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22 21:28:06瀏覽4957|回應0|推薦12 | |
【六七因上轉——修行非要走這個因位上不可】/南懷瑾 學佛的多半看過《六祖壇經》,六祖有兩句名言:「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第六識、第七識在因位上就可以轉識;前五識、第八識則在果位上圓滿……有時候打坐,突然瞎貓撞到死老鼠,心境偶然清淨一下,別以為這偶然的清淨面就是明心!那個只是意識清淨的現量…… 那麼因上能夠經常如此修持(這是求證,不是理論),如果能夠永遠這樣定下去,也無所謂定不定了!站著這樣,打坐盤腿也是這樣,隨時這樣,所謂打成一片,慢慢忘記了身體,忘記了我,第七識的「我」轉了。那麼這叫道嗎?還不是,這只是證到因位而已!因為會變,所以叫「六七因上轉」。如果你用功碰到這樣的境界,你的六七識是有轉機,這個時候貪瞋癡慢疑也不會起。你能把這個因位保持下去,就會證到果位,沒有果位不是從因位來的。我現在所講,是針對有許多朋友,偶然有這個境界呈現,認為自己悟了道,得了果位,這樣認識是不對的。但是沒有入門的,不管做什麼功夫,淨土也好,禪宗也好,非要走到這個因位上不可。 像修淨土念佛的,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怎麼念?「無念」,三際托空,過去不可得,未來不可得,當體自性空,唯心的淨土呈現了。這是第六意識的現量在因上呈現了。一切修法都是如此,必須修到三際托空。 三際指前面、中間、後面三段,過去已經過去,當然沒有;未來還沒有來,一來就變成現在;現在又成為過去,永遠不會停留,它是生滅法。有些人一輩子做功夫,討厭自己妄念、煩惱多,那叫「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當你覺得妄念多,妄念早跑了,你想請它吃最好的素宴留它,都留不住的。這世上什麼都留不住,人的生命也留不住,何況念頭。本來三際不停留!然而問題是,理上知道三際不留,中間托空做不到。大家求的是不讓後念上來,因此用許多方法壓住後面的念頭,不讓它起來,實際上壓也壓不住念頭這個東西,正如白居易的詩: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草是春風吹又生,阿賴耶識的現量永遠把你的雜念呈現出來,這是阿賴耶識自性當然的功能,沒有什麼稀奇。但是你知道這個現象不留、不住,所以《金剛經》叫你「無住」,無所住,你為什麼要在中間這一段求空?住在這裡早已著了一個念! 古人「三際托空」這名詞用得好,手托之托。大家學佛,尤其中國人學佛,很容易搞錯,總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哪裡不懂中文?三際托空嘛!下意識認為是三際「按」空,硬把它「按」下去,你要硬求一個空,不是「按」空嗎!古人用字用得好,是我們自己讀書不留意! ——節錄:南公懷瑾先生講述《宗鏡錄略講》 ……世界上學佛學道的人都想除忘想,我不是一再告訴你們,妄想不要你去除它的呀!你去除它幹什麼?我以前作了一首詩: 秋風落葉亂為堆,掃盡還來千百回。 妄想就好像秋風落葉一樣,掃了一次,又來一次,而且是在秋風裡掃,越掃越多。老子懶得掃了,哈哈一笑,算了,不去掃它。落葉掉下來,自然會變成灰,自然就空掉了,你去掃它幹什麼?任它著地自成灰。這些道理我都說過了,妄念不要去除它,你去除妄念那個心,也是妄念。妄念本來是空的,本來就是虛妄的,所以才叫妄念。你除它幹什麼?我一直叫你們去體會「那個能知道妄念來去的心」,那個心不是妄念,那個並沒有動過。你既然知道是妄念,妄念早就跑了。你還想辦法去除妄念,那不是吃飽飯沒事幹嗎? ——節錄:南公懷瑾先生講述《習禪錄影》 你們平常打坐覺得空空的,唷!好舒服!好清淨!我見到了空性!不要自欺欺人,那是你自己身心造出來的一種感覺。