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補陽還五湯
2018/05/12 21:29:19瀏覽12367|回應0|推薦8

補陽還五湯  

本藥方可預防腦中風,有通血路、清血作用,可治療久年頭部筋會疼酸、痛;腳、臉部及手、手指頭會麻,功效很好,一服見效。
亦可治好身體背部痛。*   

注意:早晚空肚喝,熱熱喝*    適用:治膽固醇,中性脂肪高血壓,中風腦斷根,行動不變者!        
『重者』→ 3天服用1帖   
     『輕者』→ 7天服用1帖        
『保健者』→ 每月服用1帖 

       藥頭及渣分別早晚空腹服用!*    煎法:水5碗煎1碗;渣3碗煎8分(可用瓦斯火煎)*  
  
藥方:正晉生耆4兩、川芎1錢、赤芍1錢半、牛七1錢、鎖陽2錢、六汗1錢、桃仁1錢、川地龍干1錢、木瓜1錢、天麻1錢、西紅花1錢、西歸尾2錢。(中藥草請用高級藥材,藥效才佳)

乙. 菜瓜1條、人參3錢  燉湯飲用   專治中風、高血壓、血路不順,可防治二次中風!! 
※建議先服用甲藥方!!(阻塞性中風者適用) 
 
 這帖藥方聽說挺有效的,連我公公也在喝     有親朋好友也是顏面神經痲痺後,除了西醫的治療外,
也併用此藥方,據說效果還不錯哩~~~有緣人試試看囉 

 

 

 

蔡光先教授運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 缺血性中風的臨証經驗


 
劉柏炎 (湖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實驗室、教授)  導師蔡光先教授是湖南省名中醫,中醫內科學博士生導師,臨証經驗頗為豐富,


