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肺與大腸表里,心與小腸表里,人體規律太有意思,這回真看懂了!
2019/10/03 14:55:29瀏覽1380|回應0|推薦5

肺與大腸表里,心與小腸表里,人體規律太有意思,這回真看懂了!


肺與大腸表里,心與小腸表里,是中醫的一個說法。中醫的很多專業術語,不太好理解,我們可以拋開不談,只談人體的結構及規律,看看這些規律,與中醫的這個說法,是不是能對應得上。

我們知道,心臟跳動,除了產生血壓之外,還會有很多熱量。有人問為什麼會說有熱量,這是一個常識。不停的跳動,能不產生熱嗎,你跳著試試看。用物理學的觀點來看,就是動能產生熱能。

熱量的自然屬性,是向上向外散發的。如果不加利用,這些熱量會完全丟失,這樣的一種模式,能量沒有循環利用,非常的不划算。為什麼說人體很智能呢,就是因為有很好的能量循環模式。

 

肺在心臟的外面和上部,心跳的這些熱量,絕大部分都會到肺這裡。中醫為什麼叫肺為金呢,因為金最耐熱。心火到了肺這裡,引發肺熱,這個過程叫做火克金。肺越不好的人,越容易肺熱。有些鼻炎的人,只要稍微一運動,鼻腔里就呼呼的冒熱氣,這就是肺熱。

肺金,這是中醫的說法,那肺是不是真的很耐熱呢,顯然不是的。都說肺是嬌髒,是很容易受傷的,怎麼可能不怕熱呢?那肺如何處理這些熱量呢,肺主管呼吸。呼吸道進來的氣,到了肺這裡,可以起到熱量交換的作用。想想夏天的空調,就是把室內的熱氣抽出去,把經過製冷的空氣放到室內來。

心跳產生的熱量,本來是向上的,到了肺這裡,呼吸道從外吸進來的常溫空氣,與這些熱量相比,就是冷氣了,這些冷氣垂直向下,就能起到降溫的作用。在起到降溫作用的同時,還能把熱量向下送,送到哪裡呢,送到腸道這裡。

我們知道,人體吸收營養的部位,主要是小腸。小腸為什麼能吸收營養呢,從生物化學角度看,就是由胰液、膽汁等消化液,來提取食物中的營養分子。我們知道,很多化學反應要完成,一個主要條件就是加熱,即便人體內有了酶和輔酶,不需要很高的反應溫度,但應該同樣需要熱量。

 

這個熱量,從哪裡來呢,就是從心火來。心跳的熱量,在肺氣的推動下,來到了小腸這裡。所以中醫認為,心火是君火,小腸屬於相火。一君一相,互為表里。有個詞語,叫做熱心腸,什麼意思呢,真正熱心腸的人,都很熱情,身體能量很足。

身體能量足的前提,就是小腸能很好的吸收營養。現在的人,都很冷漠,有心理的原因,也有生理的原因,生理的原因,就是身體能量不夠。當然,並不是所有看起來熱心腸的人,身體都很健康,有一種情況是,身體的能量在透支。


小腸要吸收營養,除了熱量之外,氣壓也是一個問題。初中的物理老師,講過一個知識點:高原上空氣稀薄,氣壓相對較低,煮飯不那麼容易熟,與平原相比,需要更高的溫度。也就是說,氣壓越足,越有利於煮熟食物。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用高壓鍋來燉骨頭湯,用時就比較短。我所在的這個地方,人們都喜歡喝排骨藕湯。常溫去燉,不但時間長,而且有些藕的口感不粉,不好吃。如果用高壓鍋,不管買的是什麼藕,都能燉粉。這就是氣壓的作用。

小腸從食物中提取出營養分子,和我們把食物煮熟,道理是一樣的。人體內也是有氣壓的,一般認為,人體內的氣壓,與外界大氣壓持平。但這是健康人,生病的人未必如此。如果氣壓不足,小腸很難完全加工食物,會引起腹瀉。


根據我的經驗,很多人都有氣壓不足的毛病。最簡單的測試辦法,就是捏緊鼻子,閉緊嘴巴,稍微用點力,如果能聽到雙耳都嘣的一聲響,響聲比較清脆,那才是氣壓正常。不少人跟我反應,只有一隻耳朵響,還有一些人的響聲,比較輕。這都是氣壓不足。

調節體內的氣壓,只有用氣來調節,呼吸是人體攝取氣體的唯一方式,所以呼吸有補氣的作用。當你做過相關練習就知道,時間長了以後,會感覺胃部或者腸道里,有明顯的氣感。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最大的區別就在這裡,胸式呼吸的氣,就在胸腔里,腹式呼吸的氣,可以到腸道這裡。

有人會說,那腸道脹氣豈不是好事。腸道脹氣,是腸道的氣不出去,肯定是壞事。腸道里的廢氣出不去,乾淨的氣進不來,怎麼可能是好事呢。氣一定要有交換,才是好事。

上面解釋了心和小腸的關係。肺與大腸的關係,又如何呢。心和肺的位置關係,與小腸和大腸的位置關係,非常類似。心在肺的裡面和下面,小腸也在大腸的裡面和下面。這可能是它們表里關係的一種體現。我們知道,大腸有回收水分的功能,所以大便才不會溏稀。


大腸怎麼回收水分呢,主要是小腸的熱在起作用。小腸有心臟過來的熱,熱的屬性是向外和向上,剛好大腸在小腸的外面和上面。小腸的熱向上升,對大腸內的水,起到一個蒸餾的作用,所以大腸就能回收水分。此外,熱脹冷縮,有了這個熱量,大腸才不會收縮得很緊,有利於食物殘渣的通過,人才能順利排便。

很多人說,你這是胡說八道。首先,這個理論不是我的,我不能自己杜撰出一個理論。這是中醫的理論,只是我以前一直不能理解。為什麼不能理解,因為跟大部分人,老是盯著管道、血管、血液來看。而文章中說的熱量,並不需要通過血管或其他管道來傳遞。你看自然大氣,需要管道來傳遞嗎?

第二,這裡沒有講到生理生化,為什麼沒有講,因為不需要講。教材上早教說過,物理變化,一定先於化學變化。這裡講的都是物理變化。體內的物理變化,主要是溫度、濕度相關的變化,這些細微的變化,足以影響管道、血管和血液,足以影響細胞的活性,所以調整這些變化,就可以治病。


很多人不理解中醫,一方面是由於沒有基本的物理知識,或者是學了也不知道怎麼用,缺少對自然規律和生活經驗的總結。其實只要你有點物理知識,並將這些知識用於人體,就能理解中醫了。另外一方面,是想當然的認為,人體的溫度和溫度,不管整體還是局部,都是一直不變的。完全沒有想過,生病就是人體出了錯。細胞對溫度和濕度,非常的敏感,哪怕一些小小的變化,都能影響它們的效率。

以上觀點,僅作閱讀啟發思考用,不能用於臨床治療,也不代表作者建議大家找中醫看病。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ealth/kyyj2mr.html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29829991