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談做人與做事
2015/12/09 02:01:55瀏覽292|回應0|推薦13
做事情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在明知做了也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如果
你覺得每天時間都不夠用的話,其實也不是真的不夠用,而是看
你怎麼用,但真的還是少說話,多做點有意義的事。

什麼「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這句話跟當年的「只要
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一樣被濫用,被無限上綱的應用在各種
層面上,想來也是蠻遺憾的。

但做人可以這樣思考嗎?我認為做事跟做人不一樣,一個是需要
理性思維;一個需要感性思維。今天我們在商場上做生意跟交朋
友是不一樣的。對方若是你討厭的人,但偏偏客戶就是指定你要
跟他合作,你能夠拒絕嗎?今天若純是交朋友,沒有生意往來,
那就是哥需要說對不起,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

但有一種狀況是,你會因為喜歡或討厭某個人或某件事,可又不
得不時常接觸之下,你對它了解的程度日益增加,也許狀況就會
變成相反。討厭的人或事,其實不那麼討厭,或許可以從討厭變
成喜歡《當然不是一下子》;而原本喜歡的人或事其實是有問題
的,那就會往相反方向去變動。所以這又該做何解釋呢?

當我說做事不要浪費時間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時,就啟動了理性
思維在裡頭,而當我說我們不得不日益相處而更了解這個人或事
的時候,就啟動了感性思維。於是久了你做了理性的判斷,重新
思考這狀況到底是好或不好;這樣累積下來好或不好。判斷之後
,才進入感性取向,才能更加肯定的說,這個人或這件事自己到
底是喜歡或討厭。

所以有沒有純理性的人?或純感性的人?很抱歉,答案是沒有的
。大腦總是永遠的下達感性與理性互相交互作用的指令,只有發
生在打結的時候,遇事則因衝動而感情用事;遇人過於理性判別
而失去交流緣分。至於打結的狀況,在每個人的生命歷程裡,總
會發生,有人時常發生;有人久久一次,各有不同而無標準。

理性告訴我們,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在無謂沒有意義的事情上,用
減法思維過人生會比較釋懷與放鬆,而感性思維提醒我們,只有
你先把手伸出去、把話說出來,「我們」才會產生意義。我無法
告訴你如何不打結,因為我們彼此生命歷程不同,但可以避免的
方法是:「遇事則緩,遇人需熱」。不緩而急,則誤事;不熱而
冷,則誤緣。

那到底是做人先,還是做事先呢?然而,會做事卻不會做人又該
怎麼辦?會做人可是什麼事都不會的人,感覺又好像比較吃香?
這跟「道德感」是很有關係的,如果你道德觀還可以,至少你懂
得審時度勢《注意,不是見風轉舵》中,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上
,就說該說的話與做該做的事。如果你道德觀低落,也許你會如
魚得水、左右逢源,這也是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你的事。只不過
你也必須知道,這世界上還有毫無道德觀念的人。

談做人,三言兩語道不盡,以概觀論之;談做事,同樣無法用一
條短微博、推特裡僅有的一百四十個字元空間道盡。以微不足道
的經驗論,分享拙思,如此而已。





大明崇禎三百八十八年  歲次乙未   十二月初八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ason79&aid=38158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