尤其擅長心腦血管、脾胃疾病的中醫藥治療,臨床善用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化裁治療缺血性中風,獲得滿意療效,六年來有幸侍診於左右,現將我管窺老師的用藥經驗總結如下。  1、中風非風,乃積損正虛 古代醫家認為風癆臌嗝為中醫四不治之証,中風列為榜首,歷代醫家對其有豐富的認識,從唐宋前的外風論到金元以後的內風論,從葉天士的風陽上亢到張錫純的衷中參西,從中醫內科學的六因素(風火氣血痰虛)到王永炎院士的毒損腦絡,說法各一,莫衷一是。導師蔡光先教授認為,根據缺血性中風多發生在40歲以上,且多在靜息狀態尤其是睡眠時發病,《內經》認為「人年四十,而氣陰自半,」說明中老年人存在生理性氣陰不足;《內經》又說「陽氣盡而陰氣盛則目瞑」,故睡眠時分為人體陽氣較弱之時,複因勞損更傷陽氣,氣為無形之物,但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停致有形之血淤阻脈絡,使清靈之竅失養,機巧失用而為中風;血瘀阻滯氣機可化火生痰,瘀甚可以為毒,因此,缺血性中風以氣虛血瘀為根本,痰火毒為某一階段的兼挾証,在治療上宜益氣活血,故喜用補陽還五湯化裁。  2、三因制宜,不拘於成規 大多醫家認為,補陽還五湯主張在中風病的恢復期或後遺症期使用,導師認為此觀點有失偏頗,查《醫林改錯》原文,王清任對中風早期亦使用補陽還五湯,只加了防風一味,且缺血性中風基本病機為氣虛血瘀,有斯証則用斯方。曾治一顏姓女患者,61歲,幹部,2個月中兩次中風,前次發病為腦出血,此次為腦血栓形成,症見語言蹇澀,右側肢體活動無力,時有頭痛頭暈,查體態偏胖,舌淡苔薄但水分稍多,脈澀。導師認為從脈症分析該患者為氣虛濕停,瘀阻脈絡,儘管2月前有出血,目前是以腦血栓形成就診,且中醫有「離經之血即為瘀」之說,仍投以補陽還五湯,處方如下:黃20g 赤芍10g川芎6g全當歸10g桃仁5g三七3g(打粉)党參10g茯苓12g法夏6g白朮10g石菖蒲10g枳實6g,7劑,水煎服。7劑後頭痛頭暈減輕,右側肢體活動較前改善,此後守方化裁3個月,患者在言語過多時稍有語謇外,幾如常人。導師告誡中醫之精髓為辨証論治,遣方用藥切忌先入為主,應因時、因地因人加減,他說南方多濕熱,補陽還五湯宜加星、石菖蒲,一則能化痰除濕開竅,一則能制黃之溫燥;老年人多有肝腎虧虛,脈道蹇澀,水不行舟,宜配伍補陰增液之品,但還須防滋膩礙胃生痰,常用棗皮、麥冬等;後遺症期患者因病延數月,病程較長,久病入絡,宜合用性善走竄的蟲類藥物,如水蛭或全蠍,但用量宜輕,中病即止。曾治一李姓患者,73歲,因頭暈明顯在深圳確診為腔隙性腦梗死,在深圳、湖南湘雅中西醫診治效果不佳而就診。就診時見:步履遲緩、需丈夫攙扶,頭暈,轉搖時加重、甚則跌倒,久之產生心理畏懼感,語言、肢體運動如常人,舌偏紅偏廋,薄苔,脈玄細。查以前中醫處方多以活血化瘀為主。導師認為,病人雖有中風,但目前表現以頭暈為主,《內經》有云:「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因此治療要抓主要矛盾,宜用補陽還五湯合一貫煎加減,處方:黃20g 赤芍10g川芎6g全當歸10g桃仁5g紅花3g石菖蒲10g星10g沙參10 g麥冬10 g 枸杞子15 g棗皮10 g 川楝子10 g7劑,水煎服。7劑後頭暈明顯減輕,隨後加大黃用量,最後達40g,三月後完全與常人無異。  3、衷中參西,獲協同效應 導師認為,新時代的中醫不能孤芳自賞,不接受新的知識,完全依靠三指打天下根本不可能,在臨床上以中醫辨証為主,辨病結合,同時根據現代中西醫研究進展加減藥物,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黃在《醫林改錯》原方中用量達120g,但黃不僅有益氣作用外還有升陽作用,根據藥理研究黃對血壓調節作用,能擴張周圍阻力血管,降低動脈壓,其作用與鈣離子拮抗相似,因此在急性期尤其是有出血傾向者及血壓不穩定易升高者,以小劑量為妥,逐步加量;石菖蒲能影響血腦屏障的通透性,還能興奮神經系統,抗缺氧,清除自由基,加入可促進其他藥物有效成分進入腦組織,有使藥之功效;腦缺血後由於缺血缺氧常導致不同程度腦水腫,澤瀉、茯苓均具有利尿脫水之功效,在早期或有腦水腫象時應用有協助甘露醇的作用;薑黃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薑黃素, 研究証明, 薑黃素具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故常可加入。 在臨床中導師還常隨兼証的不同進行加減,肢體麻木加稀薟草、雞血藤以養血活血,祛風通絡;上肢偏廢者,可選加桑枝、偏寒者選加桂枝加強活血通絡之功;下肢偏癱,可選加木瓜、杜仲、牛膝、桑寄生以強筋壯骨;血壓升高者加益母草、夏枯草、車前草。  以上僅為我幾年來隨師粗淺體會,不當之處請指正。

 

補陽還五湯治療腦血管意外30


腦血管意外(腦梗死及腦出血)是嚴重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具有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高的特點,腦血管意外經治療生命雖得到了挽救,但不同程度的偏癱、失語、言語不清,嚴重影響著生存及生活品質。最大限度地恢復受損神經功能是影響預後轉歸的關鍵。1996年-2006年我院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腦血管意外,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導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診斷標準 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病人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均以突發肢體偏癱為主要臨床表現,經頭顱CT證實為腦出血或腦梗死者。 
  1.2一般資料 共入選62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腦梗死17例,腦出血13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52~73)歲,平均63.2歲;原發病有高血壓18例,高脂血病6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3例;極重者3例,重者17例,普通者5例,輕者5例。對照組32例,腦梗死21例,腦出血11例;男22例,女10例;年齡(50~72)歲,平均62.6歲;原發病有高血壓者19例,高脂血症8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2例;極重者2例,重者18例,普通者9例,輕者3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原發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治療方法 對照組常規西醫治療,重病者例如神志昏迷或合併有腦水腫者用脫水劑、吸氧、防治感染及病因治療(出血較多者酌情用止血劑,腦梗死者用曲克蘆丁、丹參等)。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口服補陽還五湯(組成:黃芪60g,當歸15g,地龍15g,赤芍10g,紅花10g,川芎10g,桃仁6g),每日一劑,腰酸困及下肢無力者加川斷、牛膝、桑枝、杜仲等,腦梗死者1周後用藥,腦出血者可酌情(2~3)周後用藥,14d為1個療程。 
  1.4療效標準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症協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基本恢復:81%,6分以下;顯著進步:56%~80%;進步:36%~55%;稍進步:11%~35%;無變化:<11%;惡化(包括死亡):負值。 br="">    
  2結果(見表1) 
    
