的性命交關,因此非常的焦慮,他立即下令徵求國內的人民協助解答。

長者的兒子看到這項詔令,立即做出解答:『信為第一財,正法最為樂,實語第一味,智慧命第一。』

天神看見有人做出解答,很滿意,決定饒過國王一命。

國王逃過死劫,自然是滿心歡喜,便問長者的兒子是如何知道答案。

長者的兒子說:『不瞞陛下,是我的老父教我的。我懇求陛下慈悲,網開一面,赦免我們的罪過。我父親年紀已經很大,但我並沒有遵照法令生埋他,我只是將他藏在地道中。陛下!父母的生養之情恩重如山,猶如天地,母親懷抱十月,推乾去濕,乳哺養大,教授我們懂事。我們能長大成人,皆由父母的養育栽培,才能得見日月,工作生活。所以他們的恩情,就算以左肩擔著父親,右肩擔著母親,繞著全世界跑上一百年,其間又對他們奉獻種種供養,猶不能報父母須臾之恩啊。』

國王深感慚愧,便問道:『今日你助我渡過危難,你有何要求?』

長者的兒子回答:『我別無所求,唯願大王廢此惡法。』

國王立即下令宣布:『若有不孝於父母者,當重治其罪!』」

佛陀最後解釋:「你們知道嗎?當時的那位長者的兒子,就是我的前身。我於當時,為國家人民,廢除惡法,成就孝順之法,以此因緣故能今生成佛,是以今日,我依然推崇孝順之道。」

(一四)

  波羅[木*奈]國有一長者子共天神感王行孝緣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告諸比丘言:

「若有人欲得梵天王在家中者,

能孝養父母,梵天即在家中。欲使帝釋在家中者,

能孝養父母,即是帝釋在家中。

欲得一切天神在家中者,但供養父母,

當知一切天神已在家中。但能供養父母,

便為和上已在家中。欲得阿闍梨在家中者,

但供養父母,即是阿闍梨在其家中。

若欲供養諸賢聖及佛,若供養父母,

諸賢聖及佛即在家中。」 諸比丘言:「如來世尊!

極為希有恭敬父母。」 佛言:「非但今日極為希有恭敬父母,

於過去世亦曾希有恭敬父母。」 比丘問言:

「過去恭敬,其事云何?」 佛言:「往昔波羅[木*奈]國,

有一貧人,唯生一子,然此一子,多有兒息,

其家貧窮。時世飢儉,以其父母,生埋地中,

養活兒子。鄰比問言:『汝父母為何所在?』答言:

『我父母年老會當至死,我便埋之。

以父母食分,欲養兒子,使得長大。』第二家聞,

謂此是理,如此展轉,遍波羅[木*奈]國,

即以為法。復有一長者,亦生一子,此子聞之,

以為非是,即作是念:『當作何方便,

卻此非法?』遂白父言:『父今可應遠行學讀,

使知經論。』其父便去,少得學讀,而便還家。

年轉老大,子為掘地,作好屋舍,以父著中,

與好飲食。作是思惟:『誰當共我,除此非法?』

天神現身,而語之言:『我今與汝,以為伴侶。』

天神疏紙,問王四事:『若能解此疏上事者,

為汝擁護,若不解者,卻後七日,

當破王頭令作七分。四種問者:一者、何物是第一財。

二者、何物最為樂。三者、何物味中勝。四者、

何物壽最長。牓著王門上。』 「國王得已,

促問國中:『誰解此者?若有解者,欲求何事,

皆滿所願。』長者子取此文書,解其義言:

『信為第一財,正法最為樂,實語第一味,

智慧命第一。』解此義已,還著王門頭。天神見已,

心大歡喜,王亦大歡喜。王問長者子言:

『誰教汝此語?』答言:『我父教我。』王言:『汝父安在?』

長者子言:『願王施無畏!我父實老,違國法故,

藏著地中。願聽臣所說。大王!父母恩重,

猶如天地,懷抱十月,推乾去濕,乳哺養大,

教授人事。此身成立,皆由父母,

得見日月,生活所作。父母之力,假使左肩擔父,

右肩擔母,行至百年復種種供養,

猶不能報父母之恩。』時王問言:『汝欲求何等?』答言:

『更無所求,唯願大王去此惡法。』王可其言。

宣下國內:『若有不孝於父母者,

當重治其罪。』 「欲知爾時長者子,今我身是也。

我於爾時,為彼一國,除去惡法,成就孝順之法,

以此因緣自致成佛,是以今日,

亦復讚嘆孝順之法也。」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nergy7429&aid=25865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