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觀心法門(二)】/南懷瑾

南師:隨息是息止,不是念息,念息就更高了。最後到達還、淨,比三際托空還進步,淨就更高了。 . 一 修定師:我是以昨天老師提到“三際托空”昭昭靈靈之心,配合準提法修......。 . 南師:昭昭靈靈之心,你做到了嗎? 修定師:沒有做到。 南師:那麼,你所說的都是空話,要實修、實證,再談下去。 修定師:我是想,假如修準提法能照老師的方法做......。 . 南師:那是妄想,你必須先依儀軌實修。我現在所說的儀軌,就是法本。儀就是儀式,軌就是軌道,其中不是有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嗎?你好好的研究,沒做到,不要談,修行要真修實證,空談何用!我昨天為什麼講“三際托空”?你們都不懂,所以說你們沒有資格聽課。 . 宗誠師:昨天忘記說明氣為什麼往上沖,那是因為練功太累,下部比較虛,上部氣沒有依靠,所以它會往上沖。 南師:不是這個道理。昨天的話(指三際托空是觀慧方面的闡示)體會了沒有?實際修證了嗎?理解得如何?不要是在生理、氣機、功夫上面轉! . 宗誠師:昨天老師要我查《佛祖歷代通載》中僧稠和尚的典故,我已經查出來了,他當小沙彌時,被同門師兄弟欺負,抱著金剛神的腿哭,夜夢金剛神拿了一缽的筋筋給他,從此就武功蓋世。我想這個“筋”應該是指《易筋經》。 . 南師:《通載》的記述上並沒有寫是《易筋經》。 宗誠師:可是,我在想,一定要轉化身體上的筋骨,才可能到達武功蓋世。 南師:對啊!我也沒有說你講的不對,但事實上,書本也沒有這樣的記載,你自去參去! . 宗誠師:當時達摩祖師見禪堂裡眾生體弱多病,都在打瞌睡,於是傳授他們《易筋經》,幫助他們色身的轉化。 南師:這是中國武術源流的講法,在禪宗的傳承上可沒有。 宗誠師:不過按道理講,唯有筋骨轉化,氣才能愈來愈強盛。 . 南師:這也是事實,也不能否認《易筋經》不是達摩祖師所傳授,但後世流傳的《易筋經》,有兩三種不同的練法。要小心揀擇,以揉功為佳。至於真實的《洗已經》是什麼經?我曾經提過。 眾答:《禪密要法》。 南師:但在武術,還有另一本武功的《洗已經》。須經註意抉擇。 宗誠師:最近感到一種現象——喜歡睡覺,但不是因累想睡,而且吃飯也吃的更多。前一陣子是氣滿不思食。 . 南師:睡也睡得好,吃也吃得飽。那是什麼東西呢?很不錯吧!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同伴,又會吃又會睡,什麼東西? (眾笑)你見過了沒有?我沒有說你不對,但也不是笑話,是話頭,你參參看?你看過這東西嗎? 宗誠師:一時想不起來。 (哄堂大笑) . 南師:豬!又睡得多又吃得好。但你現在不是豬是個人,為什麼會睡得多、吃得好,反而身體健康、功夫進步,能有此現象呢? 宗誠師:前幾天就一直在想這個道理,卻沒參透! 南師:等睡夠了就參出來。 宗誠師:睡夠了很舒服。 . 南師:那當然世界上最美的事莫過於睡覺。當年,袁老師他起身早,但又去睡回籠覺,我們叫他:“也到中午了!”他醒來說著:“你們知道不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事,樂似涅槃的是什麼?......回籠覺啊!他一邊講一邊摸著鬍子哈哈的笑,當時我想了想:“奇怪!那會超過常樂我淨嗎? ......” . 有一次,他在睡覺中,我們聽他打鼾打得厲害,等他醒來我們說:“老師,你打鼾打得很厲害!”他說:“你們知道有個不打鼾的是什麼?!”這些都是話頭。正在睡覺的也可以聽到自己在打鼾。而且睡得很舒服,我們聽得很痛快,可惜不是你——非汝境界。 . 宗誠師:以前睡多了反而沒有精神,而且身體更虛,現在睡得愈夠,精神愈好,腦筋也靈活了。 . 二 南師:你們幾位所講的,與昨天的重點都不相干。 從智法師:老師昨天對我們開示的要點有二:一、隨息法。二、三際托空。我個人回想起來,在十三、四年前,家師仁公上人曾在同淨蘭若大殿教我們數息法,當初我一練習,馬上全身空掉,但一生歡喜心,就又回來了,得到了這麼一次寶貴的小體驗,自此以後,正如老師說的好像在學會計,不得要領,功效很有限。 . 後來老師在佛光別院講授《增一阿含經》的“安般品”,那是佛陀為他的公子羅候羅(又名羅雲)教導的隨息法。聽授之後,似乎有點懂,也常練習它,覺得這個方法很好。因此,去年及最近為禪修班、中大“覺聲社”講解“安般品”,頗有教學相長的心得。昨天經過老師詳細的解析,體會得更加深刻明朗。 . 在“安般品”中,佛陀教導羅候羅系意鼻端,曉得自己呼吸來往,身心變化的狀況,所謂的入息短知息短,出息短知息短,入息長知息長,出息長知息長。乃至冷、暖、有息、無息(止息)皆悉知之,然後經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證得三明六通的阿羅漢果位。這是修隨息法的一個完整架構。佛陀對當時弟子們的指導雖只提供一個原則性的修法,因為他們根器猛利,能實修實證如法修得果位。而老師現在特別講得這麼的詳細深入,我們卻如聾若盲依然如故,顯然是福薄慧淺,不堪受教,很值得自己的反省。 . 其次,我對隨息法與三際托空有個膚淺的體會,不知對不對,還請老師指正:一、老師曾傳授過密教的九節佛風及寶瓶氣,我認為修隨息法就是修寶瓶氣效果的延長。 . 二、老師把三際托空與準提法圓滿次第互相配合,我個人認為三際托空乃是善巧方便之法,使你能當下了然而直接體會圓滿次第。 . 