甚至,有的人跑到我這裡來說:「老師,糟了!掉了!」我說:「什麼掉了?」「那個空空洞洞的掉了!」你們說好不好笑?空不是你修出來的,不是你不修就不空,他不用你修,本來就空,我常常講,不要去空妄想,怎麼那麼多事?是妄想來空你啊!妄想本來是空,你想留他也留不住,用不著你去空他,(……我們的妄念像秋天的落葉一樣,到處飄,到處落,想要去空他,想要去掃他,那就差了。你把第一個妄念去掉了,第二個妄念又來了,你把舊的樹葉掃乾淨了,新的樹葉又掉下來,這樣你一天到晚忙不完。「一笑罷休閒處坐」,不如我不掃了,不管了,「任他著地自成灰」。妄想用不著你去空他,他自然就空掉了。唐代的詩人杜甫有兩句詩,可以拿來形容妄想自性空: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所謂: ——節錄:南公懷瑾先生講述《圓覺經略說》 那麼,真用功,也懂得這個理,一點都不吃力,很自然的,在空性自在的境界上,你求個什麼空?空者不是你去空它,你去空它是壓它,它自然空。也不是它來空你,本空嘛。那麼,你讓它自然來去,生滅去來,一切不管。這個時候,「生滅中有不生滅性」你知道念頭來去的這個並沒有動過,它本來不動。那麼,這個本來不動慢慢澄清久了呢?「我相」忘去了,只能夠說忘去了「我相」,我的一切現象忘了,「人我」沒有忘喔!你坐在這裡打坐,雖然坐到三際托空,我相慢慢沒有,可是我還是我,尤其兩腳,酸還是照酸,麻還是照麻,真正的「人我」沒有去掉,只是在意識上的我相比較薄了。 所以,大家做功夫,必須要研究佛經教理,不通理,功夫一做,就走到外道路上去了。你只能說你的相、一切貪瞋癡慢疑的觀念比較薄了!不過這已經了不起了!比如脾氣壞的變柔和了;性子急的慢慢變得不急了。但是性子慢的人,更慢就完蛋了!他要轉的,你注意「轉」。慢的人反而變得靈敏了;笨的人變聰明;聰明人變笨了嗎?(眾笑)聰明人是變笨一點。聰明人思想跳得太快太急,他慢慢會柔和起來。這些都可以馬上測驗出來的。 所以大家問自己學佛有沒有進步?有沒有功夫?你在這個地方特別注意自己就知道了。什麼叫學佛?我經常告訴你們,嚴格要求自己、嚴格地反省自己、管理自己就是學佛。不要求自己、不反省自己,光拿兩隻眼睛看別人,這個不合佛法、那個不對,這不是修行人……,那是入魔了!要完全徹底地反省自己,才是真實地學佛。 由這個因上轉,六七識在這個清淨面的現量上,慢慢轉了什麼呢?脾氣壞的變柔和了!脾氣太懦弱的變得有勇氣了!這個就是轉。一切習氣自然會轉,不要你去轉它,只要在第六意識清明現量上,這些習氣會慢慢轉。所以中國文化到唐宋以後認為:「學問之大在變化氣質」,內在氣質一變化,外在也變化了,人家一看,喲!滿面祥光(滿面紅光就不對了!也許是喝酒、也許是高血壓,修道修到滿面紅光相當嚴重,那靠不住的),怎麼樣叫祥光?祥到什麼樣子?那要有經驗的人看。外在氣質變化,身體裡面也自然轉。 像修道家的希望打通任督脈、奇經八脈;或者修密宗的人打通三脈七輪,拼命做功夫。其實,六七因地一轉清明,一定久了以後,沒有不轉的,甚至生死也有轉機。所謂奇經八脈、三脈七輪就是生死嘛!但是轉得很慢,有多慢呢?六七因上轉了以後,五八難了!五八要果上圓。 六七因上轉了以後,氣質真變化,連肉體也轉了!有許多朋友碰到這種狀況問題來了,做功夫清淨面境界都有,但是感覺到我還是凡夫境界,我沒有辦法解脫開,我還是我,原因何在?沒有證果,求果可難了!比如前五識,眼識怎麼轉?不管你修道家、天台宗、止觀、淨土……哪一宗哪一派,都有個共同現象,大家打起坐來,閉眼垂簾,半開半閉,看見了嗎?老實講都看見,迷迷茫茫看見前面一點點,張開眼睛更看見。雖然閉眼坐了兩個鐘頭,在裡面看了兩個鐘頭,我和諸位一樣都有這個經驗。 所以,心理意識上儘管清明,前五識的眼識轉不了。耳朵也一樣,雖然兩條腿可以盤四個鐘頭,人來人往聽見沒有?當然聽見,不過沒管而已!如果有罵你,少罵兩句,你有點修養,馬馬虎虎可以不理。若是大罵你一頓,老子不坐了,先打一架再說,你還是聽見,耳識轉不了。