   
  3討論 
   
  腦血管意外屬中醫中風類,發病與虛、風、火、痰、瘀等因素有關,本病多為本虛標實,半身不遂為氣虛、血滯、脈絡瘀阻,由於氣虛不能運血,氣不能行血,氣血瘀滯、脈絡痹阻,而致機體廢不能用,治宜補氣活血,通經活絡。補陽還五湯重用黃芪大補元氣促血行,當歸養血活血祛瘀,而不傷正,川芎、桃仁、赤芍、紅花活血化瘀絡通。現代研究證實,補陽還五湯具有改變血液流變性、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擴張血管、降低腦血管阻力,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同時還能抑制腦梗死時的脂質過氧化反應,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保護內皮細胞,減輕氧自由基損傷,從多個環節改善腦內受損神經細胞的缺血、缺氧狀態,促進梗死及瘀血的吸收。腦梗死、腦出血的主要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腦栓塞由於管腔狹窄痙攣,血凝聚性增高黏度增加,以及血流動力學改變造成局部動脈供血不足,腦出血由於動脈血管脆性增加破裂出血,造成局部供血不足及壓迫二者的病理改變均相應致其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周圍腦組織水腫,微循環障礙,代謝紊亂及繼發的缺血再灌注損傷,因而出血後期的治療和腦梗死是一致的。

 

加味補陽還五湯防次聲損傷
2010-01-08 11:17:59
網路轉載 【大 中 小】 【列印】 共有評論 條
  次聲是頻率在0.000120赫茲之間的聲波,在空氣中傳播較遠,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它在各類工業生產環境、交通環境、軍事環境,直至自然環境中廣泛存在。次聲在一定的條件下可對人體造成損害。
  加味補陽還五湯由生黃芪、當歸尾、紅花、赤芍、地龍、桃仁、川芎、杭白菊等組成。此項研究結果表明,8赫茲130分貝次聲暴露14 天(兩小時/天)可引發小鼠大腦皮質的脂質過氧化,給小鼠造成一定的損傷。加味補陽還五湯可以通過提高小鼠體內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來清除體內的自由基,使丙二醛(MDA)含量降低,減輕次聲對機體作用後的不良反應。

 

