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媒體傳播、文化符號學、台灣
2016/04/13 04:51:23瀏覽404|回應0|推薦23
根據研究,人類接受訊息的來源約有65%視覺、25%來
聽覺,剩餘10%的才是觸覺、嗅覺等。既然我們人類
超過
六成的訊息接收都是視覺優先,那我們從眼睛看到的
,大
腦告訴我們的,那些影像畫面,吸收之後,又會如何
影響
我們其他生理感官的刺激與反饋呢?

另一方面,從傳播學來看,掌握視聽大眾的喜好本來就是
一種作為有效傳播的研究與調查途徑,以商業面來說,諸
如收視率調查、大數據的收集閱聽人的喜好去調整傳播內
容來迎合閱聽人。從非商業面來說,諸如政令宣導或是各
項輔導(宗教或非宗教)和即時重要資訊等。不管是哪一
向,除了內容必須考量閱聽人的知識水平外,也必須做
普羅大眾都能夠明白、了解的精準度,致使傳播的過程
到最好的效果。

從生理的訊息接收到傳播學的基本操作,之後就是文化符
號學的事,這牽涉社會時代文化、價值觀以及從眾效應,
於是我們發現,一個社會的文化如果是往偏激的方向行走
,整個傳播媒介又是如何透過他們的操作去影響我們的生
理機能刺激而做出更不可測的反應。一個又一個符號操作
與型塑,製造出一個又一個象徵、標籤。

由生理認知、傳播操作以及兩者所形塑出來的文化符碼,
三者環環相扣。在這個時代,愈見墮落,愈見人心恍惚不
安。傳播第四權已自行閹割,但放眼國際,似乎所有傳播
方向幾乎是往一致的方向邁進,綜藝化、戲劇化,你說幸
或不幸?

不如關掉電視,讀書好了。只要越多人做這樣的事,也許
之後的大數據收集會重新翻轉也說不一定,畢竟這是我們
唯一的消極抵制方式。時代的符號,應該由自己創造,不
是被有心者所創造出來的符號吞噬。



寫於2016/04/03
大明崇禎三百八十九年     歲次丙申       四月十三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ason79&aid=534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