鼻識更轉不了,呼吸照樣呼呀吸的。舌識也沒有轉,嘴裡口水有點甜甜的、口水太多了。身識更厲害了,腰酸背痛,兩腿發麻。沒錯!你意識清明,清明了兩個鐘頭,前五識可受罪啊!這五位兄弟陪你痛苦了兩個鐘頭。大家用功是不是這樣?良心話,一點也不假。什麼道理呢?你想把五識都轉得了的話,非要證果不可!所以叫做「五八果上圓」。 那麼,瞭解這個理論,大家回去可以安心念佛打坐了。現在搞了半天,原來沒有證果,自然地會難過,慢慢等吧!等到因位轉了,因就是累積,比如賺錢,偷雞要把米,沒有本錢先要偷米可難了!有了一塊錢,慢慢累積變兩塊錢,兩塊變三塊。一億美金是從一塊錢來的,所有的果都從因位上慢慢來,這個就沒有辦法了,非要時間不可。所以教理告訴我們,一個凡夫從初修到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不過,禪宗、密宗講即生或即身成就。禪宗、密宗當年在教理上辯論得很激烈。禪宗說:「即生成就」,密宗叫「即身成就」,這一生帶著肉體報身也圓滿了。在教理認為不可能,非要三大阿僧祇劫不可。不過,禪宗、密宗有個理論:你怎麼知道我不是三大阿僧祇劫的最後一劫呢?這就很難說了!誰也不敢說我是最後一劫,所以教理與宗下在這裡的看法有極大的出入。 然而禪宗、密宗注重因上轉到果上,是不是也有劫數的問題呢?有,大家研究經典,不要被瞞過去,它不叫「三大阿僧祇劫」,它叫「時節因緣」,時節因緣不到不行,時間因緣到了就成就了。諸位懂得此理,有許多懶惰用功的人,就可以派上用場啦!許多同學這兩天被我罵得好像受罪似的跑來說:「老師你別罵了,我時節因緣沒有到,到了,頓悟了,一下就成功了!」唉!你說我有什麼辦法。 我們瞭解了五八是果上圓的道理,那麼,由因位轉到果上的過程呢?比方像賺錢一樣,慢慢累積、擴充,中間修持需要什麼呢?需要方便般若,各種對治的方法。各種對治的修法極重要。比如在座有很多人都有經驗,偶然用功用到心境清淨,瞎貓撞到死老鼠,很高興。一下座,這一下死老鼠吃光了,第二回腿一盤,再也不會來個清淨。什麼理由,知道嗎?你們都不在這些地方研究,這就要研究經教懂得方便般若。 意識在清淨面久了,停留一段時間,唯識有一句話講得很清楚:「境風起識浪」。什麼道理?不要忘了!雖然心境偶然到達意識清淨面,你前五識四大業力的肉體整個沒有轉耶!沒有轉,靜極了氣動,氣動就是風動,境風一起,識浪變了,一點都不稀奇。所以有許多同學報告,上一堂坐得好,一點雜念都沒有,清明極了!我問下一堂呢?沒有了!當然沒有了,當你碰到清明時,你知道,下一個境界來,識浪動,精神更健旺,妄念刹不住、停不掉。那麼,你懂得這個理,曉得下一幕一定是這個境界,根本就無所謂,這個時候,境風起了,識浪動了。 所以禪宗臨濟祖師就叫我們認得真主,為什麼?前五識生理功能爆發的氣動是「賓」,主人退回,請客人當幾天家,不過主人要看著,否則,隨便招房客進來,算不定連房子都拆掉。主人退開,坐在那裡靜靜地看它。動極必靜,下一個境界就來了。這些道理都是方便。 學佛用功並不難,難還是明理難!真明瞭理,自會知道,每個境界來,你自己認識得很清楚,這是個什麼東西?這是老大,這是老二,這是魔,這是鬼。魔鬼你都認識了還怕什麼?魔鬼是你朋友,魔來了請坐!你愛魔哪裡你去魔吧!我找個地方給你魔,很簡單!就怕你不認識,被客氣作主。中國人常講「客氣」,客氣二字從《楞嚴經》「客塵煩惱」而有客氣二字,這是唐朝至宋朝間的新名詞。客氣不是主氣,後來的演變,一個人太講禮,我們說不要客氣、不要客氣。這個東西要不要?不好意思,實際上心理要不要?要啊!「主氣」要,客氣的人說不要,這個東西就是「客塵煩惱」。 那麼,我們認清楚以後呢?在這個時候認識賓主,不曉得反復多少次,看起來好像自己功夫在配合。你把理認清楚了,不斷在進步。所以古人說,修道不怕魔障,經過一番魔障,增加一分道力,道理在此。 ——節錄:南公懷瑾先生講述《宗鏡錄略講》 圖.文/網路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