補陽還五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

作者:任明 來源:《中華中西醫雜誌》> 2008年9月9卷9期>論著 
•  作者單位:629200 四川射洪,射洪縣中醫院
【摘要】  目的 觀察補陽還五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7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5例給予中藥補陽還五湯治療,對照組35例給予彌可保0.5mg,每日3次,觀察兩組療效。治療前後分別進行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等安全性檢查。臨床療效評估,採用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及實驗室血液流變學等指標結合症狀改善程度。結果 治療4周後,治療組MNCV、SNCV數值及血液流變速指標均明顯改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與P<0.01)。綜合療效對比結果,治療組顯效率、總有效率均顯著高於對照組(P<0.01)。結論 補陽還五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顯著優於西藥彌可保,有深入研究開發前景。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DM)臨床最常見的微血管併發症之一,文獻報導其發病率高達60%~90%。由於患者之保護性感覺功能減退,使肌體對外傷及日常生活中足部異常壓力傷害的防禦性反應降低,容易形成足部潰瘍,是導致潰瘍經久不愈甚至截肢致殘的主要原因,嚴重威脅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及生存品質。因其起病隱匿,病機複雜,見證多端,中西治療頗為棘手。筆者在臨床上應用古方“補陽還五湯”治療該病,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  糖尿病診斷符合1999年WHO規定的診斷標準。經臨床和神經電生理檢查均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診斷標準參照文獻[1]:(1)肯定有糖尿病,即有肯定的符合糖尿病標準的糖耐量曲線和空腹血糖;(2)四肢(至少雙下肢)有持續性疼痛和/或感覺障礙;(3)雙足拇指或至少有一拇指的振動感覺異常,用分度音叉在拇指關節外側3次振動覺的均值小於正常同一年齡組的均值;(4)雙踝反射消失;(5)主側(按利水測算SSNC)低於同一年齡組的正常均值的1個標準差;(6)肌電圖檢查顯示正中神經、尺神經、腓神經有傳導障礙;(7)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圍神經病及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足部潰瘍等併發症的病例。
    1.2  病例選擇  7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均為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的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齡43~71歲,平均52.6歲;DPN病程4個月~6年。對照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39~70歲,平均52.1歲;DPN病程6個月~7年。兩組資料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顯著性。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治療組給予補陽還五湯加生地口服,方藥組成:黃芪30g,生地、當歸尾、川芎、赤芍各15 g,地龍20 g,桃仁、紅花各12 g。水煎,每日1劑,每次150ml,1日3次溫服。對照組給予彌可保每次0.5mg口服,每日3次。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同時控制飲食,根據病情予以必要的降糖治療。
    1.4  觀察指標  治療前後均於清晨空腹平臥休息30min行膝反射、跟腱反射、血脂、血糖、血液流變學、肌電圖和自覺症狀的對比檢測。採用TM型肌電圖儀,測定雙側肢體正中神經、尺神經、腓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以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實驗室評估採用血液流變學(全血高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血小板聚集率)。安全性評價指標採用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檢查。
    1.5  療效評定標準[2]  顯效:自覺症狀消失,深淺感覺及腱反射基本恢復正常,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較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復正常。有效:自覺症狀明顯減輕,深淺感覺及腱反射未能完全恢復正常,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較前增加<5m/s。無效:自覺症狀無好轉,深淺感覺及腱反射無改善,肌電圖示神經傳導速度無變化。
    1.6  統計學處理  所有資料均應用SPSS10.0統計學軟體進行分析,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採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br="">     2  治療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後MNCV及SNCV測定結果  見表1。表1  兩組治療前、後MNCV及SNCV變化比較表1結果表明,治療組和對照組藥物均可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治療前後組內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後組間比較以治療組改善更為明顯,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
    2.2  治療前後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  見表2。表2  治療前後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從表2可以看出,兩組藥物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均可降低全血粘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血小板聚集率,治療前後組內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後組間比較治療組顯著優於對照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
    2.3  綜合療效比較  見表3。表3  兩組綜合療效對從表3觀察結果表明,治療組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均顯著高於對照組(P<0.01)。治療組對症狀改善優勢尤為明顯。
    2.4  不良反應  用藥前後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變化不明顯,兩組藥物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併發症之一,以四肢肢端麻木、針刺、燒灼及短暫性疼痛為主要臨床症狀,由於微血管病變導致神經缺血、缺氧,加之糖代謝紊亂干擾了神經組織代謝,形成惡性循環,使神經纖維脫髓鞘及神經軸突轉運異常。因此糾正糖脂代謝紊亂,改善病變神經血供,有效減少神經局部氧化廢物的生成,是治療該病的關鍵。目前,西醫雖有還原酶抑制劑、γ亞麻酸、甲基B12、抗氧化劑及神經細胞生長因數等治療方法,但均難以有效修復病變神經和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狀態及代謝障礙,“目前尚無一種經證實有效的藥物被批准應用於臨床治療(美國)”[3],因此,從傳統中藥中尋求有效的突破,是當前臨床研究的難點和熱點。
    祖國醫學認為“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靈樞•五變》),據其臨床表現,本病多屬中醫消渴變證,血痹、脈痹範疇。其病機多因消渴日久、氣陰兩虛、脈絡瘀阻、筋脈失養所致。以氣陰兩虛、陰損及陽、陽氣虛衰為本,氣滯、血瘀、脈痹為標,總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候。治療當以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為大法。根據“異病同治”之理,將傳統用於“中風偏癱”之古方“補陽還五湯”用以治療該病,方中以黃芪補氣,使氣旺血行,祛瘀而不傷正;輔以當歸尾養血活血,通經以生新血,加入生地養陰以增津液,黃芪、當歸、生地三物,氣、血、陰精相生,共成扶正養脈之功;川芎、赤藥、桃仁、紅花、地龍活血通絡以開脈痹。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營絡,活血通脈開痹之功,病機中的,故能奏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具有明顯抗氧化作用,富含微量元素硒,硒能啟動某些細胞生長,參與細胞多種酶的合成和活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就是其中之一,從而保護細胞免疫生物氧化過程免受損害[4];川芎、赤芍具有醛糖還原酶抑制作用,可抑制山梨醇生成,改善神經傳導功能;生地對高血糖狀態下的蛋白質非酶性糖基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5],可延緩微血管病變;桃仁、紅花、地龍均有抗凝、抗血栓形成作用[6],改善神經營養血管的微循環。從而有利於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症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古方“補陽還五湯”加生地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與對照組比較臨床療效差異有非常顯著性,其症狀體征改善明顯,為古方臨床新用獨辟了治療蹊徑。提示中醫藥治療DPN有獨特的優勢。