三、我對修生起次第念咒子的看法,並不須要念完咒子才進入圓滿次第,正在念咒時,當下就可以進入圓滿次第,只要念到全身空靈,以一般教理而言,即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這不就是圓滿次第了嗎?我是放膽狂妄的說,不知觀念正確與否,還請老師指示。 . 南師:今天因為從智法師下樓來對我講,昨天開示的記錄他已經做好了。我聽了很高興,才上來講講,你們要注意我說的這句話。 . 平常懶得跟你們講因為你們不堪受教,連聽受的資格都不夠,所以讓你們吽啊吽的(平常修法念咒的聲音),如果你們真修實證,我還會隨時教你們的。幾年來我教了那麼多,有什麼用?大家都在散亂造業中。 . 你們還記得鳥窠禪師與白居易的對話嗎?禪師說:三歲小兒雖道得(師語止,又說:)大家接下去啊? . 眾答:“八十老翁行不得”。 (《指月錄》卷六 鳥窠道林禪師) . 南師:還有呢?重點不在這裡。 “白居易守杭時,入山謁師,問曰:“禪師住處甚危險” (因為白居易看鳥窠禪師住在樹上,所以這麼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白居易說:“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 ”禪師說:“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 ”你們在這裡就是這樣“識性不停”,業識茫茫,妄想紛飛,這就是心火相煎,人為什麼有病呢?心火相煎之故。禪師說:你才危險,我為什麼危險?我們當年看到這裡,毛孔都豎起來,馬上想到自己業識茫茫,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不知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不知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我們是這樣的學佛反躬自省,那像你們一天到晚在妄想中,學問再好,道理再懂,那也是心火相煎,不能截斷眾流,有什麼用? . 從智法師說“三際托空是個善巧方便”,豈只如此。開玩笑,你的業識切得斷了嗎?你能心火不相煎嗎?你能像“香象渡河,截斷眾流”,不是善巧方便哦!善巧是善巧,確是大善巧。方便是方便,確是大方便,你真能做到,可以接近成佛之道了! . 他又說:“隨息是寶瓶氣的延長。也不對,寶瓶氣是用意識在修煉,有意做閉氣的功夫,而息的境界,是呼吸生滅自然止息,如何才能做到呢?必須念住,氣才住,念頭不住,業識茫茫,心火相煎。所以,能做到三際托空,息自然住,這個息是不呼也不吸,這時候定愈久愈好。六妙法門數以後是隨,隨以後是止,這時呼吸止息,念止了沒有?你須要明了當你知道自己的息止了,但這一念的知還要止息才對”。 . 安那般那的隨息觀,這個息,硬是把它停止了,這也是因作意而止住,因為這一止息的念頭很清明的在這裡,好像念也不動了,其實,那樣的念不動是粗念不動,覺性沒有變過啊!講到這裡,你們沒有真修實證過來,自然統統不懂,只好到此不講了。 . 三 大慧師:關於準提法與三際托空的配合,在我個人的體會,我是引用《楞嚴經》的“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悟,因次第盡”,作為自己理論與功夫配合的運用。準提法的修持,乃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的一種法門。自己對此法門深生信心,所謂一念圓修的道理也在其中。在身心的變化上,最近苦受又來了,後腦有痛的現象,心悶且不規則跳動,兩三天來都服用“心脈寧”,還是會痛,但我知道這種情形都是變化的過程,我可以克服這個現象。 . 圓澄師:當我聽到隨息的方法,我很慶幸略能領會;雖然過去老師也曾經講過,但因當時自己試著做時,心口會發悶,也就不再去留意此法。後來了解自己用法不對,一般數息法,以為數呼吸,自己因此可以加以呼吸,因此觸發了心口發悶的現象。 . 昨天了解這個“息”字,不是我們所謂的呼吸,所謂的氣息,而是念頭止息時候的現象,那種現像我雖然沒有做到,可是能略略了解。 . 現在我談談“三際托空”,我不敢說自己修到,但在理上略略明白昨天老師的開示,當場似乎有點受益,下課後再配合老師的著作《禪與道概論》中的所講來研究,其理路非常清晰,可以分成五個階段來包括它: . 一、做“三際托空”的第一步,首先要了解自己知覺與感覺所產生的念頭,有從身體感覺產生的痛苦——飢、寒、飽、暖,有從思想知覺所感覺的苦悶——煩惱、人我是非......,這一切都是念頭,譬如我們生病時,這個痛苦的覺受就是一個念頭,你跟著這念頭走,越覺痛苦,於是自己正修法門— —念佛、觀想、參禪、修準提法等等,就被拉跑了,即稱失念。 . 二、第一步功夫先做到了,然後了解自己身心狀況,明白自己的起心動念都不能含糊,這不是一下的功夫,但理路上至少要先知道。 . 三、自己明白起心動念之後,才能將念頭分為三際——過去、現在、未來。當你覺得坐在課堂裡很熱,這已成為過去的念頭,再下一刻熱的念頭成為當下念頭,所以此刻熱的念頭,已非前念,等你說當下,又成為過去,就因如小點狀的感受念頭,一連串的連續,使我們覺得未曾間斷,其實點與點中間,念頭與念頭之間有空隙,如果你能經常練習,空去唸與念之間的距離,習慣養成,練習久了,此前念間與後念間的空白會愈來愈大,而這空白不是昏沉,迷迷糊糊,是很清明舒服的。 . 圖.文/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