 

 

 


補陽還五湯對神經再生的影響分享:      
在選用何種神經接合術來修補受損周邊神經時,其神經斷裂的長度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神經斷端接合及神經束接合法已經成功的應用於較短斷裂神經之修補,但當神經損傷太長而無法直接接合神經斷端時,神經自體移植法及神經管接合法便應運而生。因神經自體移植法並不會產生嚴重的組織反應,於是此種方法在各種神經接合術中為最佳選擇。但由於取得捐贈神經相當困難和為了避免在手術取得捐贈神經的過程中產生危險,於是利用人造神經管來修補斷裂神經成為另一選擇。
此篇文章為敘述本研究團隊如何以矽膠製神經管對大鼠之截斷坐骨神經做一接合,並藉此動物模式來評估補陽還五湯對神經再生的促進作用。

周邊神經由glial cell,血管,內鞘,中鞘,外鞘及神經軸組成。當神經切斷後,這些組織在結構形態上會產生相當大的變化。在自然的情況下,myelin 
sheath和遠端的神經軸會被Schwann cell和macrophage吞食清除。其中,Schwann 
cell同時也扮演著嚮導和促成神經再生的角色,幫助神經軸到達所支配的器官。此外,Schwann 
cell也會分泌多種神經刺激素有助於神經的再生。而神經再生後,神經軸順序的改變則會決定日後神經功能恢復的程度。若神經軸再生時其排列及方向有不一致的情況,極易導致神經瘤的產生。而神經瘤的產生往往使得受損神經無法重整恢復。為了避免神經瘤的發生及輔助受損神經的再生,近年發展出不同的神經修補技術。
臨床上,周邊神經的損傷相當常見,儘早治療使病患肢體功能恢復為當前重要之課題。而神經再生的成功與否對於肢體功能恢復又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就目前而言,神經因外傷或其他原因造成截斷後有以下四種修補技術:(1)斷端直接縫合(end-to-end 
suturing)(2)神經束縫合(fascicular suturing)(3)神經移植( nerve grafts)(4)神經管接合(nerve 
bridges)。以前二種技術而言,僅適用於斷裂長度少於數毫米之神經缺損。而其缺點則是容易造成大量結疤組織於手術接合面而阻礙神經之再生,進而導致神經功能恢復緩慢。為了解決以上困難,神經移植及神經管接合法便應運而生。自體神經移植手術,好處在於臨床上有良好的癒後率且適用於較長的神經間隙,也避免了免疫反應。但此種方法最大的缺點就是神經移植段取得的來源十分困難,同時在取得神經移植段時可能也導致其他部位功能的損壞。以上所提種種缺點在神經管接合術中均可解決。神經管修補法是將兩神經斷端置於神經管兩端內部,並藉由神經管的輔助達到神經再生的目的。神經管的材料主要有兩大類,一是來自神經性之其他自體代替物,如血管,骨頭,肌肉,脂肪;另一是人工合成品,如矽膠管等。由於近年來人工材料的迅速發展,使得取代性人工合成神經管在實驗上朝多方面發展,其實驗結果與自體神經移植有同樣之優越性。其中,由於矽膠製神經管具有生物適應性高及具透明及高柔軟度等優點,近年來已被大量使用於神經修補的研究中。而利用神經管來修補最大神經斷隙長度已達20mm。但一般文獻中仍以10mm內之神經間隔的修補較為成功。另外,於管內添加各種神經刺激物來促進神經的再生,在近年的文獻中也有十分豐富的報告,例如神經生長因子(NGF),其有效刺激神經再生功能可達10週左右。而 
fibronectin和laminin也有促進神經再生的效果。然而,中藥方劑是否同樣具備良好的促進神經再生能力,目前鮮有人加以探討。於是,上述之人工神經管模式,正好提供中醫藥研究中一個客觀且不管在質或量上都可以做為科學分析的工具。
在中醫的觀念中,痿症是指肢體筋脈弛緩不收,肌肉麻木不仁,皮膚於枯不澤,手足軟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日久致肌肉萎縮的一種病證,由於臨床上一般以下肢痿弱不能行走為多見,故有痿躄之稱,西醫急性脊髓炎,多發性神經炎,進行性肌萎縮,重症肌無力,週期性痲痹,肌營養不良,癮性癱疾等,可參照本證進行辨證論治。痿證在〈內經〉早有載述,〈素問‧痿論〉提出〝五臟使人痿〞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肝氣熱…發為筋痿;脾氣熱…發為肉痿;腎氣熱…發為骨痿。〞又曰〝肺熱葉焦…生痿躄〞〈生氣通天論〉亦云〝因於濕,首如裡,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張長為痿〞。指出五臟受熱邪所灼或濕熱侵襲均令人致痿。元朱震京〈丹溪心法〉,〝痿證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有濕熱,濕痰,氣虛,血虛,瘀血〞認為治痿不同於治風,應當辨證施治。明‧張景岳〈景岳全書痿證〉〝敗傷元氣者亦有之,元氣敗傷,澤精虛不能灌溉,而虛不能營者亦不少矣。〞指出元氣敗傷,精血虧虛可以致痿。清‧程鍾齡〈醫學心悟痿〉〝治療之法不外補中,祛濕,養陰,清熱而已矣。〞闡述了治痿的原則與方法。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夫痿證之旨,不外乎肝腎肺胃四經之病。〞指出了痿證涉及的脈腑有肝腎肺胃。綜合所述,說明兩千年前已認識到脈腑受熱可傷及所主的肌體而成痿證,除痿躄外,還有脈痿,筋痿,肉痿,骨痿,且認為濕熱也是痿證的原因之一。朱田溪,張景岳則論述精虛致痿的病理。並告誡治痿不可以用風藥治療。葉天士則從脈腑所屬的經俗論治,使痿證的病理與辨證論治日趨完善。周邊神經雖然在古中醫學上沒有相對的解剖用語,

 


補氣活血兼通絡的中風後遺症專用方-- 補陽還五湯


補陽還五湯

        
補陽還五湯出自清代名醫王清任《醫林改錯》一書,由黃耆、赤芍、川芎、桃仁、當歸尾、地龍、紅花等藥組成,功能補氣、活血、通經絡。現代醫家從氣虛血瘀這一基本病機出發,靈活化裁,將其廣泛運用於臨床各科疾病,收效頗佳。

        
臨床上加味使用補陽還五湯能更好地適用於辨證治療的要求。陳立愛(13)用補陽還五湯辨證加減痰濁加膽南星、半夏、鮮竹瀝水;陽虛風動加石決明、鉤滕、天花粉,每日 
1付水煎服,治療46例,愈顯率為 72 . 
5%。也有醫者加味治療腦缺血病人的神經體徵:熱證加黃芩、梔子;頭痛、頭暈加菊花、夏枯草;腹脹便秘加大黃、厚樸;言語不利加遠志、菖蒲;心悸喘息加桂枝、炙甘草;肢體麻木加木瓜、防己;心煩失眠加梔子、夜交藤、琥珀等。每日 
1付水煎服,治療 3 0例。基本痊癒 1例,顯效 6例,有效 1 6例,無效 7例,總有效率 76 . 6 %。

        張氏(14)用本方治療中風後癡呆,藥用黃耆、歸尾、赤芍、桃仁、紅花、菖蒲、郁金、膽星、地龍、川芎、天竺黃。每日 1劑,水煎服,1 5天為 
1個療程,兼痰瘀熱化證者加黃連、竹茹;心脾氣虛證明顯者加黨參、白術朮、山藥、棗仁;腎精虧虛者加熟地、山萸肉、枸杞子、龜版。結果:治療3個~ 4個療程,基本痊癒 
3例,有效 1 1例,無效 2例,總有效率為 87. 5%。

        
鄭氏(15)用本方加味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26例,藥用黃耆、玉竹、生熟地、當歸、地龍、雞血藤、桃仁、丹參、僵蠶、赤白芍、紅花、川芎、甘草,疼痛明顯加制草烏、蜈蚣;脾虛加太子參、白朮;肝腎陰虛加杜仲、川續斷、枸杞子。每日 
1劑,水煎服,30日為 1個療程。結果:26例中顯效 22例,有效 3例,無效 1例,總有效率為96.1 %。

        
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的機制:中風多發生在年事較高者,氣虛血瘀、本虛標實是其主要病機。王清任認為,人過半百元氣已虛,氣虛無力推動血行,造成瘀血,偏滯於體,乃罹患偏癱。是以創補陽還五湯攻補兼施,扶正祛邪,補氣活血祛瘀,治療中風偏癱。補陽還五湯由黃耆、地龍、桃仁、紅花、當歸、赤芍、川芎 
7
味藥組成。方中重用黃耆,其目的就在於補氣以活血祛瘀。動物實驗證明黃耆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增強心肌收縮力之作用,且黃耆富含微量元素硒,硒是體內自由基損害防禦物谷胱甘 過氧化酶的重要組成部分,故黃耆有消除體內自由基及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功能(16)。

現代藥理研究得知:黃耆具有增強細胞生命力和抵抗力的作用。故黃耆對缺血性、出血性腦損害都有利。地龍通經活絡走四肢,化瘀通腑治卒中。有報道重用地龍治療出血性腦卒中,有化瘀通腑、清熱化痰、息風通絡、利尿降壓等作用,對出血性中風能促進側支循環,增強腦血管的血流灌注量,行竄而不燥熱,通絡而不峻猛,不會引起腦血管滲血或再破裂,是一味溫和性寒的通絡之品,且降壓作用快,效果好(17)。當歸活血,具有對抗血管痙攣和收縮作用,對超氧化物歧化酶有顯著啟動作用;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其所含生物鹼川芎秦對血栓素A2 
樣物質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桃仁、紅花、赤芍能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調節血凝狀態,預防血栓形成,促進血栓溶解等,並可擴張腦血管,改善腦血流供應,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及組織異常增生。

有人曾對補陽還五湯整方進行藥理研究,結果表明補陽還五湯具有下列作用:1.擴張腦血管;2.明顯增強腦血管血流量;3.提高機體清除自由基能力;4.降低脂質過氧化損傷;5.增進神經系統的修復。並且特別提出方中必須重用黃耆,否則無以上效果。

實驗研究得知,缺血性中風時,氧自由基及其介導的脂質過氧化連鎖反應是引起腦損傷的主要原因。由於大量氧自由基過耗了超氧化物歧化酶,致使缺血性中風患者體內超氧化物歧化酶降低,人體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過剩的自由基與腦組織生物膜不飽和脂肪酸發生脂質過氧化連鎖反應,產生大量丙二醛,使腦組織生物膜結構與功能受到損傷。補陽還五湯可提高機體清除自由基能力、降低脂質過氧化損傷而治療早期缺血性中風。據報道,將缺血性中風1002例隨機分為血管擴張藥組、對症治療組、單純碳酸氫鈉組、脈通靜脈滴注組、補陽還五湯組等五組治療(不辨證),其中補陽還五湯治療411例,結果基本治癒141例,顯效108例,有效147例,無效13例,死亡2例,總有效率96.4%,與其他四組比較,治癒率最高,死亡率最低。

出血性中風酌用補陽還五湯:有人認為,出血性中風急性期不可採用活血化瘀藥,否則會引起出血不止或再出血。又有人認為,黃耆具有補氣升陽作用,對高血壓的控制不利。我們經過較長期的臨床觀察和探索,認為出血性中風運用補陽還五湯治療仍具有相當的理論基礎,對於活血化瘀藥物的酌情應用,療效也是肯定的。出血性中風其病機實質是血離經脈,腦脈痹阻,經絡不通,致使腦髓停滯,元神被困,五臟失統,六腑氣閉,肢體失和。病機雖極複雜,但總不離瘀血。高血壓腦出血與身體其他部位的出血不同,當腦實質內已變性的小動脈或微動脈瘤破裂出血後所形成血腫,即可以壓迫局部而止血。因此採用活血化瘀藥治療高血壓腦出血不會引起再出血。

    
中醫學認為,離經之血則為血瘀,治療總以祛瘀為要。對於出血性中風而言,症狀的出現即是腦部有瘀血的表現。有瘀便需祛瘀,瘀去則正復血寧。藥理研究表明,某些活血化瘀藥具有加速和促進血腫溶化與吸收以解除腦受壓的作用,有利於神經功能的恢復。

FROM   http://blog.xuite.net/mar1974444/twblog1/131785324-%E8%A3%9C%E4%BA%94%E9%82%84%E9%99%BD%E6%B9%AF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1188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